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新晨报泰安·本报策划 B17-24
为了探求、总结和宣传、推广长寿健康老人的养生健身之道,为全市人民延年益寿提供典范,同时在全社会进一步弘扬敬老、爱老的良好风尚。泰安市养生保健康复学会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发起组织“寻访长寿之星,探求养生之道”活动。
顽强的生命力本身是一种美,即便有时候略显凄凉。个体在自然面前的确微不足道,然而,在顽强的个体面前,自然无非也只是四时之景,年复一年。正如自然不会被轻易驯服一样,人类个体的生命也不会轻易被自然剥夺,何况人类个体本身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抛却“社会”的概念,人类个体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仍然会用“自然”的方式尽力延续生命,我们此次寻访的高李氏老人正是这般“自然”,她独居在没有围墙的院落里,物质生活停留在上世纪70年代,她没有别人奢侈的“过度医疗”,但她却享有别人奢求的“长命百岁”。
泰安市高新区北集坡街道南官庄村位于泰山和徂徕山之间,这是一个被打上明显“产业化”烙印的村落。泰安某企业的农业科技园以及部分原料厂坐落在这个村里。当然,这也是村子的福音,进进出出的人多了,交通自然就会好起来。在南官庄村村委工作人员高居文的引导下,我们找到了高李氏老人的住所。
老人的住所很有特点,跟老人很像,那是在夹缝中存在着的顽强,它三面被其他民宅包围,与它们共用“围墙”,剩下一面是一扇铁丝网做成的大门,看样子,作用仅限于挡住院子里喂养的几只老母鸡。院子里的丝瓜开出几朵黄花,是眼下能见到的最鲜艳的颜色。大门半掩,熟悉老人生活习惯的高居文猜测高李氏应该是出门遛弯儿了。果然,不一会儿,就看到远处道路尽头有位手握拐杖的老太太朝我们的方向慢慢挪动。我第一时间询问了陪同采访的高居文,那正是101岁高龄的高李氏老人。
不足五十米的道路显得有些“漫长”,老人气定神闲 ,不紧不慢的踩着自己的节奏移动。我们用相机记录下了老人的这段“行程”,它很普通,老人几乎每天都要来回走两次;它又很特别,不知未来,村子里还能有几位百岁老人能独自行走在这条宽敞的街道上。见到我们时老人家没有任何的惊讶,很自然的引我们进了院子,老人的三儿媳也一同跟随我们进到院子里。
狭长的院落,在雨季异常潮湿,杂草重生,蚊虫肆虐。走过这十几米的距离,感觉像进入了另一个时代。院子里两个建筑物,一个比一个有年代感。尤其是老人家的“厨房”,一个两米多高的土坯屋,屋里杂乱无章,一尊铁质的炉具、一座泥糊的灶台,除了仅能容纳一人的空间外,其他地方堆满了柴火。我无法想象老人如何烹制一日三餐,因为此情此景距离我们如今的生活的确太遥远。我想说,这里没有大家理想中的世外桃源,这里只有满满的艰辛和孤独。
堂屋的台阶很高,有三到四级,好在老人家还能够应付,跟随她进屋,我们没找到能坐的地儿,索性就站着听老人家描述自己的日常生活。整个屋子简直就是一贫如洗的“标配”,一张八仙桌、两把椅子,上面堆满杂物,一张破旧不堪的双人床、一张布满灰尘的小饭桌再加两口大陶瓮,这就是老人所有的家当了。哦,对了,老人家倒是有件家用电器,不是手电筒,而是一台坏掉的电视机。据高李氏描述,电视机是女儿给的。对老人家而言,摆在桌上的电视机不如两口大陶瓮的功劳大,它们可以储存食物,电视却无法提供任何娱乐。
我们没有像询问其他物质丰腴的老人一样询问高李氏老人是否喝茶饮酒食用保健品,因为从眼前的所见来看,我认为那无异于一种冒犯。我查看了老人家储存的食物,一阵辛酸涌上心头,扣在筐子底下的几个馒头,多半已经不能再食用了,但不食用,她又能怎样呢?据她交代,她经常吃些发霉变质的食物,眼睛花了,看不清,不管好坏,也就一股脑吃进去了。高李氏老人有六个子女,我没有追问她缘何养育了六个孩子竟还生活至此,我觉得这可能是她内心最大的伤疤。
关于长寿,我们需要求解的问题太多,况且这本就是锦上添花之事,不能急于一时,也无法毕其功于一役。今日寻访的高李氏老人,倒是让我感觉我们整天喊的“精准扶贫”,“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有些当务之急的工作需要做。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拿着大喇叭 ,自己的诉求很容易得到关切;一种人拿着小喇叭或者根本就没有喇叭,像高李氏老人一样,只能压抑和隐忍着诉求。我清楚,这绝非个例,正因如此,我们的工作还任重而道远。高李氏老人独居老房子里
告别高李氏老人,我们怀着略微沉重的心情,驱车南下,深入徂徕山腹地。按照高德地图的指示,我们一路上欣赏到不少美景,却没能顺利到达目的地,这里恐怕要给个差评了,说好的徂徕镇樱桃园村怎么就给带到了一片荒芜人烟的沙土地呢?我不禁怀疑在山区高德地图还能陪我们好好玩耍吗?没办法,我们只能结合友人和沿路群众的描述,慢慢摸索,谨慎前行。穿梭在进山的道路上,“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此刻,我们已是画中人。
樱桃园村不负其名,饱含诗意的名字,村子周围处处如画。道路两旁的谷子被村民用白色纱网小心保护起来,让这种已经不常见的庄稼愈发显得珍贵。不远处的水库,浮光跃金,这是泰安市一级水源地。山路蜿蜒狭窄,我们小心前行,为了安全,也不忍心打扰这一方宁静。村委会在半山腰,虽然只是一座三层建筑,但远观却伟岸异常。在那里,我们见到了鲁成兰老人的孙媳妇张红梅女士,她将带我们寻访鲁成兰老人。
在张红梅的引导下,我们沿着上山的路继续前行,据她介绍,村子里的年轻人大多都已经不在原来村子驻地生活了,他们在地势稍低的地方安了家,那里生活相对比较方便。只有些老人还居住在老村老宅里。车子没办法开到鲁成兰老人家门前,我们下车徒步前往。途中穿过一条小巷,巷子两旁的民宅多数已经废弃,这印证了张红梅的说法。
鲁成兰老人的宅院离山顶不远,门前小道砌石为蹬,从门前到地面数米的落差,彻底限制了老人的行动范围,据说,如今老人家“出门”,只能在院子门前的方寸之间活动。我们见到鲁成兰老人时,刚好赶上老人的另外一个孙媳妇去探视。鲁成兰坐在屋门口的藤椅上,肤色黝黑,神态安详。陌生人的拜访让老人家很激动,拉着我的手,试图表达些什么,但我多数没听懂。毕竟她已经97岁高龄,况且长年隐居深山,沟通“脱节”,在所难免。
鲁成兰老人一生艰辛,35岁丈夫去世,一个人拉扯6个孩子,我无法想象,眼前静静的坐在椅子上的这位老太太,年轻时居然有如此能量和毅力。我们了解到,老人的6个孩子当中,已经有两个先她而去,如今,她跟大儿子一起居住在这座老宅院里。站在老人的院子里仰望,没有鲁迅先生说的那种枯燥,三面环山,山顶几乎触手可及。山上的大树枝叶繁茂,把老人的院子包裹的严严实实。院子西边的茅草屋、四周树干搭建的羊圈、堂屋门前的大碾盘,我开玩笑说,这就像是影视基地,不用修饰,就能拍摄革命题材的电影。
据老人的两个孙媳妇介绍,如今老人仍然自己料理起居,不喝茶也不饮酒,喜欢吃煎饼,这是泰安人的传统主食,对牙口要求很高,泰安地区的老人往往钟情于这种食物。让我们羡慕的是,这里山好、水好,菜自然就好。老人家有自己的菜园子,据说老人食用的蔬菜多数来自自家的菜园,她不知道什么是绿色、有机、无公害,只知道这是为了生活便利、经济实惠。孝顺的子孙总是会通过烹制食物的方式表达孝心,鲁成兰老人的子孙们也不例外,两个孙媳妇经常包水饺给老人送上来,要知道,从自家住所到老人的宅院,这段路程不算遥远,但异常崎岖。老人家吃到的不仅是水饺,更是晚辈们的爱。
据了解,老人家虽偏居山林,可也有自己的娱乐方式,她经常听戏、还爱看电视。我到屋里看了一下,一台收音机、一台老电视,正是老人的这两个“伙伴”日日陪伴老人,为老人打发寂寥的岁月,让老人能有所思、有所想、甚至有所悟。大概也正是这种独自一人也能苦中作乐的情怀,让老人家年轻时克服了重重困难,年老时,又能安度垂暮。
泰安市高新区北集坡街道南官庄村高李氏 101岁泰安市高新区徂徕镇樱桃园村 鲁成兰 97岁鲁成兰老人与儿子住在山顶上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为了探求、总结和宣传、推广长寿健康老人的养生健身之道为全市人民延年益寿提供典范同时在全社会进一步弘扬敬老、爱老的良好风尚。泰安市养生保健康复学会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发起组织“寻访长寿之星探求养生之道”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