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饮食养生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如何科学、合理的饮食,达到保养形体、延年益寿的目的,也是古往今来各医家不断探索的问题之一,经过反复的实践总结,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饮食养生,即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食物的性能,根据食物的性味归经及其功能作用,合理地调配膳食,从而保健强身、防老抗衰[1]。中医饮食养生针对的不仅仅是健康人,其对亚将康及患病之人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论述。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顺养原则,是因为随着季节的交替,日月更迭,人的体质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养生保健时要顺应时气的变化特点,做到毋逆天时,勿失气宜[2]。饮食养生也应因遵循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选取适当性味的食物,如《备急千金要方·食治》述: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夏“省苦增辛,以养肺气”,长夏“省甘增咸,以养肾气”,秋“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冬“省咸增苦,以养心气。当春之季,万物复苏,应减酸益甘以养脾气;夏令之时,气候炎热,机体阳气最为旺盛,宜减苦增辛以养肺气;长夏主湿,气候闷热,应减甘增咸以养肾气;当秋之际,万物生长平缓主收,气候干燥,应减辛增酸以养肝气;冬令之时,万物收藏,气候寒冷,应减咸增苦以养心气。以五脏应四时,根据五脏乘克关系,使五脏之气处于平衡状态,不至于太过或不及。

  《素问·异法方宜论》曾载:“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南方者,天地之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其民华食而脂肥”;“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民乐野处而乳食”“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地域不同,气候、环境、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也存在差异,机体的生理和病理特点也不尽相同,因此,食养也须参考地域差异。北方天气寒冷,其人体质壮实,饮食厚浊,在进补时可选羊肉、狗肉等大温大热之品;南方人,体质柔弱,宜选用鸡肉、猪肉等温补之品。西北地区,干燥多风,燥易伤肺,宜多吃百合、银耳、梨子、蜂蜜等滋阴润肺之品。东南沿海地区,地势低洼,湿气重,应适当食用健脾利湿之薏仁,冬瓜、扁豆、冬笋、玉米等。

  因为年龄、性别、体质的差异,在饮食调养上也会有所不同。从年龄上讲,不同的阶段,摄入的重点也不同。青少年时期,生长发育迅速,营养要全面均衡,注意补充蛋白质和热能;中年时期,身体各方面的机能已成熟,可根据需要,日常饮食即可;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胃肠消化功能欠佳,宜清淡饮食,并重视钙、铁、锌等微量元素的摄入。性别上,《灵枢·五音五味》提到:“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由于女性特有的生理,日常宜多食红枣、红糖、猪肝、花生、红豆、桂圆等补血之品;而男性以肾为根本,膳食上宜多选鲈鱼、黑米、黑木耳、栗子等。就体质而言,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泄之”的原理,阳虚者,食宜温阳之品为佳;阴虚者,补阴为要,气血不足者,宜多食补气生血之物,痰湿者,食以健脾化湿祛痰为原则等[3]。

  饮食物具有酸、苦、甘、辛、咸五味。《素问·六节藏象论》言:“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从饮食物中摄取的五味能养五脏之气,人体气机调和,津液化生,形神乃俱。《灵枢·宣明五气》又提出了“五入”即: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说明五味对五脏具有选择性的亲和作用。在食养时应谨和五味,不可偏嗜。五味调和,皮肤、肌肉、筋脉、骨骼得以充养,气血顺畅,正气内存则邪不可干。若偏嗜某一味,致五味失调,脏腑功能失衡,就会导致疾病的产生,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载有:“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央绝。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上文提到五味调和,其实也包含另一层意思,即合理搭配,营养均衡。《素问·藏气法时论》记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谷肉果蔬性能各不相同,不可偏胜[4]。如谷类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是人体热能的直接来源,此外,还含有较多的B族维生素;果蔬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肉类能提供大量的蛋白质、脂肪及氨基酸,肉类和果蔬还能提供人体所需的各种微量元素,这些营养物质都是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讲究饮食均衡,荤素搭配,才能达到身强体健,预防疾病的目的。

  孔子主张:“不时不食”,“不多食”;《吕氏春秋·尽数》亦有:“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千金要方·养性序》也强调:“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饱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癖”。说明日常饮食应有节制,不可过饥或过饱,且应定时定量。饮食过饱,脾胃运化不及,易伤胃气,且过多的食物积滞于中,易蕴而化热,影响脾胃气机升降,出现胃痛、反酸、痞满等证,若邪热下迫大肠,肠中气机壅阻,气滞血瘀,则下利脓血,结滞不散者,则成痔疮。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言:“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另外,饮食过饥也不利于身体健康。《灵枢·五味》说:“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饮食过饥,脾胃生化乏源,水谷之精难以充养全身,长此以往,正气亏虚,疾病乃生[5]。

  适寒温,是指不仅食物的性质要冷热适宜,其冷热温度也应有度,膳食应注意冷热均衡。饮食物具有寒、热、温、凉和平性,在选用时,首先需明确自己的体质类型,体质不同,择食也有差别。温热之品,能助阳御寒,适合阳虚之人;寒凉之品,能清热除烦,适合阴虚者;而平性之品,性味平和,多作用和缓,各种体质皆可食用。但万物皆有度,若寒热不节制,会影响胃肠功能,导致疾病的产生,如《灵枢·师传》云:“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有:“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孙思邈也强调:“热食伤骨,冷食伤肺,热无灼唇,冷无冰齿。”所言不同,然其意一致。

  脾胃居中焦,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素问·经脉别论》记载:“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水谷精微需依赖于脾胃的运化及转输功能,才能布散全身,维持五脏六腑的机能[6]。张仲景主张“四季脾旺不受邪”,也强调了脾胃之气的重要作用。因此,饮食养生应以顾护脾胃为中心,而顾护脾胃莫过于清淡饮食为佳。《千金要方》云:“善养生者……常宜轻清甜淡之物”,程钟龄亦有:“莫嗜膏梁, 淡食为最”。清淡饮食,既能最大限度的保持饮食物原有的营养成分,又减少了脾胃的负担,相较于厚味之品而言,其对心脑血管的风险也低。

  进食时应细嚼慢咽,以便让食物和淀粉酶充分接触,以助消化。古语有云“食不言”,在吃饭时不要说话,以免引起呛咳等。另外,吃饭时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生气郁闷时,机体气机运行不畅,也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饭后要勤漱口,保证口腔的清洁,此外,还需进行饭后保养,适当活动,如孙思邈主张“食毕摩腹,除百病”,“食毕行步踟蹰则长生”等。

  寒热宜忌:《抱朴子》曰:“冷热并陈,宜先食热,后食冷”。先食热可减少寒凉之物对胃肠道的刺激。

  四时宜忌:“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因春季属肝,肝气本盛,食肝则肝气更旺,恐肝木乘脾土,故春季不宜食肝,他脏类推。《内经》还有“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之说。《礼记》也记载了各月的饮食忌宜等。说明时令不同,禁忌各异。

  配伍宜忌:关于食物相克的说法由来已久,如《本草纲目》记载:“妊妇以鸡子鲤鱼同食,令儿生疮”。《饮膳正要》:“鸡肉不可与兔肉同食,令人泄泻”。陶弘景认为:“鸡肉不可合葫、蒜、芥、李食”。主要是食物性味或功能相反导致。现在食物相克之说越来越泛滥对此,我们须辨证看待,因为有些说法并无确切的科学依据[7]。

  早在《内经》就有关于疾病饮食禁忌的论述,如:“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8]等,但由于社会经济因素的限制,历代医家对疾病的饮食禁忌记载缺乏系统的论述,更甚少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原则纳入中医饮食养生的体系,导致人们对这一部分的认识相对薄弱,但是饮食养生保健不仅仅是针对健康人而言,亚健康及患病之人更需要借助食养来保养形体。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更可以借助高科技的方法,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统计,提高人们对疾病忌口的认知度,同时进一步拓展中医饮食养生内涵,使之与时俱进,适应不同的群体。

  全国名老中医管竞环教授在临床时期就非常重视病中“忌口”。他认为患病之人,由于各种生理、病理改变,使其处于一个相对特殊的时期,因而对于饮食物的选择也应相应调整。正如《金匮要略》云:“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9]。管老擅长中医肾病的研究诊治,他常说肾病患者尤其要禁食海鲜、螃蟹和鸡、鸽等发物,因临床上有数例患者在治疗后血尿、蛋白尿基本控制,因食用鸡肉、海鲜等,而出现尿蛋白增加,血尿反复的现象。

  疾病饮食禁忌之所以重要,原因在于若食物选择不当,有可能会导致疾病加重甚至出现旧疾复发,其机制大致可分为三类[10]:①某些动物性食品中含有某种激素,会导致人体出现某些机能亢进或代谢紊乱的症状。如糖摄入过量时可诱发感染、溃疡出血、癫痫发作等;②某些食物如海鱼、虾、蟹等含有异体蛋白,易引起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复发;③一些刺激性较强的食物, 如酒类、葱蒜等极易引起炎性感染病灶的扩散、疔毒走黄等。

  此外,对于对服药者,要注意防止食物减弱药效,甚至产生毒副作用。《本草纲目》有载:“凡服药,不可杂食肥猪犬肉,油腻羹会,腥臊陈臭诸物。凡服药,不可多食生蒜、胡荽、生葱、诸果、诸滑滞之物”等[11]。若药用黄连、甘草、苍耳子、乌梅、桔梗等要忌食猪肉,鳖甲忌食苋菜,地黄、首乌忌食葱、蒜、萝卜等。

  中医饮食养生文化历经千年,博大精深,并非三言两语能概之,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不断丰富其内涵,才能使之符合社会发展,为人类的健康事业服务。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中医饮食养生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