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角度看,可以把它看作一本市场竞争学教材。《三国演义》反映的是三大集团如何在中国市场开展竞争的优秀案例。
魏、蜀、吴三大“集团公司”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竞争地盘、竞争政权、竞争人才、竞争财富,其中所运用的各种政策、谋略和技巧,蕴含了中华民族丰富的管理智慧。
有了人才,小事业可以做成大事业;有了人才,小地盘可以变成大地盘;有了人才,弱小的力量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吃掉强大的对手;有了人才,事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刘备得了诸葛亮,三分天下得其一;而诸葛亮没有为蜀国选好接班人、培养出“柱国”之才(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结果导致在三国之中最早败亡。
孙权早年敢于重用张昭、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一批江东人才,大败曹操于赤壁,火烧刘备七百里,独霸江东无人敢染指问津。但是在选接班人的问题上,老眼昏花走了眼,致使东吴富贵不过三代。
曹操重人才,爱人才,号称“战将如云、谋士如雨”,一生打败无数英雄对手,可谓是用人识人的高手。但是他终其一生没能看透司马懿,结果给自己的子孙留下了灭国大患。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皇家正统自专;蜀国称蜀汉、刘备自封皇叔,也是打皇家正统旗号。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必须讲究社会责任。一个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为达一企、一已之利而不顾其余的法人,是不会取得成功的。纵使得逞于一时,绝不会得逞于一世。
只有正义的事业、诚信的领导、有社会责任的企业,才有笼络人才、吸引人才、做强做大事业的资格和资本。真正好的战略、战术往往是“阳谋”而非“阴谋”。
蜀汉和东吴败亡的教训启迪我们:人才的培养、使用,既要重于当时,还要顾及今后。要考虑人才的继承性、连续性和发展性。人才上面的问题不得“临时抱佛脚”。
企业领导人还要善于借助企业外部的智力和智慧,为企业的竞争服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企业的领导人要通过借力、借(外)脑,时常帮助自己跳出企业看企业,时刻提防自己的狭隘和盲目。
《红楼梦》这本书,可以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反面教材来看,把它看作揭示一个大企业走向衰亡的管理案例。
贾府合家上下只有一个贾宝玉看看似乎还有希望,其实也只是个纨绔子弟。至于贾链、贾蓉辈更是不足论。贾府后继乏人,还怎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呢?
《红楼梦》描写的贾家已是强驽之末,但平时依旧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元妃省亲,贾府硬要撑门面,赊账也要建大观园。结果不仅造成腐败进一步蔓延,而且导致“企业”现金流严重枯竭,贾府前景更是雪上加霜。
贾府对外名为一家,实际上内部各立门户、各怀鬼胎,貌合神离。“大企业”病已深入膏肓。“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已无法执行。
基层员工焦大犯了错误,不仅不服从管理,反而大骂贾家几代人“偷人的偷人,扒灰的扒灰”。
贾府规定男女授受不亲。但“后备干部”贾宝玉带头违犯规章制度,在潇湘馆、衡芜院里想进就进、想出就出,致使大观园内上行下效,风气日坏。
后来群众反映实在太过强烈,贾府才下决心整顿一下。却是只究下人,不究主人,搞“刑不上大夫”主义,致使赏罚不明,闹出了“晴雯之死”这样的冤假错案。
王熙凤欺上瞒下,溜须拍马,吃里扒外,监守自盗,“员工”敢怒而不敢言,群众基础很差。但王夫人却任人为亲。探春有知识、有文化、有魄力、有干劲,还有比较适用的工作方法,但因为是庶出,年龄又小,终不获重用。
贾府的干部老龄化现象可说是有目共睹。“干部终身制”不除,企业改革无法推行。未来贾府的命运必然走向衰亡,只是或早或晚、或速或迟而已。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影响深远。中国企业生长在中国的土地上,刻有深深的民族性。中国企业的领导人要想搞好中国式管理,团结领导好企业员工,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中华文化的精粹,为我所用,治人治企。
中华文化有大智慧,要靠我们在学习中去感悟、去领会、去继承、去借鉴、去运用。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三国演义》与《红楼梦》中的管理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