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又称《内经》,为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它帮助人们认知日常事物中的智慧,教会你简单生活,颐养生命,让人受益一生。“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气,席百岁乃去”。
《内经》提出“天人相应”学说,专门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相应”学说指出,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因此人离不开自然环境,要维护正常的生命活动,就必须与之相适应,否则会引起疾病,影响寿命。法于阴阳即效法自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为阳令,春时阳生,夏时阳盛。春时阳始生,风寒之邪尚为患,故春时应注意御寒保暖,以养人体之阳。夏时阳极盛,暑热邪盛,大热耗气,气者阳也,故大热亦伤人体之阳。夏夜人们喜纳凉,易受寒湿之邪。炎热夏季,人们应善处阴凉以避大热,避免过食冷饮;夏夜纳凉,当避湿露,适当盖覆,以避寒湿。
秋冬为阴令,秋阴收,冬阴藏。秋冬之时燥邪为患,易伤阴,故秋冬之时宜服用滋阴之品或搽用滋润护肤之品以防燥邪,保持居室空气之湿润亦有助于避免燥邪。秋时渐寒,冬时寒盛,人们喜食辛辣好饮酒以御寒。辛辣之品易生内热,酒易生湿热,饮食太过则伤阴。因此,秋冬之时既要避免燥邪,又要避免过食辛辣和过量饮酒,以防伤阴。
《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的“术数”即各种养生之道,包括各种锻炼身体的运动方法。“和于术数”就是说进行运动养生一定要坚持“和”的原则,既不能太过,也不要不及,人们需恰当运用各种运动养生方法。
《黄帝内经》不但强调以“静”养神,同时也非常重视以“动”养形体(动以强身)。所谓动,就是指各种锻炼身体的运动方法,包括吐纳、导引、按跷、散步以及各种体育活动。
注:按跷,用手或脚为患者按摩;导引,原为古代的一种将呼吸运动与肢体运动结合的一种养生术,与现代保健体操近似。
《黄帝内经》主张“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强调多样化饮食,极力反对偏食、偏嗜五味。《素问·生气通天论》反复强调:“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驰,精神乃央。”
饮食要“定时定量,寒温适中”。《灵枢·五味篇》对不按时进餐所造成的影响说:“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素问.痹论》有“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反对暴饮暴食,过饥过饱皆会对身体造成危害,饮食的温度做到寒温适中,不过热过凉。《灵枢·师传》:“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至邪僻也。”
起居即作息及日常生活,《内经》中强调,人的起居应根据人体的生命节律安排作息时间。《素问·生气通天论》:“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需,气门乃闭。”以此说明,人体中阳气与自然的阳气节律同步。由于人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统一的关系,白天阳气主事之时人要劳作,夜间阴气用事之时人要休息。若违反节律,长此以往,会给身体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内经》除了强调要按一日之中的阴阳消长规律进行作息外,还强调要按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进行作息。《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及:“春三月、夏三月,夜卧早起;秋三月,早卧早起;冬三月,早卧晚起。”这也引导人们,在春夏两季应晚睡早起,在秋季应早睡早起,冬季应早睡晚起。
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影响下,顺应天地四时阴阳之势安排起居,自然有益于身体健康,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不妄作劳即不过劳、不过逸。过劳伤人致病,过逸导致经络气血瘀滞不畅。古人提倡“常欲小劳”,适度劳动为养生之道。
《内经》非常重视人的情志活动与身体健康的关系,提出七情为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七情,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七情与脏腑的功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七情分属五脏,以喜(心)、怒(肝)、思(脾)、悲(肺)、恐(肾)为代表,称为“五志”。《黄帝内经》所言:“过喜伤心,过悲伤肺,大怒伤肝,过恐伤肾,过思伤脾”。又如《素问·举痛论》所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内守”主要是调和情绪,保持心态的安闲清静,排除杂念,防止情绪的剧烈波动,干扰气机的正常运动,维护体内气化活动的良好环境。具体实施宜“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主要是精神上排除各种不良情绪,如狂喜、暴怒、悲忧、恐惧等。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注意对情志进行调节与疏导,及时排除怒、忧、悲、恐、惊、思等不良的情感刺激,保持心情舒畅,心理健康,从而延年益寿。
“外避”即避开不正之气,避其侵入人体。《灵枢·九宫八阳》:“谨候虚风而避之,故圣人日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外邪被认为是致人疾病的主要原因,因此中医养生观把躲避外邪作为一种养生方法。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黄帝内经》七大养生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