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尊敬老人、关爱老人、赡养老人,大力发展老龄事业,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我国正在加快智慧养老产业发展,一批新涌现出来的产品和服务,正试图解决传统养老方式在医疗健康、生活照料、精神娱乐等方面的难题。今日起,本版推出“关注智慧养老”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在步入深度老龄化的城市上海,人均期望寿命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老年人口占户籍人口比例超过了1/3。要让老年人老有所养、生活幸福、健康长寿,如何精准投入有限的医疗保健、护理资源,怎样布局规划养老设施,什么才算老年宜居社区?从养老院到社区、家庭,记者采访发现,在上海正在大力展开的新一轮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各种信息技术、智能化应用已从蓝图畅想变成现实产品,“智慧+服务”的智慧健康养老新模式露出了“冰山一角”,让老人们的晚年生活更自主、健康、有尊严。
上海市杨浦区社会福利院2号楼走廊墙面上,有张贴院内老人人生重要瞬间的“流金岁月”照片墙、老人们各自种植养护的花草、绘画作品和用耳机自助点歌听戏等设备,还有一个大大的触摸屏。
大屏左侧,以环形钟面的形式,显示一天之中老人在床上的时间,中间是一张笑脸和睡眠评价:都显示为绿色,睡眠评价为“优”。钟面底下,有更详细的指标:睡眠时长、深度睡眠时长、浅度睡眠时长等。大屏右侧,还有上下两组曲线图:上面是老人整晚的实时心率呼吸值,下面是整晚的实时“睡眠事件”情况,老人在床、无事,就是一片绿色,一旦离床或发生异常体动,会出现空白乃至红色警示,护理台及值班护理员的手机都会提示护理人员去查看、处理。
所有这些数据的源头,是智能床垫——一条在老人睡下时位于其胸背处的两寸宽薄带,垫在厚厚的床垫和被子之下,老人根本感觉不出它的存在。
但它运用了光纤传感、压力传感等技术,只要老人在床上休息,就可以准确感应和监测人体的呼吸、心率、体动、在离床等数据信息。基于5G的网络环境下,所有数据会即时通过网络传输到统一的数据平台,也会通过APP,在手机终端上显示。一旦数据异常,就会实时发出警报,提醒看护人员。
“我们会根据每位老人的个人生活习惯设置睡眠体征数据,比如夜间离床时间。一个老人通常夜里起床去两次卫生间,设置每次离床15分钟,如果离床次数明显增加,或者离床时间过长,监测系统都会翻红提醒。”福利院院长乔毅皓说,有了智能床垫,护理员提供服务更精准,可以节省人工。
80岁的赵佩萍老人独居在长白新村街道一幢住了几十年的大楼里。她总是宽慰孩子“我身体很好,没什么事”,但总心怀焦虑:“一个人在家里,万一有啥情况、人不舒服了,怎么办?”
如今,杨浦区民政部门启建数字化养老院,赵阿婆家里安装了不少智能辅具设备:门口装了门磁感应器,一旦有人开门,它就会亮灯,记录下老人进出家门的时间和频率;厨房里装了烟雾警报器、煤气浓度监测器,烟雾或煤气浓度过高时,它会发出警报;老人床头、卫生间装了急救按钮,紧急情况一键就能将呼救信息发送出去;床上装了智能床垫,可远程监测老人身体状态。这些感应和监测设备全都与杨浦区社会福利院远程联网,通过云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就会第一时间通知到子女、护理员的手机和云信息平台。
比起生活自理的健康老人,在一个走向深度老龄化的社会里,智能设施对于体弱、身体机能衰退的老人们的帮助更强大。
在杨浦区新建的光大汇晨养老院里,部分床位专门面向失能失智、生活无法自理的老人。大门口和重要区域都装有人脸识别智慧通行系统,可以根据已输入信息智能识别员工、老人或家属、访客等各类通行人员,自动进行记录,靠刷脸实现识别、记录、提醒、预警等功能,对重点关注的老人,工作人员可以在后台动态设置其“安全区域”,一旦发现离开,系统会自动报警;在一些重点区域,利用视频AI技术识别人体体征,实施跌倒监测——这样的智慧“安防”,可以轻松实现24小时安全自动值守,有效降低老年人意外风险。在老人生活活动区,借助电动助起护理床、AI语音交互式助起沙发和液压式助起马桶,帮助行动障碍老人自主完成上下床、从沙发或马桶上站起等动作,还有电动升降式洗澡机,帮助老人更舒适、有尊严感地完成沐浴。
浦东新区周家渡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因入选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智慧养老场景应用而一时间成为老人们的“网红打卡点”。中心二楼是一间智能康复中心。80多岁的社区居民李老伯因腰部病痛,走路、上厕所都成了饱受困扰的日常难题。为老服务中心的“悠扶机器人UFU”可以帮助他从椅子上站起来,还可以带着老人随意移动,专门服务于下肢不便的老年人。李老伯体验之后说,机器人操作比较简单,一学就会。
另一款康复机器人手套,也是李老伯喜欢的。它结合了柔性机器人技术和神经科学,可以帮助患者通过运动再学习,促进脑部神经损伤的康复。
周家渡为老服务中心负责人说,不久之后,他们会为片区内老人提供机器人租赁服务,让老人们可以借助机器人在家里随意行走。随着5G更广泛运用,还可以通过虚拟场景,让老人们体验不同适老化康复辅具智能产品的功能和式样、高低调节,满足老人们的多样化需求。
同在浦东新区,陆家嘴长者综合照护家园内,也配备了上肢康复机器人、腕关节康复机器人、踝关节康复机器人、智能电动训练车等多个人工智能产品。通过康复机器人与少量治疗师配合,为养老机构和社区中的老人们提供更精准的康复训练,以减缓身体机能的衰退。
每星期总有一两天,65岁的张阿姨会走进家附近的殷行街道社区智慧健康小屋,刷一刷身份证或医保卡,加上人脸识别验证通过,就能在一台智慧自助体检设备上完成身高体重、脂肪、血压等体征指标测量,5分钟后,就能拿到一份详细体检报告。检测设备上,还有老年人健康自评(认知能力)、跌倒风险自评和高血压等慢性疾病风险自评等项目,根据居民体检和自测,设备会提供个性化健康干预方案,包括慢病管理方案、个性化运动方案、生活方式干预等指导。这些自助体检数据也被同步上传到云端的个人健康档案,如果哪项指标异常,就会被“报告”给张阿姨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的家庭医生。登录“上海健康云”APP的医生端,每位家庭医生都能对自己所管理的签约对象健康状况一目了然。
“智慧健康小屋”是上海市实施“医养结合”、为社区居家老人提供基本健康服务的新举措之一,大多设在社区为老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属服务站点、社区文化体育中心等处,2019年底前已建成首批80家。通过智能设备,让社区居民尤其是老人们做好日常的健康管理、疾病早发现,而不必常跑医院。
杨浦区社会福利院数字化养老院院长王程认为,智能设备一定要以专业、即时的人工服务体系为配套,没有相关环节的无缝衔接、高效联动,信息采集、紧急呼叫再多再快,依然“等于零”。
“数字化养老院”项目除了在试点老人家中安装智能“七件套”,还派出专业护理员为老人提供上门照料服务,有一份生活照料、临床护理、安全应急、精神慰藉和虚拟信息等五大类共48个项目的服务清单,让老人按照实际需求自己选择。最受老人们欢迎的,并非智能设备,而是“呼有所应”的安全感和聊天、陪伴式服务。
智能终端能够发挥作用的基础,是智慧养老大数据平台建设。在上海,各区都在陆续建设自己的智慧养老大数据平台。去年5月,市民政局建设的市级养老服务平台也已升级上线,正在逐一实现与区级养老服务平台的数据对接。对于老年人及其家人,这样的平台像是养老领域的“大众点评”,可以通过搜索找到自己适配的养老资讯;对于政府和社会机构而言,涵盖老年助餐、老年日托、喘息式服务等各方面养老服务资源的推送,通过详细跟踪老人们参与社区活动频率等大数据,养老补贴资金、扶持政策向哪些参与人数更多、服务需求更旺盛的养老服务点倾斜,也有了依据。
睡不好觉血管遭罪!常做八件事血管不添堵道路堵塞,交通会瘫痪;血管作为人体血液的运输通道,一旦堵了,也会瘫痪,可能出现器官缺血,引起各种不适,甚至危及生命。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养成良好习惯,避免给血管添堵。【详细】
冬季养生重在补肾 益肾强肾多吃“黑”冬季养肾是由自然界“生长化收藏”四时节律决定的。按中医五行学说,肾脏对应冬季。一年之中,冬季应是最注重调养肾脏的季节。【详细】
人到中年衰老进行时 抗病防衰抓3个年龄点虽然衰老不可避免,但我们该如何做才能延缓它的进程?一起来看看。【详细】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呼叫中心ENGLISH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01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00025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老人健康有了智慧“卫士”--人民健康网--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