近年来,大家对保健品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部分保健品生产商、经营者夸大宣传、虚假宣传,以“洗脑”式营销坑害老年人。同时,保健品的营销手段和销售途径更是花样百出,有的甚至处于监管盲区,对老年人欺骗性、危害性极大。老年人亟需树立理性科学的消费观和健康观。
经济之声《天天315》携手中国老龄协会推出老年人消费投资权益保护特别策划《守护老年人权益,托起“最美夕阳红”》,今天推出第三期《保健品洗脑式营销,如何坑害老年人》。
本期嘉宾:中国老龄协会权益保护部优待处处长韩春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郑志刚、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天315》报道,提到保健品大家都不陌生,不少保健产品对身体健康有一定帮助,但保健品需要正确使用,一定要符合科学理论,不能依赖保健品。
除了符合国家标准的正规保健品之外,还有一些所谓的保健品,夸大自身功效,甚至虚假宣传,以“洗脑”式营销坑害消费者,尤其是老年人。同时,保健品也在不断“变形”,营销手段和销售途径花样翻新,有的已经在打法律的擦边球,对不少老年消费者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和欺骗性。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19年第二号消费提示就是针对保健品消费的,提醒消费者不要轻信保健品能治病的忽悠。《天天315》节目2018年度最受关注的消费热点中,排在第四位的也是“保健品宣传,什么都敢说”。
仔细梳理不难发现,一些不合规“保健品”的宣传有相似之处,比如通过夸张广告语、“健康讲座”“免费赠送”等为噱头,实际上是诱导老年消费者购买其产品。
与老年人相关的话题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比如去年10月,按照公安部统一指挥部署,在安徽、浙江、上海、四川等地公安机关配合下,江苏公安机关捣毁了一家公司化运作、专门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诈骗犯罪集团。
一些厂商称“健康投资”回报丰厚,只要购买公司保健品,不仅可以获得包括境外旅游在内的种种丰厚赠品,更诱人的是可以获得公司的原始股。
一些老年朋友说,这些保健品的销售员对我可亲啦,我觉得是真心的关心我,所以愿意买他们介绍的产品;也有老年朋友说,我知道有些产品夸大功效,但是他们来推销,还能陪我说说话,我愿意买!
通过搜索引擎可以发现,网上报道的有关保健品的相关案例不少,目前涉案产品大约有235项。这些产品有的声称能增强老年人的免疫力,具有“调节人体酸碱平衡”的作用,有的说对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都有好处,更多的是声称包治百病、通经活络、治疗疑难杂症功效奇特等。
比如今年4月,武汉警方就打掉一个特大保健品诈骗犯罪团伙,这个团伙将5块钱的廉价食品,包装成所谓的“高级特效药”,再以近5000元的价格向老年人推销。
再介绍几个案例,2014年12月,无锡市公安局破获一起假药案,抓获28人。猪饲料加上药粉,裹上胶囊,就成了降低血糖的保健食品“金杞胶囊”“玉黄丸”。据犯罪嫌疑人交代,一盒成本不足10元,然而卖给销售人员的价格却达到98元/盒,而销售人员卖给民众高达398元/盒。从2008年至案发时,他们一直在生产这一保健食品,并在全国销售,涉案值可能接近10亿元之多。
2018年6月6日,台州警方通报了一起涉案金额达16亿元的“毒保健品案”,两名卖家利用微信等互联网平台,向糖尿病患者销售基因口服胰岛素II代、苦瓜养胰素、粮田葛芪参胶囊、龙参等降糖保健品。经鉴定这些保健品含有格列本脲等降糖西药成分,也就是非法添加了有毒有害物质。
2018年4月吉林市警方成功破获的一起跨6省,涉案金额2100余万元的特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件。据侦查,自2015年至2018年1月,分别向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南、北京、山东、江苏、四川等地销售“降压溶脂三代”“降糖养胰素”“藏方风痛宁”等经过非法添加西药成分的保健食品3200余件,涉案价值2100余万元,非法获利500余万元。
所以大家在购买保健品前,一定要充分了解产品的相关信息,包括生产商、资质、成分、功效等,千万不要做出“拍脑袋决定”。
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诈骗种类不少,背后的原因具有多样性。一方面监管力度有待提升、违法成本较低、打击违法取证难。不过人们也应当注意到,随着大家养身保健需求的增加,对养生保健知识的普及力度还需要提高,社会上存在劣币驱逐良币、正规老年服务市场主体不足的情况;同时,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等问题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当然,老年人自身也需要不断学习、调整观念,进一步增强自身辨识能力,通过科学方法强身健体。
新闻热线:法务部邮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覆盖情况反映热线:
保健品的营销手段和销售途径更是花样百出,有的甚至处于监管盲区,对老年人欺骗性、危害性极大。老年人亟需树立理性科学的消费观和健康观。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保健品洗脑式营销如何坑害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