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饮食与养生

  中医饮食与养生 中华医学与饮食论文 饮食和养生 民以食为天,饮食在维持生命、促进健康、延年益寿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 国古人在丰富的饮食实践的基础上,在不断的理论探索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饮食养生理论和 文化,这些理论和文化对我们今天的饮食生活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养的源泉, 合理的饮食,使人能获得各方面的营养,预防各种疾病和促进病体康复都有重要的意义。中 医有“治病当论药功,养病方可食补,药补不如食补”的说法因此,饮食在中医养生过程中 占有重要地位。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 : 署,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传统的养生观点首 先强调了“调和阴阳” ,在《黄帝内经》说“生之本,本于阴阳” ,又说“阴平阳秘,精神乃 治” ;其次为“填补元气” ,人的元气源于父母,藏于体内,为生命之本。而人之一切活动无 不消耗元气,故而用药食填补元气。 养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文化理论。其内容不 外以下四点:顺其自然、形神兼养、动静结合、审因施养。 饮食,是人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赖以生存的营养与能量的主要途径,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与 表现,是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 “民以食为天”是众所公认的常理,“安谷则仓,绝谷则危”, 饮食活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人们饮食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气足、 精充、神旺、健康长寿。围绕着这个目的,逐渐形成了中国式的传统饮食养生理论。自有烹 饪以来,饮食与养生就紧密的联系起来,饮食养生理论是伴随中国烹饪的产生而产生的,随着 烹饪的发展而发展,并逐步丰富与深化。饮食与养生也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饮食的目的在 于达到养生的需求,养生最主要的依赖在于饮食。二者,相辅相成。中国烹饪饮食的变化和发 展也始终是在哲学思想、养生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如儒家相互作用的崇尚礼乐,饮食时宜;道 家的崇尚自然,饮食养生;阴阳家和医家的阴阳五行,四气五味;释家的禁欲修行,创导素食等等, 这些有关饮食的哲理,对中国烹饪的影响是很深的,故中国有“医食同源”之说。但饮食养生 不同于饮食疗疾,饮食养生是通过饮食调理达到长寿健康的目的,不是治“已病”,而是治“未 病” 。这种治“未病”之法就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养生之道。 1 平衡膳食是养生的根本。中国传统膳食结构强调“平衡膳食、辨证用膳” ,提倡含不同 营养成分食物的互补。我国古代先贤有如下精辟的论述: 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 五畜 适为益, 过则害非浅, 五菜常为充, 新鲜绿黄红, 五果当为助, 力求少而数, 气味合则服, 尤当忌偏独,饮食贵有节,切切勿使过。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使我们有一百四十余种蔬菜可 供选择食用,所以形成了以谷物、豆类为主,进食足量蔬菜,以动物性食物作为补充,兼食 水果的中华民族传统膳食结构。这种膳食结构内涵丰富,保健养生功效明确。正是中华民族 几千年生态农业的成功实践,为“寓医于食”——即利用饮食养生保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 基础。 医食同源是中国养生文化的一个鲜明特色。自古以来,中国就有“食用、食养、食疗、 食忌”之说。我国医学第一部总结性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已论及“美饮食”与“饮 食有节”能够防病延寿,文中记述的“虚则补之、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和“谷肉果类,食养 尽之”具体指出,饮食的配合是不可缺少的方面,把以药治病和以食调养紧密结合在一起。其 中提倡的“不治已病治未病”,以“五谷”“五果”“五畜”“五菜”恰当搭配的日常饮食, 、 、 、 能够达到营养培元,蓄精益气,预防疾病,延年健身的目的。唐代养生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 方食治》中强调:“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 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并指出:“药性刚烈,犹若御兵”,而“食能排邪而安脏,悦神爽志, 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本也” 。事实 正如此,日常饮食之物,大凡有养生和防治疾病的功效,如大枣、芝麻、薏苡仁、蜂蜜、山药、 莲子、桂圆、百合、菌类、柑桔等;而各类中药的原料,也多为可食用的天然植物、动物。医 食同源的思想观念,使中国形成了独有的传统和制度。 顺时养生即顺应四时气候,其宗旨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正如《黄帝内经》里所 。 说: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顺四时而适寒暑” ” ,这是养生学里的一条极其 重要的原则,也可以说是长寿的法宝。顺应自然,天人相应,是中国传统养生理论支柱之一。 调和饮食滋味,要合乎时序,注意时令,以饮食养生疗疾,也要顺应自然规律和调顺四时的原则。 《礼记内则》上说:“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 ”元代忽思慧在《饮膳正 要》中也论及饮食与四时、气候的关系,并对四时的主食提出了他的主张:春宜食麦,夏宜食绿 豆、菽,秋宜食麻,冬宜食黍。由于四季气候存在着春温、夏热、暑湿且盛、秋凉而燥以及冬 寒的特点,而人的生理、病理过程又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故要注意使食物的选择与之相适应。 如在阳气生发的春季,特别是少雪温盛、 气候异常时,饮食应该清淡,不宜过食油腻烹煎动火之 2 物,并应选食鸭梨、荸荠、桔子、甘蔗等果品为辅助,常食绿豆汤、绿豆芽等食物,取其清淡、 甘凉,以免积热在里。在夏季,遇暑热兼湿之候,肤腠开泄、汗出也多,使人常易贪食生冷。寒冷 之物太过则更伤脾胃。因此炎暑之季,切忌过食生冷与油腻厚味,宜食甘寒、利湿清暑少油之 品,常可选食西瓜、冬瓜、白兰瓜等瓜果,常饮绿豆汤,并以灯心、竹叶、酸梅水、冰糖煎水代 茶饮用,取其清热、解暑利湿、养阴益气之攻。秋气凉燥,当少食辛燥,选用蜂蜜、秋梨等柔润 之物,山药、苡米等健脾补胃之品。冬季万物潜藏,天寒地冻,阴盛阳衰,进食胡桃、羊肉之类, 自可补肾助阳,以迎来年。 中医饮食与养生有丰富的哲学内涵:包括“天人合一、身土不二”的生态观; “调理阴 阳、阴平阳秘”的健康观; “药食同源、寓医于食”的食疗观; “审因施食、辨证用膳”的平 衡膳食观。故大众遵循: “饮食清淡,素食为主”“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豆”“粗茶淡 、 、 饭,青菜豆腐保平安”“食,不可无绿”等平衡膳食原则。对中华民族的健康、繁衍发挥了 、 巨大的作用。 “五谷为养”之“五谷”,泛指米、谷、麦、豆等多种粮食,即中国人常说的“主食”, 这些主食的营养成分主要是碳水化合物、植物蛋白质及 B 族维生素,脂肪含量极少。按照中 医理论,五谷能养五脏之真气,故称为“养” 。应该说是抓住了摄取营养素的主体和根本。 “五 果为助”之“五果”,泛指苹果、梨、香蕉、桃等多种鲜果和干果,它们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微量元素、膳食纤维和有机酸。食用“五果”能促进人体的消化吸收,调节体内酸碱平衡。 在人体摄取营养素时,它能起到辅佐和协助的作用。 “五畜为益” “五畜” 之 ,泛指猪、 牛、 羊、 鸡、鸭、鱼等动物性食物,即中国人常说的“副食” 。它们含有丰富的脂肪、优质蛋白质、无 机盐、微量元素和维生素。食用动物性食物,可以促进人体生长发育,修补机体组织,弥补植物 蛋白在质量上的不足。 “五菜为充”之“五菜”,泛指叶菜类、根茎类、茄果类、菌类等多 种多样的蔬菜。它们含有大量的维生素 C、胡罗卜素、B 族维生素、钙、钾、镁、铁等营养 素。完全合理的食物结构还必须有蔬菜辅佐、补充,才能使机体所必需的各种营养素得以充 实、完善。因此合理的膳食结构提倡人们杂食五谷,并以此为主食,在为益的五畜、为充的五 菜、为助的五果配合下,主副食互为补充,辩证施食,就能获得全面而均衡的营养。 “气味和而 服之”是指所吃的谷、果、畜、菜必须性味和合,才能补精益气,利于健康。 注意五味平和,勿使过偏, 《黄帝内经》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食物有甘、 酸、苦、辛、咸五味,古人主张饮食的五味要配合得当。大凡古人调和食物,按五行归类,酸属 春,苦属夏,辛属秋,咸属冬,所以,春、夏、秋、冬四季分别用酸、苦、辛、咸四味调和食品。 3 五味进食得当,能营养五脏,增进食欲,有益健康;但是偏颇太过,相关脏腑不胜负担,反易得病。 饮食五味之入五脏,各有其走向,哪一味偏嗜都会使脏腑之气过剩,失去平衡。 五味进食不及会 造成营养缺乏,太过也会导致疾病,平衡适宜方能益于健康。 现代医学认为:酸辛太过,会诱发或 加重溃疡病;食用糖过量,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病、近视、龋齿都有密切关系;食用盐 过量,是引起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 饮食宜清淡,忌味重肥浓。 孙思邈的 《千金要方》 “厨膳勿使脯肉常盈,常令俭约为佳” 说: , “善养性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凡可食之肉本无毒,或自死及着疫死,则有毒,食之者心困 闷而吐痢。 ”清淡,是与浓厚肥腻相对来说的。一是指五味的进食适可而止,口味不可过重。二 是说,宜常食新鲜蔬果、杂粮等营养丰富而易吸收的食物。少吃些肉,多吃些蔬菜、水果等其 他有益食物是很重要的。清淡的食物,一般都有利于消化吸收,而且可防止多疾病。现代营养 学证明,人体必须的营养物质有 50 种左右,可概括为七大营养素,即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 肪、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和水,健康的人要全面摄取这些营养物,而不宜偏于某一种。多 吃肉,特别是肥肉,容易引起心血管系统的疾病。所以饮食结构以素为主,荤素同食,比较合理。 祖国传统养生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 人文科学和社会 科学诸多的因素,集中华民族数千年养生文化于一身,以独特的理论体系为基础,以丰富的 临床经验为特点, 在世界传统养生文化中举世无双, 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做出 了巨大的贡献。 通过学习中医饮食与养生的理论知识, 使我更加清楚中医养生所遵循的理论 体系,及他内部蕴含的哲学原理。让我体会到了,中国中医养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的祖 先运用他们的聪明智慧, 为中华民族留意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一定要保护好祖先留 给我们的这笔宝贵遗产,而且不止这样,我们还应该把中医养生文化发扬光大。 4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中医饮食与养生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