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气象医学研究认为,寒冷的气候使人免疫功能下降、内分泌失调、血液循环发生改变,易染疾病,特别是那些严重威胁健康的疾病容易因寒复发、急性发作。
祖国医学的养生之道讲究与时顺应,因时制宜。立冬后,气候由秋凉转变为冬寒,冬季阴盛阳衰,寒为冬季主气,属阴邪,最易伤人阳气,最需要人的阳气抵御。尤其是家有老人,由于年事已高,阳气减弱,因此,老年人在农历的十、十一、十二月里,贵在御寒保暖,护阳益气,扶正气抗邪气。
现代养生学的观点与传统养生学异曲同工。实验研究表明,当外界出现冷热变化时,气温越低,人体直接向外散热就越多;气温越高,人体向外散热越少。在寒冷面前,人体为保持体温恒定,就必须给自己补充热量,增加衣服和饮食。因此,我们在冬季提高耐寒能力和免疫功能,注意科学保暖,对于防病保健十分必要。
营养专家认为,在低温条件下,膳食营养特点应该是:增加产热营养素,保证充足的热能。产热营养素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对于老年人来说,脂肪摄入量不能过多,以免诱发其他疾病,但应摄入充足的蛋白质。蛋白质的供给量以占总热量的15~17%为好,应以优质蛋白质为主,如瘦肉、鸡蛋、鱼类、乳类、豆类及其制品等,不仅便于人体消化吸收,而且富含人体必需氨基酸,营养价值较高,可增加耐寒和抗病能力。
应多选用富含铁的食物(如紫菜、柿子、香菇、黑木耳);富含钙的食物(如豆制品、青豆、藕粉、油菜、紫菜、奶粉);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胡萝卜、小白菜、少量鸡蛋、少量肝);富含维生素B2的食物(如黑豆、香菇、奶粉、杏仁)。老年人为了预防高血压,不仅要少吃盐(每日应控制在6克左右),还要多吃钙(每日应吃800毫克)。为避免高血脂,膳食中胆固醇以300余毫克为宜,即每日可吃一个鸡蛋,但蛋清是优良蛋白质,可以另外再吃一些。蟹黄、虾籽、猪肝中胆固醇都较高,要限制食用。粮食和蔗糖吃多了血液中甘油三酯可升高,应选择低糖、低脂的点心。老人可多吃海产品(不要吃鱼籽、蟹黄)。蔬菜、水果中含钙、微量元素、维生素且食物纤维较多可预防冠心病。在冬季应吃熟食热食,避免生冷食品。
“冬季进补,开春打虎”,冬令进补非常重要。进补时可选择温热性的益气补阳之物,以补肾为主。体质不虚的人应以食补为主,进补佳品有牛肉、羊肉、鸡肉、狗肉、枣、莲子、核桃、龙眼、芝麻、木耳、蜂蜜等。另外,宜常服温性热粥汤防病保健,如糯米红枣粥、桃仁芝麻糊、银耳炖冰糖、桂圆莲子汤、鹿角胶粥等。对于体质较虚弱者,则应在食补的基础上适当配合补药,以助补虚之功。
冬季辨证进补是关键,食补更稳妥。冬季补肾,应辨清肾阴虚还是肾阳虚。中医将肾气中对各个脏腑起滋补、润泽作用的称肾阴;起推动、温煦作用的称肾阳。肾阴虚的人,常见肺热咽燥、腰膝酸软、耳鸣头晕、舌质偏红而少津等症状,可选服海参、枸杞以及甲鱼、银耳等;肾阳虚者,则常见畏寒肢冷、腰酸耳鸣、舌淡胖等症状,可选服羊肉、鹿肾、补骨脂、益智仁、肉苁蓉、肉桂等。
冬季每天晨起服人参酒或黄芪酒一小杯,可防风御寒活血。咳喘病者每晚临睡前吃几个核桃仁(不要去掉仁上薄衣),再将一片姜放在嘴里慢慢细嚼,徐徐咽下,可镇咳平喘。常食炖母鸡、精肉、蹄筋,常饮牛奶、豆浆等,可增强体质。将羊肉与萝卜同煮,然后去掉萝卜,加肉苁蓉15克、巴戟天15克、枸杞子15克同煮,食羊肉饮汤,有兴阳温运之功效。取发透的海参两只,切片加10枚大枣与米煮粥,加盐调味食用,有养胃健脾、补肾益血、暖背祛寒之功效。
冬季进补前最好先健脾胃,做好“底补”,尤其是对于需药补的人。所谓“底”就是打基础,加强脾胃功能,使其不致“虚不受补”。芡实是底补的最佳食选,可选用芡实、红枣或花生仁加红糖炖汤服,或用芡实炖牛、羊肉等食用。也可先服用些党参、白术、茯苓、苡仁、扁豆、陈皮之类调理胃肠的药物。另外,在患有感冒、发热、咳嗽等外感病症时,不要进补,以免留邪为寇,待急性病治愈后再继续进补。
现在,一些父母往往喜欢给孩子买补品吃,认为可以促进孩子发育,提高智力水平。据某大学辅导员反映,该校70%以上的新生抽屉里藏有各种维生素、鱼肝油、西洋参胶囊、虫草含片等滋补营养品。专家告诫说,青少年实在没有必要两进补。如果滥补,还会适得其反。比如有这样一件事,某中学高三毕业班学生头昏、流鼻血者骤然增多,校医反复检查,未发现学生们有什么特殊病变。后来经详细询问,才知道这些学生为了迎接高考,服用了不少人参、三七、阿胶等补品,造成口干舌燥、鼻腔出血。
青少年正处于发育旺盛阶段,犹如旭日东升,草木方萌,血气方刚,阳气偏盛,内热偏高,如果无故服用人参、鹿茸等补品,就极易上“火”,出现烦操不安、鼻子出血、大便秘结、食欲减退等症状,可说是火上浇油,有害无益。
给孩子进补的最大作用恐怕还是给家长和孩子心理上一个安慰。其实,只要家长平时注意孩子饮食营养搭配合理即可。在一般情况下,只要不挑食,不偏食,合理调节膳食,食物中营养是足够供给青少年身体发育的。
中医养生谚语虽有“冬季进补,开春打虎”一说,但如果能在万物复苏的春季进补得当,其效果一点儿也不亚于冬季进补。这是近日记者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医师赵志付处了解的“春季养生经”。 春季注重调补有其独到之处。根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学说,春季正是大自然气温上升、阳气逐渐旺盛的时候,同时依据“人与天地相应”的中医养生理论,春季人体之阳气也顺应自然,呈现向上、向外舒发的现象。此时若能适宜进补,将是一年中体质投资的最佳季节。此外,春季的多发病,如肺炎、肝炎、、麻疹、腮腺炎、过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等,也与冬季失养有关,此时若能适时调补,也不失是一种“补救”。 作为“郁闷压抑”和“暴躁易怒”这两种脾性截然相反的人,是春季进补的重要对象。赵主任介绍,郁闷压抑的人通常是人们认为性格内向的人,经常表现为腹胀、脾胃不好、情绪压抑、食欲不振、舌淡苔白等症状,属中医范畴的,“肝气郁结”型。而暴躁易怒的人,通常是人们认为的性格外向的人,经常表现为体形过胖、心烦易怒、舌红苔黄等症状,属于中医范畴的“肝火上炎”型。针对这两种人群,中药汤剂分别给予“舒肝理气”和“柔肝清热”法调补是首选。除此,在春季的食疗上,郁闷压抑的人应有选择地多食芳香通气的茴香、萝卜和橘子等,同时可取黄芪10克,生姜3片,大枣5个,煎汤代茶饮。而暴躁易怒的人则应多选食苦味、酸味的苦瓜及山楂等,同时可取菊花10克,决明子10克,甘草3克,煎汤代茶饮。 中医养生有道是:“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因此,春补应围绕“补肝”为主。而春季养肝首要一条是调理情志,即保持心情舒畅,不要生气。此外,春天的药膳调养,要以平补为原则,不能一味使用温热补品,以免春季气温上升,加重身体内热,损伤人体正气。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为什么说冬季进补开春打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