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图书市场上,有两类书属于常销常热,一是健康养生类,一是收藏鉴赏类。由于养生图书出了一个张悟本,于是开始核查作者“身份”。经网上调查发现,出自医学专家或医学院校的作者仅占18%。可惜没有对这18%的“正牌”书再核查。这些“正牌”作者书有多少是畅销书或读者喜欢阅读的书?核查到此戛然而止,下文不得而知了。
在我国,凡冠上作家头衔就有了写书的权利,很像医生有“行医证”一样。然而有一现象不得不说,但凡诗文写作,真不是“科班”能培养出来的。诗有别才,文有别才,它似乎是专业知识再加上另外的才学知识方能成为诗人或文学家。中国几千年来,著名医药学家成百上千,他们的著作汗牛充栋,但这都是很专业的医学著作。真正在中国历史上形成影响的几本养生书都不是出自医生之手,这怪不怪?
宋代有周守忠著的《养生类纂》,有陈直撰写的《养老奉亲书》,特别是后者,是世界上现存的最老之老年医学文献。他成书不晚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比西方Floyer氏所著之《Medicina Gerocomica》(《老年保健医药》,成书于1724年)早600多年。陈直曾任泰州兴化(今属江苏)县令,不是医生。编著《养生类纂》的周守忠也不是什么医药学家,只是一儒生读书人。
还有一本明代人高濂撰写的《遵生八笺》,很有名气,被美国人德贞以英文节译,1895年出版于天津并传播海外。这位高濂任鸿胪寺官,后弃官归隐,也没听说开过医院盯过门诊。至于至今仍被奉为养生圭臬的《老老恒言》一书,其作者曹庭栋是位书画家园林家音乐家诗家,偏偏不是医家,让人心生遗憾。
如果按现在的标准,让当时的太医院去审查这些书,让太医御医们为这些书“把脉”,敢说不胎死腹中?我们现在弄混了一个概念,凡“病”必须由医生医院卫生部门管。殊不知,那些养生预防病,保健来养病是介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模糊地带。严格地说,大夫们学的是用针用药用手术来治病,大概没有什么课程教大夫吃什么蔬菜搭配什么水果再用什么杂粮让人保健,这或许又是营养师的事了。
所以,让正牌的医生专家来写养生书,似有越俎代庖之嫌;让他们用医学临床标准评价养生书,大概也有风马牛不相及之弊。毕竟社会上想得到健康保健知识的人,绝大多数不是想听医学院校课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