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经络拍打养生保健操

  经络拍打健身法是从古代流传的“拍击功”、“排打功”、“摇身掌”及按摩法等演化而来的。以强身健体为主要目的的保健拍打,是属于传统按摩疗法中的一种常规手法,即以手指、掌、拳等拍击穴位或患处,以达到祛病防病和健康身心的效果,其轻者为“拍”,重者为“打”。

  人体十二经脉,再加之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合称十四经脉。十四经脉是人体经络中最主要的部分,经脉是人体气血的通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黄帝内经》说:“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所以经脉决定着生命是否存在,决定着疾病是否发生,也决定着疾病的治疗效果。经脉不通是万病的起源,而要治愈疾病则必须从疏通经脉开始。

  经络拍打可疏通经络、活跃气血、消除疲劳、解痉镇痛、增进健康、防治疾病。而且具有方法独特、简便易行、安全可靠、适用面广、效果显著等特点。《内经》曰: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医宗金鉴》曰:气血郁滞,为肿为痛,宜用拍按之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其患可愈。中医认为,人之所以生病,是因为经络阻滞,气血虚弱,外邪入侵所致,通过辨证施治,对症拍打相关经络、穴位,可使经络通畅,气血旺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起到“诸脉皆通,通则疾除”的效果。

  拍打能养生健体,大病小病都防治,有神奇之效。拍打通常能拍出痧,故有人称之为拍痧。但拍打法在道家却不叫拍痧,也不叫拍打,而叫“调伤”,即调出陈年旧伤和风湿邪毒并以气化之。此伤包括旧创伤和病痛。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

  有研究表示,肌肉每平方毫米的横切面上约有4000根毛细血管,在安静状态下仅开放很少一部分,约开放30-270根,运动时毛细血管大量开放,其开放数量可达安静时的20-50倍,这样肌肉可获得比平时多得多的氧气和养料;毛细血管是依照一定周期来开闭它的口径的,它们的搏动如同给人体以几百万微小的心脏一样,这些外围“小心脏”,对生命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心脏。运动时,全身毛细血管的大量开放会减轻心脏负担,降低血压。因此,经络理论认为,经络保健是最好的运动锻炼。明了此理,在进行保健拍打功时就无须拘泥于能否熟记具体穴位了。

  其一,拍打激活了经络,疏通气血,经络通,则能调虚实,去百病。从而达到祛病防病的功效;

  其二,拍打的同时,也拍打了十二经筋。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经內关节的体系,是其外周的连属部份,循行走向均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行于体表,不入內脏,结聚于关节骨胳部。所以,它能约束骨胳,利于关节屈伸。提高了人体运动功能。正如【素问,痿论】所说[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这大概就是为什麽,大家经过拍打之后,自身的活力明显提高的原因吧;

  其三,拍打经络的同时,也拍打了十二皮部。它是十二经脉的功能反应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经脉之气散布之所在。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就是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范围。【素问。皮部论】-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考,诸经皆然。由于它居于人体最外层又与经脉气血相通,故是机体的卫外屏障。起着保卫机体抵御外邪和反应机体病证的作用。人总要承受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的侵袭。经过拍打,体表十二皮部对机体的保护作用提高了。所以,人机体的抗病能力提高了;

  最后,拍打经络的同时,身体的血管也被拍打了,就使血管在现有基础上步步提高其弹性。为保持血压正常打下最好的基础。

  拍打是从按摩推拿疗法中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所以拍打与推拿疗法在操作上有许多相似的特点。拍打和推拿一样强调持久、有力、均匀、柔和,从而达到渗透,这是手法的基本要领。所谓“持久”,是指手法能按要求持续运用一定的时间,手不感到疲劳、酸痛;所谓“有力”,是指手法必须具有一定的力量,这种力量应该根据各人体质、病症、部位等不同情况而增减,也就是说,这种力量是一种能产生良好治疗和保健作用的力,而不是有害的蛮力;所谓“均匀”,是指动作要有节奏,速度不要时快时慢,压力不要时轻时重;所谓“柔和”,是指手法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柔中有刚,拍打表皮无痛苦,而身体内部快然无比。这样就可以达到手法较高境界“渗透”也。

  但拍打还有自己独特的手法要求。首先,在拍打时要求全身心整体放松。从头到脚自然松弛,做到体松、肩松、臂松、腕松、指松。两脚自然踏地,分开与肩同宽(或略宽),身体微微前倾,呼吸自然,如果拍打时感到呼吸急促,可改为深呼吸。拍打时放松各部位,要感觉到手是柔软而中空的,而不是僵硬和实心的。第二,要求拍打的线路清晰,有规律,或者从上往下,或者从左往右,或者按经络循行路线等,这样意念就会随着拍打而跟随,如果东一下西一下,九会感到零乱,无所适从。第三,拍打时手法要有弹性,有让性,要顺着肌肉的弹性来操作,切忌生硬地击打。第四,拍打的频率要合适,快慢要根据每人的体质和拍打的部位来确定,如背部心脏附近的拍打,就不能太快或太慢,不然会影响正常节律,从而感到难受。第五,拍打节奏要有艺术性。拍打时会发出清脆的响声,就像打击乐演奏一样,节奏明快的话,不仅悦耳动听,还可以使身心放松,精神得到安慰快乐。

  1、起势:双脚自然站立,同与肩宽,膝盖微屈,双手下垂,送胯放松,闭目养神,以下每节拍打时皆如是开始,以调息身心;

  2、先拍头部前额到百会穴直至头后颈处风府穴,次拍头部两侧,从头部前额两侧拍打至头后风池穴,采用从上至下顺拍方法,也可采用按揉、摩擦头部的方法,头部拍打因人而宜,头部拍打时宜口目合闭;

  3、拍打颈部后侧、颈部两侧,可由上而下顺拍,也可由上而下,然后由下而上,反复进行拍打。最后左右手掌轮流拍打大椎;

  4、拍打背部,先拍背部两侧,用掌背或掌心拍打肩背部至臀部,可顺拍亦可上下反复拍打;再用掌背或掌心拍背部中央即督脉,由背部正中身柱、神道穴(或以手背能尽量拍到处为好)拍打至长强穴或骶骨处,可顺拍亦可上下反复拍打;

  5、拍打两侧胳肢窝及两胁内侧,先拍打两侧胳肢窝,手臂抬起高举,用另一手掌拍打,拍打两胁时,由腋下拍打至侧胯部,再由侧胯部拍打至腋下,可顺拍亦可上下反复拍打;心脏、肺、乳腺患者尤其要多拍此处;两肋中间有“胸腺”穴位,拍打按摩可起到安抚心脏的作用,

  6、拍打胸腹部,手掌先轻拍胸腹部两侧,由两侧锁骨处拍打至两大腿根部,可顺拍亦可上下反复拍打;再拍胸部中央即任脉(宜轻拍),从颈下天突穴拍打至腹下曲骨穴,可顺拍亦可上下反复拍打;胸腹有心肺、任脉、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等经络;

  7、拍打肩部和手臂,先拍打肩部四周;然后拍打手臂,左臂内侧,沿着左肩部、手臂、肘部、手腕、手心,再翻转手臂,拍打左臂外侧,沿着手背,手腕、手臂、肘部,回到肩部。总之,双臂的內外侧前部、內外侧后部以及內外侧中部,进行轮流拍打,手臂拍打,经络循行是先阴经后阳经。手上有六条经络,心包经、肺经、心经、大肠经、小肠经、三焦经;

  8、拍打尾椎骨、臀部和腿部:先用掌背拍打尾椎骨,再用掌背拍打臀部,然后用掌心拍打双腿,沿着腿部、膝盖外侧、脚踝部;然后再拍打双腿内侧,从脚踝部拍起,双腿内侧,膝盖内侧、以及膝盖后的腘窝,总之,两腿的外內侧前部、两腿的后內侧后部以及两腿的外內侧中部,进行轮流拍打,腿部拍打,经络循行是先阳经后阴经。臀部腿上有膀胱经、肝、胆、脾、胃、肾经六条经络;

  9、摩擦腰肾、脘腹部:双手叉腰,拇指在前,四指在后,先摩擦腰肾,摩擦到尾闾部位(长强穴)。再回头重搓,然后仍以双手叉腰,但拇指在后,四指在前,再摩擦脘腹部,也可从腰部带脉处向下斜推搓至下腹曲骨处,经常摩擦腰肾可补肾壮腰和加固元气,还可以防治腰酸,摩擦脘腹可促进消化、防止积食和便秘;

  10、拍打命门、肾俞穴;以双手掌心或双拳拳眼轮流拍打或敲打命门;肾俞穴拍打由双手掌心轮流拍打左右肾俞穴,或双手半握拳,以拳背轮流拍打。

  11、双拳按摩腰眼或瞬间强肾法:双手轻握拳,用拳眼或拳背紧贴腰部旋转按揉腰眼(位于背部第三椎棘突左右各开3~4寸的凹陷处),而瞬间强肾法则是,双手握拳,拳心虚空,贴在肾腧位置,利用膝关节的上下抖动进行反复摩擦,双拳不动,双脚随着身体抖动轻微起踮,感觉到腰部轻微发热为止。这种运动被誉为中医里的金匮肾气丸,有温补肾阳的功效,是最有效的补肾方法。对肾虚,慢性腰脊劳损,腰间盘突出的病人非常实用。对过度疲劳、精神不好,睡眠不足的人效果良好。不仅能缓解疲劳,还能在短时间内补足肾气。

  瞬间强肾法也可在最后全身上下抖动时,结合运动,因为其方法原理都一样,抖动时或两臂下垂,或双手握拳贴在肾腧位置,交叉轮流进行亦可。

  12、全身上下抖动放松:所谓百练不如一颤。基本要领为:身体站立,自然、放松,两臂下垂,两腿略宽于肩,身体随两腿一直一曲有节奏地上下颤抖,速度根据个人身体状况而定,幅度要感觉到胸肌震颤起来为标准,脚跟挨地离地均可;时间可长可短,

  13、“哈”:身体站立,双手放松自然下垂,双脚脚尖掂起,脚跟抬起(尽量抬高),两肩耸紧,吸气,发出“哈”的一声,同时脚跟落地。并要有弹动,急吸快呼,放松全身。注意脚跟落地时,膝盖要稍微弯曲,自然劲会内收,用巧劲,以免用蛮劲脚跟着地,震动对后脑不利。

  14、收势:最后将双掌由背后经体侧向上经头顶,尔后双掌心朝下,缓缓按于腹前,稍停,意想全身气血归向丹田,双手自然回归体侧缓缓收势结束。

  此外,本人可根据情况随意拍打全身任何部位,哪里有病灶就拍哪里,浑身无处不是穴。比如各类痛症可拍打病灶处,痒症患者除拍打患处,还可拍血海、风市、曲池等穴位;各类妇科病(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痛经等)、男科病(如前列腺类疾病、阳痿、早泄等)、肾虚、更年期综合征、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肾病、肝病患者,可沿大腿内侧一直拍到大腿根部,并可重点拍打大腿根,再拍小腹、腰腹部。减肥者可拍打腰腹等肥处,有奇效,如果配合拉筋疗效更佳。

  拍打的顺序是从上往下,从左到右,从外到里,一下挨一下,紧锣密鼓的进行拍打,不要有遗漏,如有遗漏,不要回拍补打。拍打时用实心掌,拍打时感觉疼说明拍对了。通常拍打几次后再拍打不易出痧,但无论出痧与否,只要拍打就会疏通经络,起到保健、治疗功效。手掌每次拍打皮肤时可加上从手掌向体内注入清气之意念,手掌离开皮肤时,可加上手掌抓出浊气的意念。拍打前,手腕最好做一些准备活动,如手腕抖动、手腕转动以及握空拳等。

  拍打上肢内侧时,全部从上往下拍打,而拍打上肢外侧时,全部从下往上拍打;但拍打下肢外侧时,全部从上往下拍打;而拍打下肢内侧时,全部从下往上拍打,与上肢拍打顺序正好相反。拍打由各人根据自己情况,拍打次数自定。

  肩背部拍打:两脚开立,略宽于肩。两臂自然松垂于两侧。以腰为轴带动两臂先向左侧转腰抡臂,右臂屈肘以手掌拍打左肩背部肩井、大椎等穴位;左臂屈肘以手背拍打腰背部脾俞、胃俞、肾俞、命门、大肠俞一直到骶骨等,然后向右侧转腰抡臂,方法同左。如此不断地扭身、摆臂,两手交替由上而下、由下而上进行拍打,拍打次数自定。然后再以手掌背拍打督脉,总之,背部拍打过程中动作要协调、连贯,要有节奏。

  如拍打部位面积不大,如拍打膝盖反面的腘窝,可以手指部分为主拍,拍时腕关节可灵活抖动。拍打力度越大越好(注意循序渐进),开始稍痛,随后疼痛会逐步降低。拍打时若口中念佛(阿弥陀佛),则效果更佳(意念祛病能事半功倍)。

  6、拍打时应避风,不可用电扇或空调直吹,以免风寒之邪通过开泄的汗孔进入体内,引起新的疾病;

  8、如出现烦躁不安、面色发白、或冷汗、或脉搏过快等反应,应立即停止拍打,可平卧并喝一些温热的糖水或盐水;

  9、拍打前后可饮热水,补充水分,防止头晕疲劳,促进新陈代谢,加快代谢物排出;

  九、拍打穴位的作用和功效:1、头部:头部穴位非常丰富,拍打头部可使振动深入传导,扩散到整个脑部,可激发脑细胞的活力,促进脑部血液循环,调节血流量,改善大脑的营养供给。起到清脑爽神、解除疲劳的作用。可治疗头痛、头晕、耳鸣、耳聋、视力减退、失眠、健忘、面瘫、中风偏瘫、脑瘫、脱发、感冒等许多疾病。2、面部:用轻柔的叩击手法拍打面部或摩擦干浴面部,可促进面部新陈代谢,消皱祛斑,保持颜面红润光泽和皮肤之弹性。还具有益神醒脑,调护五官的作用。可用于美容护肤及治疗面瘫、视力减退、斜视、耳鸣耳聋、鼻炎、鼻塞、牙痛、失眠、头痛等。以两手指按压推拿两眼四周、鼻子两侧、嘴巴四周,以保养视觉神经、嗅觉神经、味觉神经。3、颈部:颈部是头部与胸腹的桥梁,有六条阳经经过,是许多重要器官所在之处。拍打时应注意手法轻柔和缓。颈部施以合理的拍打,可调理气机,舒筋活络,滑利关节,解痉止痛。常用于治疗颈椎病、落枕、头痛、头晕等症。

  5、脊背和腰部:拍打脊背和腰部具有调理五脏六腑,改善腰背肌劳损,增强脊柱功能等作用。用于治疗腰背酸痛、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还用于机体保健和增强免疫力。

  拍打脊背部可通经络、行气血、调百脉、宽胸膈、止背痛、调肾气、抗衰老。具有增强内脏功能,消积化瘀以及灵活关节的功能,对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分泌系统以及内脏等疾患有防治作用。

  6、腋下和胁部:人体有三大保健“特区”,即背部、腋部、腹部,拍打腋部和胸腹部,可以激活该部位的神经、血管和淋巴结,促进血液循环,使全身各器官得到更多的养分和氧气。拍打胁部可以改善内脏功能,调节内分泌系统,使胁部肌肉、骨骼坚实、有力。并对胸胁胀满,臂不举,腰、胁、腹疼痛,腋下肿痛等病症有防治作用。

  7、胸部:胸部由胸廓、胸肌保护着胸腔里的心、肺等脏器。拍打胸部可促进呼吸,增强心肺功能。可治疗心肺疾患、岔气、乳腺疾患等。

  拍打和摩擦胸部,充养脏腑:将右掌心放在左胸乳头上,作环形轻柔摩擦。然后换成左胸。现代医学知识告诉我们,人或哺乳动物胸腔前部都有胸腺:胸腺分泌一类由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和多肽激素,它们使不具有免疫功能的T淋巴细胞变成具有免疫功能的T淋巴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人的血液中存在着一定浓度的胸腺紊,起着维持免疫功能和抵抗多种疾病的作用,胸腺在幼年和儿童时期最发达,以后将缓慢萎缩,25—45岁萎缩速度加快,老年期胸腺萎缩得更厉害,导致血液中胸腺素浓度的相应下降,因此抵抗力减弱,许多疾病也便乘虚而人。

  护胸保暖、按摩和拍打,能够有效地激活与调节胸腺的应激系统.促使处于“休眠”状态的胸腺细胞活跃起来;同时可使体液系统产生各种激素,互助配合作用于各脏器组织 共同来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

  8、腹部:为消化、泌尿、生殖器官所在之处。拍打腹部具有疏肝理气、健脾和中、化气利尿、培元固本等作用。可治疗腹痛、泻泄、便秘及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等。

  9、肩部和手臂:肩井穴位于肩上凹陷中,属足少阳胆经穴,手足少阳、足阳明、阳维之会,连人五脏。故其对高血压、脑溢血、头项疼痛、乳腺炎、子宫出血、甲状腺机能亢进均有较好疗效。拍打肩部可防治肩背痛、落枕、肩周炎等;拍打手臂具有疏通气血,滑利关节等作用,可治疗肩周炎,手臂麻木、网球肘等疾病。手臂内侧有肺、心包和三条心阴经,手臂外侧有大肠、三焦和小肠三条阳经。可提高免疫功能,防治心肺、胃部疾患及头、颈、肩部疼痛和感冒。

  10、拍打尾椎骨、左右臀部外侧:尾椎本身无穴位,不属任何经脉,但属全身龙骨之起始,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加之其周围穴道罗列密布,故拍打尾椎不但能起到极好的保健作用,而且可震动其附近穴位(如长强穴、腰奇穴、贫血灵穴等),从而起到通经活络,强健机体的作用。以右手掌背与左手掌背,用力轮流拍打尾椎骨上的仙骨(道家的称呼)。尾椎末端,道家叫“尾闾”,乃是打通督脉的起点,仙骨正在其上。拍打此处可以加强督脉的气,从而促进排便,排便亦即是排毒,对人体健康至关紧要;接着以左右手掌背轮流拍打左右臀部的中线,这是足太阳膀胱经所经过的地方。

  拍打膀胱经有助于利尿,利尿也是人体排毒的重要机制。最后要拍打的是左右臀部的外侧,这是足少阳胆经所经过之处,目的在促进胆汁分泌。胆汁有助于消化、排便,对健康也很重要。拍打左右臀部外侧,刺激足少阳胆经,则可以让肝胆相照,提升肝胆的消化、供血和解毒功能。足少阳胆经通畅,体内的毒素就会通过肠道及时排出。因此,足少阳胆经与足太阳膀胱经都是排毒最关键的经脉。

  11、下肢部:拍打下肢部可改善其肌肉的张力和韧带的弹性,增强腿部和防治腿部衰老以及关节炎等功能,可治疗下肢瘫痪,坐骨神经痛,下肢肌肉疲劳,腓肠肌痉挛,踝关节扭伤等疾病。

  下肢有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即胃经、膀胱经、胆经、脾经、肾经、肝经,可防治肾、肝胆、胃、泌尿及生殖系统疾病、腰腿痛、坐骨神经痛等,提高免疫力和肾功能。

  12、摩擦和按揉腰肾:腰眼位居带脉(即环绕腰部的经脉)之中,也是肾脏所在部位,最喜暖恶寒。用掌搓腰之后,势必发热,不仅温暖了腰眼,而且增强肾脏机能,疏通带脉,久练到老,腰直不弯,并且可防腰痛。用掌搓腰眼,不仅可温暖腰眼、疏通带脉和强壮腰肌,而且还能起到聪耳明目、固精益肾和延年益寿的作用。此法还有助于防治遗精、早泄、痛经和月经失调等病。

  13、摩擦和按揉脘腹:揉腹可通和上下,分理阴阳,去旧生新,充实五脏,驱外感之诸邪,清内生之百症。现代医学认为,揉腹可增加腹肌和肠平滑肌的血流量,增加胃肠内壁肌肉的张力及淋巴系统功能,使胃肠等脏器的分泌功能活跃,从而加强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明显地改善大小肠的蠕动功能,可起到排泄作用,防止和消除便秘,这对老年人尤其需要。

  经常巧妙地按揉腹部,还可以使胃肠道粘膜产生足量的“前列腺素”,能有效地防止胃酸分泌过多,并能预防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揉腹还可以减少腹部脂肪的堆积。这是因为按揉能刺激末梢神经,通过轻重快慢不同力度的按摩,使腹壁毛细血管畅通无阻,促进脂肪的吸收和运走,防止人体大腹便便,收到满意的减肥效果。

  经常按揉腹部,还有利于人体保持精神愉悦。睡觉前按揉腹部,有助于入睡,防止失眠。对于患有动脉硬化、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按揉腹部能平熄肝火,心平气和,血脉流通,可起到辅助治疗的良好作用。

  14、拍打命门、肾俞穴;先拍打命门穴,命门与肚脐相对应,命门就是命火之门。命门火上下贯通脊柱,左右联络肾脏,命门是个强壮穴位。经常拍打命门有培补命门真火,振奋人体阳气,扶助肾阳功能,保持青春活力的功效。命门火旺,增强全身各器官组织的功能,促进机体对营养物质地吸收和水液代谢,加速血液循环,保持性机能持续有力,总之,就是打命门壮活力。此外,拍打命门,还能防治多种腰痛、遗精、遗尿、阳痿、早泄、赤白带下等多种病患。

  然后再拍打肾俞穴,肾看作“先天之本”,生命之源,储藏着五脏的精气。肾脏部位,俗称“腰眼”。打肾俞也可以叫做打“腰眼”。打肾俞能激发肾气,健肾壮阳,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代谢力,有益健康长寿。打肾俞能刺激膀胱经的脉气。对五脏六腑的功能都有振奋作用。

  15、双拳按摩腰眼或瞬间强肾法: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经常按摩腰眼,可以温煦肾阳、畅达气血,增强肾的纳气作用,从而达到益寿强身的功效。

  瞬间强肾法最大的功效是鼓动肾气,短时间内使人体阳气生发起来。肾乃先天之本,主人体水液,喜暖怕寒。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好静不好动,导致人体阴气过盛,阳气相对不足,会产生乏力、疲劳、健忘等症状,这个方法适合中老年人养生,人老腿先衰,腰腿通相联,其实是肾气衰了,按摩肾腧有直接补肾的功效。中老年人平时动一动,肾气足了,自然腰背也就不弯了。”

  16、全身上下抖动放松:所谓百练不如一颤,颤动属于较缓和的运动。用不着将身子跳离地面,只是有意识地把自己的身体像筛糠一样颤抖,颤动运动身体所产生的振荡,就像筛面时筛子所产生的振动一样,筛子抖动筛子里的面粉就会泻漏下来,人身子颤动时气血就能在经脉里畅通运行,华佗说得好:“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

  17、“哈”:强化人体内部的组织机能,增强体内的气机活动,疏散淤滞,使气机条达通畅,调理气郁情急等情绪和脏腑的功能。

  18、收势:丹田是真气升降出入之基地,意守丹田,可以培补元气、纳气归根;调节人体上下气机平衡;有利于形成胎息,从而益气养神,益精补髓,调和气息,安和五脏,气机通畅,驻颜抗老。此外,意守丹田,还有助于经脉之气,促进经气运行以疏通经络,提高人体的气化功能,促进人体的再生能力;最后,意守丹田,有利于炼精化气,恢复生理机能。元精充沛,百病减除。从而达到防病健身之效,益寿延年之功。

  人体十二经脉,再加之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合称十四经脉。十四经脉是人体经络中最主要的部分,也是拍打运用中的主体。

  在中医医学的領域中,认为肺不仅指现代医学的肺脏器官,更是整个呼吸系统的统称。肺经乃以肺为中心,連接胸、手、手掌、拇指的经脉。呼吸系统受到伤害时,寻找位于此经脉的各穴位,并利用这些穴位加以治療便能产生療效。肺部的功能主要是将空气吸入体内,并将其連送分配至五脏(内脏),以维持生存。若此机能发生異常时,会有上火、口干渴、胸痛、咳嗽、心悸、喘息等症狀出现。此外,尚会产生脖根部痛、肘至手腕痛及麻痹等。随着身体机能降低,皮肤呈现干燥、没有光泽的现象、脸色苍白、声音微弱、元气丧失,并連带地失去耐性。精神上也常会因为小小的挫折,而导致心情暗淡。呼吸系统的疾病,在秋冬之际会有惡化的倾向,故请提高警觉。食物方面会偏好清淡的食物,而不喜吃油腻的食物。当身体呈现以上所述的症狀时,请刺激肺经上的穴位,使气血流通顺畅,身体便能迅速恢復轻松愉快。肺经的主要穴位有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等。

  大肠经是和肺经关系非常密切的经脉。呼吸系统有疾病时,以大肠经上的曲池穴位为治療点,是经常使用的療法。现代医学中,大肠是承接小肠以上的直肠、结肠、盲肠,并以下連接肛门为终点的消化器官之一。然而,以中医学而言,大肠是指从肚脐上约一、五寸的穴位开始,经直肠直通肛门的整个系统。大肠经发生異常时,会有牙痛、鼻塞、口干渴、喉咙肿等症狀出现。若压迫肩膀至手臂之部位时,亦会有疼痛感。因为肺机能不好,所以皮肤会出现苍白干燥、失去光泽的现象;又因养份无法顺利运送,精神有不安定、容易焦躁的倾向。压迫腹部的肚脐兩侧及腰部时,会产生疼痛感。身体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狀时,使用大肠经的穴位加以治療,症狀能减轻,身体也会感到轻快。治療大肠经的穴位有二十个,脸部有迎香、水沟。脖子部有扶突、天鼎。肩、肘部有巨骨、肩髃、臂孺、五里、肘髎、曲池、手三里、上廉、下廉、温溜、偏歷、阳谷。手掌有合谷、三间、二间、商阳等。

  胃经是有关于消化系统非常重要的穴位。是从头部开始,经脖子、胸、腹、下肢以至足尖等,非常长的经脉。消化系统有障碍时,会出现疲勞、身体倦怠、缺乏元气等症狀。皮肤没有光泽,显黑、黄。嘴唇容易破裂,有纵形皱纹,唇边容易溃爛。发声无力,发音模糊。精神不振,迟疑不决,闷闷不樂,经常苦恼,因此更加重消化系统的负担。有喜吃甜食的倾向。此外,对清淡的食物有偏好,不爱吃油腻的食物。若要长久保持同一姿势,则会坐立难安,无法镇定下來。因为胃经的異常,经常被原因不明的头痛所苦恼。出现前头部和眼睛的疼痛、鼻塞、喉咙痛、腹胀等症狀。脚部觉得虚弱、麻痹。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狀,请刺激位于胃经上的穴位,症狀就会有显着的改善。胃经是非常长的经脉,但主要的穴位有四十五个。

  中医医学里所谓的脾脏,以现代医学而言,是指胰脏的功能;特别和胃有深厚的关系,兩者相互影响,以完成消化机能。其主要的机能是温暖五脏,并吸收运送胃部消化,完成之养分入五脏六腑,以生成身体需要的细胞。胃和脾兩个脏腑,具有表里关系,主宰着消化和吸收的功能。因此,脾经一发生異常,身体各种症狀就会呈现出來。如心窝或胃附近会有重压感,出现疼痛、惡心、打嗝等现象。容易下痢或便秘,身体消瘦下去。尿量少,有时甚至完全无法排尿。脚部容易冰冷、浮肿、身体有倦怠感。因为经常失眠,故身体感觉不适,不活跃。若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狀时,只要刺激经上的穴道,就能改善不适的症狀。脾经上的穴位共有二十一个,列举如下:胸、腹部分有大包、周荣、胸乡、天谷、食卖、腹哀、大横、腹结等。下肢部份有府舍、卫门、箕门、血海、阴陵泉、地机、漏谷、三阴交、商丘、公孙、太白、大都、隐白等。

  心脏在中医医学中是属于五脏之一:位于肺之下,横隔膜之上,狀如蓮花一般,且附着于胸椎的第五根肋骨附近。和现代医学所认为的心脏机能大致相同,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组织。心经是维持心脏功能的经脉,假使有任何损害的话,机能便会降低或亢进,并呈现出各种不适的症狀,如眼睛带黄并有充血的迹象。喉咙痛。由手臂开始,经肘部到手掌、小指为止。有疼痛、冰冷及麻痹的感觉。或者是相反地有热感。脸部发烧,有如上火一般。讲话的声音明朗,比较喜欢說话、笑。精力旺盛、富有同情心,有时也会感情用事。食物则偏好辣味,但体力却不太好。可以在位于第五胸椎附近的心俞穴位处压看看,会感觉到似乎有硬块。心经的穴位包括有极泉、青云、少海、靈道、进里、阴剎、神门、少府、少卫等九个穴位。心经发生異常时,身体会有各种不舒服的感觉,此时请刺激心经上的穴位,症狀就能减轻了。

  小肠经现代医学而言,是位于胃和大肠之间,长七公尺以上的重要消化器官。胃部尚未消化完全的食物一进入小肠,小肠即分泌肠液并混合其它的消化液,将食物完全融解为细小的分子,最后由小肠壁吸收。但在中医医学中,其所认为的小肠机能则稍有不同。小肠連接胃,胃部的水分和固态物会进入小肠;小肠门于肚脐以上附近的一个小洞,水份会由此流入膀胱,固态渣滓则进入大肠,而必要养分由脾膜所吸收。小肠经在消化机能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小肠经的机能衰退,会使身体不调和,并出现各种不舒服的症狀。如眼睛带黄。耳朵重听。脸颊、喉咙肿痛。上臂至肘部呈现麻痹、压迫疼痛的症狀。头重、头痛的感觉。若小肠经有異常时,压迫后背腰部的小肠俞穴位,会感觉到似乎有硬块。压迫此处真的发现有硬块时,可以刺激小肠经上的穴道,以减轻不愉快的症狀。小肠经主要的穴位共有十九个。

  膀胱经是十四经络中最长的一条经脉。膀胱经中的穴位都非常重要,绝不能忽略它。现代医学中,膀胱具有积存肾脏制造出來的尿液的功能,当膀胱充满尿液时,即经由尿道排出体外。而中医医学却认为,膀胱是当小肠把无用的固态物和水份分开后,水份流入的主要器官。膀胱经是通往头、背、腰、臀、下肢、足等各部份,几乎已贯通全身的一条非常长的经脉,故此经脉发生異常时,会影响全身,而呈现各种症狀。如头痛、头重、眼睛疲勞、流鼻血、鼻塞等症狀会出现于头部。又会产生肩、背、腰、臀、胫等部的肌肉疼痛。容易发生股关节痛、痔疮等。脸部皮肤带黑,失去光泽。容易造成耳鸣,听力不佳。声音微弱,不容易听到。容易疲勞,精神欠佳。食物方面偏爱咸食。以季节而言,冬天发病的机会较大。若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狀,是由于膀胱经的異常所引起的,请刺激膀胱经上的穴位,即能缓和不舒服感。膀胱经上有六十三个穴位。

  肾脏依现代医学而言,是掌管水份的调节,并具有将体内多余水份和代谢废物由膀胱排出体外的功能;但在中医医学的領域中,肾脏包含着生命的原动力,是生殖力的源泉。因此,和现代医学中的副肾机能很相近。副肾是小型的内分泌器官,是控制人体内脏机能的重要组织。因为其所处地位的重要性,所以此一机能一旦发生異常,便会引发各种不适的症狀。如脸部皮肤带黑,失去光泽。口干舌燥,喉咙重痛。站起身时头暈、食欲减退,特别是心窝处有无力感。下痢、容易疲勞。背、脚内侧冰冷,脚底、脚尖发热,有倦怠感,腰痛、精力衰退。精神衰弱,做任何事都提不起劲。肾是健康、生命之源,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衰弱。若出现以上所述症狀,请刺激肾经上的穴位,以谋求症狀的改善。肾经共有二十七个穴位。

  现代医学并无心包这个名词。古时候的中国人,视心脏为人体重要的器官,故认为心脏外有一层膜保护心脏,而此膜即称为心包。因此,心包有保护心脏、使心脏机能正常运转的功能。心包经是通过分隔胸腹的三焦中的膻中、中脘、阴交三个重要穴位的经脉。通过胸部后,经侧腹、手的内侧、手掌、中指一直連续下來。心包经包围心脏,有保护作用,若有受损其所呈现的症狀和心脏受伤害时一样。如脸部上火、发红。心悸、目黄。沿着心包经的经脉,由胸到侧腹,会产生疼痛、麻痹感。并伴发抽筋、手掌发热等症狀。心包经有異常时,压迫胸部的膻中穴位有痛感,背上第四胸椎旁的厥阴俞穴位感觉有硬块。心包经的穴道包括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勞宫、中卫等。心包经異常时,请利用以上列举的穴道加以治療,症狀就能获得改善。10、三焦经现代医学并无三焦这个名词。中医医学则言:[司掌后天元气之源]。肾是人天赋[先天之气]的发源地,而三焦乃是人出生后,将经由食物而获得的[后天之气]吸收体内,并让其循环内脏的机能。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三焦所成立的。上焦由脖子根部开始直通心窝处,包含主要的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中焦由心窝开始至肚脐为止,包含消化系统。下焦由肚脐至耻骨终止,包含泌尿排泄系统。保持胸部及腹部的机能运转正常是三焦经的主要任务。三焦经的穴道于心包经中已有提及,而上焦的膻中、中焦的中脘、下焦的阴交都是调节机能的重要穴位。三焦经的经脉发生異常时,身体会出现各种症狀,如重听、眼角痛、喉咙或脸颊痛。脖子、下巴、肩膀、手臂疼痛。又,中焦部份的心窝至肚脐的肌肉发硬,则是生殖器、泌尿器異常的征兆。三焦经的主要穴位有二十三个。

  肝胆相照是一句非常有名的成语,也透露出肝、胆同一体的深厚关系,而胆其实更居于辅助肝机能的重要地位。胆经是由头部绕往身体侧面,并达到脚尖的一条非常长的经脉。胆经发生異常时,会出现眼睛带青、缺少活力、手腕、脚踝莫名的疼痛等症狀。食物方面比较偏好油腻的食品。感情虽容易兴奋,却比较有耐心,做任何事能长期持续。容易头痛,并有沿着经脉出现侧头部至脖子、腋下至侧腹、足外侧等部位疼痛有症狀。脸部皮肤没有光泽,缺乏元气。怀疑胆经有異常时,可以压迫胸部第九肋骨前端的日月穴、或背部第十胸椎的胆俞穴,若出现僵硬、疼痛感,就可以断定胆经确实有異常。胆经的穴道分布于头部、脸、身体侧部、下腹侧部等,因此,头部和侧部是呈现症狀的主要地带。胆经发生異常时,会对肝经有不良的影响,故身体出现不适的症狀时,请早期治療胆经的穴位,以便谋求症狀的改善。属于胆经的穴位有四十三个。

  肝脏经现代医学而言,具有解毒和储藏养份的作用,并且是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脏器之一。然而,在中医医学的領域中,肝和肾一样,担负着维持人的生命机能的重要任务。肝属木,可称之为人体的将军。将军率領着抵御外敌的军队,肩负排除体内、体外不断拢击的毒素的任务,是一个专司解毒的脏器。肝经发生異常时,身体即会呈现各种不适的症狀。如:脸煞费苦色不佳、喉干、惡心等。下痢。阴部痛、腰痛。脚的第三、指痛。焦燥、缺乏决断力。肝经的经脉是由拇趾开始,和肾经、脾经交叉后往上行,经过性器而來到脐下约三寸之处。然后再由此地经过第九肘骨的前端,通过肝、胆等内脏。肝经由此继续往上行,并在眼下分为左右兩条,一条直通头上的肾脉,一条绕往唇部终止。肝经在第九肋骨处虽然有一个分叉,但是和十二经脉的起始肺经相衔接。因此,又因到十二经脉的最初经脉,形成生命永远的循环通道。

  以上介绍从肺经开始至肝经为止的十二经脉,除此之外,还有称为奇经的经脉,它是連接十二经脉的经脉。奇经不仅将十二经脉連接起來,且有调节能量,使其流通顺畅的功能。奇经八脉中,最主要有从人体前头部至臀部,贯穿前身的任脉,和从后头部至臀部,贯穿后身的督脉兩条经脉。督脉是运行人体后部的脉,取其在后面监督的意思。从头部往背部正中线纵行。通达牙齿、鼻、脊椎、肛门、性器等部位,只要督脉一发生異常,身体各部位就会有症狀产生。如:从下腹至心窝有疼痛感。喉咙痛。痔疮、夜尿症、不孕症等也与此有关。发生此類疾病或症狀时,请利用督脉的穴位加以治療,必能减轻疾病的症狀。对患有变形性脊椎症的患者而言,督脉的穴位具有很好的療效。特别头部的疾病,督脉的穴位实扮演举足轻重的地位。督脉的穴位共有二十七个。

  任脉是位于身体前面纵走的经脉。取其身体前面任你医療的意思。脸—前颈—胸—腹,如此运行,并以耻内为终点站。又,中医医学的古籍中有[任为妊也]此话,足見任脉和妊娠的关系亦非常密切。因此,常用以治療女性身体方面的疾患。由会阴部的会阴穴开始,往上经曲骨、中极、中脘、鸠尾、膻中等穴位,最后以下巴的承桨穴为终点。会阴、曲骨、中极穴对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的疾病具有療效。如不孕症、生理痛、肠内胀气等,或对男性的前列腺肥大的患者,都能改善其症狀。此外,任脉的穴位更具有调节全身机能的重要功能。任脉的二十四穴都非常重要,最好能默记下來,以便臨时要用时能派上用场。以下列举任脉二十四穴: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廉泉、承浆等。

  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过来沿着胃的上口,通过横膈,属于肺脏,从“肺系”(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横行出来(中府),向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下行到肘窝中,沿着前臂内侧前缘,进入寸口,经过鱼际,沿着鱼际的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

  手腕后方的支脉:从列缺穴分出,一直走向食指内侧端(商阳),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本经腑穴主治喉、胸、肺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咳血,伤风,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及手臂内侧前缘痛,肩背寒冷、疼痛等。

  本经经穴分布在胸部的外上方,上肢掌面桡侧和手掌及拇指的桡侧。起于中府,止于少商,左右各11个穴位。(如图)

  ①、经脉循行:①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谷),②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③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

  经上臂外铡前边(手五里、臂臑),④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⑤下入缺盆(锁骨上窝),⑥散络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上行的一支:⑦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天鼎、扶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挟口旁(会地仓),交会人中部(会水沟)——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禾髎、迎香、接足阳明胃经)。

  打通大肠经可有效防治皮肤病。大肠经属阳明经,可帮助人体增加阳气或把多余的火气去掉。大肠经有很好的通便效果。

  手阳明大肠经共有20个穴位,这条经脉主要与人体的消化系统相关,消化系统出现了问题,人就会“上火”,喉咙、牙齿就会疼痛,脸上就会出现痤疮、雀斑、酒糟鼻等。刺激拍打手阳明大肠经上的曲池、三里和合谷等穴位,则可以治愈肠胃疾病和眼、耳、口鼻、喉等五官疾病。例如,耳聋、齿痛、咽喉肿痛、腹胀、腹泻、口眼歪斜、便秘、经闭、水肿、上肢不遂、高血压等。

  本经一侧20穴(左右两侧共40穴),其中15穴分布于上肢背面的桡侧,5穴在颈、面部。首穴商阳,末穴迎香。主治胃、肠等腹部疾病,神经精神方面病症,某些热性病,眼、耳、口、牙、鼻、咽喉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过部位之病症。

  起于鼻翼两侧(迎香),上行到鼻根部,与旁侧足太阳经交会,向下沿着鼻的外侧(承泣),进入上齿龈内,回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承浆(任脉)处,再向后沿着口腮后下方,出于下颌大迎处,沿着下颌角颊车,上行耳前,经过上关(足少阳经),沿着发际,到达前额(神庭);

  面部支脉:从大迎前下走人迎,沿着喉咙,进入缺盆部,向下通过横膈,属于胃,联络脾脏;缺盆部直行的支脉:经乳头,向下挟脐旁,进入少腹两侧气冲;胃下口部支脉:沿着腹里向下与气冲会合,再由此下行至髀关,直抵伏兔部,下至膝盖,沿着胫骨外侧前线,下经足跗,进入第二足趾外侧端(厉兑);胫部支脉:从膝下3寸(足三里)处分出,进入足中趾外侧;足跗部支脉:从跗上(冲阳)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本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头面、目、鼻、口、齿痛、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血丑,胸部及膝膑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病证。

  足阳明胃经经穴分布在头面部、颈部部、胸腹部、下肢的前外侧面。起于承泣,止于厉兑,左右各45穴(如图)。

  起子足大趾末端(隐白),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过大趾本节后的第一跖趾关节后面,上行至内踝前面,再上腿肚,沿着胫骨后面,交出足厥阴经的前面,经膝股部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于脾脏,联络胃,通过横膈上行,挟咽部两旁,连系舌根,分散于舌下;

  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等。

  本经经穴分布在足大趾,内踝,下肢内侧,腹胸部第三侧线。起于隐白,止于大包,左右各21穴(如图)。

  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心与其他脏器相连系的部位),通过横膈,联络小肠;

  “心系”直行的脉:上行于肺部,再向下出于腋窝部(极泉),沿着上臂内侧后缘,行于手太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后面,到达肘窝,沿前臂内侧后缘,至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沿小指内侧至末端(少冲),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本经腧穴主治心、胸、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心痛,咽干,口渴,目黄,胁痛,上臂内侧痛,手心发热等。

  本经经穴分布在腋下,上肢掌侧面的尺侧缘和小指的桡侧端。起于极泉,止于少冲,左右各9穴(如图)。

  起于于小指外侧端(少泽),沿着手背外侧至腕部,出于尺骨茎突,直上沿着前臂外侧后缘,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沿上臂外侧后缘,出于肩关节,绕行肩胛部,交会于大椎(督脉),向下进入缺盆部,联络心脏,沿着食管通过横膈,到达胃部,属于小肠;

  颊部支脉: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而又斜行络于颧骨部。

  本经腧穴主治头、项、耳、目、咽喉病,热病,神经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耳聋,目黄,颊肿,咽喉肿痛,肩臂外侧后缘痛等。

  本经经穴分布在指、掌尺侧、上肢背侧面的尺侧缘,肩胛及面部。起于少泽,止于听宫,左右各19穴(如图)。

  巅顶部直行的脉:从头顶入里联络于脑,回出分开下行项后,沿着肩胛部内侧,挟着脊柱,到达腰部,从脊旁肌肉进入体腔,联络肾脏,属于膀胱;

  后项的支脉:通过肩胛内缘直下,经过臀部(环跳,属足少阳胆经)下行,沿着大腿后外侧,与腰部下来的支脉会合于腘窝中。从此向下,通过排肠肌,出于外跟的后面,沿着第五跖骨粗隆,至小趾外侧端(至阴),与足少阴经相接。

  本经腧穴主治头、项、目、背、腰、下肢部病证以及神志病,背部第一侧线的背俞穴及第二侧线相平的腧穴,主治与其相关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如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疟疾,目痛,迎风流泪,鼻塞多涕,鼻血丑,头痛,项、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后侧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等证。

  本经经穴分布在眼眶,头,项,背腰部的脊柱两侧,下肢后外侧及小趾末端。起于睛明,止于至阴,左右各67穴(如图)。

  起于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沿内踝后,进入足跟,再向上行于腿肚内侧,出腘窝的内侧,向上行股内后缘,通向脊柱(长强,属督脉),属于肾脏(腧穴通路:还出于前,向上行腹部前正中线寸,胸部前正中线寸,终止于锁骨下缘俞府穴),联络膀胱;

  本经腧穴主治妇科,前阴病,肾、肺、咽喉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咳血,气喘,舌干,咽喉肿痛,水肿,大便秘结,泄泻,腰痛,脊股内后侧痛,痿弱无力,足心热等病证。

  本经经穴分布在足心,内踝后,跟腱前缘,下肢内侧后缘,腹部,胸部。起于涌泉,止于俞府,左右各27穴。(如图)

  胸部支脉:沿着胸中,出于胁部,至腋下三寸处(天池)上行到腋窝中,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太阴和手少阴之间,进入肘窝中,向下行于前臂两筋(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的中间,进入掌中,沿着中指到指端(中冲);

  本经腧穴主治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心痛,胸闷,心悸,心烦,癫狂,腋肿,肘臂挛急等证。

  本经经穴分布在乳旁,上胶掌侧面中间及中指末端。起于天池,止于中冲,左右各9穴。(如图)

  起于无名指末端(关冲)向上出于第四、五掌骨间,沿着腕背,出于前臂外侧桡骨和尺骨之间,向上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上达肩部,交出足少阳经的后面,向前进人缺盆部,分布于胸中,联络心包,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属上、中、下三焦;

  胸中支脉:从胸直上,出于缺盆部,上走项部,沿耳后向上,出于耳部上行额角,再屈而下行至面颊部,到达眶下部;

  耳部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与前脉交叉于面颊部,到达目目外眦(丝竹空之下),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本经腧穴主治侧头、耳、目、胸胁、咽喉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利,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颊肿,耳后、肩臂肘部外侧疼痛等证。

  本经穴分布在无名指外侧,手背,上肢外侧面中间,肩部,颈部,耳翼后缘,眉毛外端。起于关冲,止于丝竹空,左右各23穴。

  起子目外眦(瞳子髎),向上到达额角部(颔厌),下行至耳后(风池),沿着颈部行于手少阳经的前面,到肩上交出手少阳经的后面,向下进入缺盆部;

  外眦部的支脉:从目外眦处分出,下走大迎,会合于手少阳经到达目眶下,下行经颊车,由颈部向下会合前脉于缺盆,然后向下进入胸中,通过横膈,联络肝脏,属于胆,沿着胁肋内,出于少腹两侧腹股沟动脉部,经过外阴部毛际,横行入髋关节部(环跳);

  缺盆部直行的脉:下行腋部,沿着侧胸部,经过季胁,向下会合前脉于髋关节部,再向下沿着大腿的外侧,出于膝外侧,下行经腓骨前面,直下到达腓骨下段,再下到外踝的前面,沿足背部,进入足第四趾外侧端(足窍阴);

  足背部支脉:从足临泣处分出,沿着第一、二跖骨之间,出于大趾端,穿过趾甲,回过来到趾甲后的毫毛部(大敦,属肝经),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本经腧穴主治侧头、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口苦,目眩,疟疾,头痛,颔痛,目外眦痛,缺盆部肿痛,腋下肿,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外侧痛,足外侧发热等证。

  本经经穴分布在目外眦,颞部,耳后,肩部,胁肋,下肢外侧,膝外侧,外踝的前下方,足第四趾端等部位。起于瞳子髎,止于足窍阴,左右各44穴。

  起于足大趾上毫毛部(大敦丫),沿着足跗部向上,经过内踝前一寸处(中封),向上至内踝上八寸处交出于足太阴经的后面,上行膝内侧,沿着股部内侧,进入阴毛中,绕过阴部,上达小腹,挟着胃旁,属于肝脏,联络胆腑,向上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沿着喉咙的后面,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于“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向上出于前额,与督脉会合于巅顶;“目系”的支脉:下行颊里,环绕唇内;肝部支脉:从肝分出,通过横膈,向上流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本经腧穴主治肝病,妇科、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等证。

  本经经穴分布在足背,内踝前,胫骨内侧面,大腿内侧,前阴,胁肋等。起于大敦,止于期门,左右各14穴。

  13、督脉和任脉1、督脉是人体阳经的总督,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穴上,督脉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既可以抵御外邪,又可以温通经脉,滋润五脏六腑。拍打督脉可治疗感冒、发热、颈项疼痛、落枕、腰背痛、高血压、昏厥、脱肛、便秘、牙痛、脑瘫、惊风等疾病。2、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总揽全身的阴经脉气,负责人体的精血和津液。指压按摩腹部任脉,则可以刺激人体性激素的分泌,调节人体的阴经,从而延缓衰老。拍打任脉可治疗胸腹痛、咳痰、癫痫、心痛、胁肋痛、腹痛、痛经、泻泄、遗尿、脘腹痛、腹胀、遗精、阳痿等疾病。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和压力的不断加快和增加,加之缺乏运动和太过丰盛的饮食,以及人们对空调、冷饮的过度偏爱等,使得随之而来的现代病、职业病和慢性病不时侵扰伤害人们,给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和烦恼,为此,我们整编了一套经络拍打养生保健操,以达到强身祛病和延年益寿的目的,此经络拍打操简易、明了、实用、不花钱且安全可靠,又无药物的毒副作用,便于操作和锻炼,正所谓一看就明,一学就会,一用就灵,一拍就安。

  “世间没有治不好的病”,佛法讲,“一切法从心想生”,即可知之。病多数是慢慢形成的,也需慢慢调治,经络保健之关键乃简单易行,中医认为,人的身体无论任何一个部位出现病症,都是气血问题,造成气血不通的原因很多,如哀、乐、忧、思、悲、恐、伤等七情六欲;贪、嗔、痴三毒烦恼,以及外邪、饮食不当、外伤等。这些现象一旦造成气滞、血瘀,人体就会出现病症。拍打疗法简单有效的原因就是直接作用于病灶,将气滞血瘀的问题化解,打通经脉气血,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所有的经络通畅,气血流动没有阻碍,新陈代谢就会正常,免疫能力就会充分增强,身体也就健康平安。所以经络拍打,激发人体内在天生能量和自我调治能力,人体自有“大药房”和“大膳厨”。拍打过程中所形成的振动,可以与身体和心灵即身、心、灵进行相互交流和沟通,把美好的信息和良好的祝愿传递给大脑和自身,身心也就“健康平安”了。

  由于经络拍打长期藏于深闺之中,加之百家齐鸣,百花齐放,众多拍打方法和方式不一样,未能像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以及五禽戏等有一个统一的锻炼标准和套路,从而某种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其全面推广和发扬光大。平常大家在公园或锻炼场所见到的,拍法众多,不尽相同,一方面使拍打显得更加神秘化,一方面使得经络拍打被大家认为只是原始的、初级的民间养生保健法,但随着许多有心人士的推广和宣传,目前经络拍打正在被大家所认同和接受。自古以来人们孜孜不倦追求的各种健康之路和方法如雨后春笋般问世,层出不穷,经络拍打正是众多方法中最简单、易学、全面和有效的养生保健方便法门。

  我们知道,不同的锻炼方式各有所长,都能锻炼身体,经络拍打在迅速提高体力方面与诸如跑步、球类等运动相比,略逊一筹,但其在防治慢性病和疑难杂症方面,却颇为独特,祛病防病针对性极强,效果不可思议,这也正是其最诱人的魅力之处和根本所在,所以按摩、拍打有着人生疾病防治终点站的称号。诚意正心观照,无论是经络理论,还是经络保健,都是老祖宗发掘出来留给子孙后代、天下苍生的,儒家日: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佛法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不管是有情众生还是无情众生,皆是同圆种智,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明了此理,实不敢藏私,窃为己有。因此经络拍打应该大力推广和宣传,也有益于全民健身,利国利民,造福于人类。

  扁鹊三兄弟的故事脍炙人口,或许会给我们一些启示,据《史记》载,魏文侯问扁鹊,三兄弟中谁的医术最高超精湛,扁鹊日:“长兄最好,中兄次之,自己最差。”长兄在别人还没有生病的时候,就提醒人们该注意什么以及如何防治疾病、保持健康,所以村里人很少得病;中兄治于病情初起之时;而自己却只在别人病入膏盲之时才去医治。所谓上工防未病即是此理。

  现代人由于生活规律,晚上是主餐,晚上相对活动少,过多的饮食堆集在体内,血管的管壁上常常是一层油,血管不通畅,就会产生很多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拍打则是调理身体内在自我修复能力。人生病,自然去医院,病虽治好了,但病因常滞留于体内,医院只是治病,但并不着眼于保证健康,治疗目的不是“医治人”,最高的治疗是“医治心”,是引导、引领、引路,防患于未然,使人们身心永远保持健康。

  讲起《黄帝内经》大家可能比较熟知,此外还有《黄帝外经》,西汉时称为“医经七家”之一,《黄帝外经》也介绍了经络与疾病的原理和关系,还有一种说法《黄帝外经》是讲中医最传统的一些外科方法,包括整骨、按摩、推拿、经络保健等手法和方法。总之,通过经络拍打保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从而通过身体外部拍打,以求内在感应,体会《黄帝内经》之自我境界。

  经络拍打健身法是从古代流传的“拍击功”、“排打功”、“摇身掌”及按摩法等演化而来的。经络拍打起于先秦,古代神医扁鹊、华佗曾用此法治病,兴于唐宋,臻于当代,拍打是中华优秀的自然疗法之一,属于传统按摩疗法中的一种常规手法,其轻者为“拍”,重者为“打”。以手指、掌、拳等通过对体表相关部位、经络和穴位的刺激,使人体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上的变化,从而达到强身祛病的目的。

  人体十二经脉,再加之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合称十四经脉。十四经脉是人体经络中最主要的部分,经脉是人体气血的通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黄帝内经》说:“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所以经脉决定着生命是否存在,决定着疾病是否发生,也决定着疾病的治疗效果。经脉不通是万病的起源,而要治愈疾病则必须从疏通经脉开始。

  经络拍打可疏通经络、活跃气血、消除疲劳、解痉镇痛、增进健康、防治疾病。而且方法独特、简便易行、安全可靠、适用面广、效果显著。《黄帝内经》曰: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医宗金鉴》曰:气血郁滞,为肿为痛,宜用拍按之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其患可愈。中医认为,人之所以生病,是因为经络阻滞,气血虚弱,外邪入侵所致,通过辨证施治,对症拍打相关经络、穴位,可使经络通畅,气血旺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起到“诸脉皆通,通则疾除”的效果。

  拍打能养生健体,大病小病都防治,有神奇之效,拍打通常能拍出痧,故有人称之为拍痧,拍打法是道家秘传养生之法,目前很多拍打功出自道家,如黄光民老师的《经络拍打养生法》,以及《道家坤阴拍打养生功》、《道家通经活络十三部》等,道家不叫拍痧,也不叫拍打,而叫“调伤”,即调出陈年旧伤和风湿邪毒并以气化之,此伤包括旧创伤和病痛;佛法也有这方面的论述,如《摩诃止观》和《小止观》,强调在坐禅完毕后,将双手搓热,进行全身摩擦,或用手和木条进行随处痛打法,拍打或捶打病灶处,佛法的摩擦,主要是声音相对较小,不影响周围环境和相互修行,总之,经络拍打能够强身健体、祛病防病。

  拍打能够扩张毛细血管,增加血流量、加速血液循环、恢复血管弹性,排除血管壁内的脂炎物质,使身体获取充足的血液营养和调节功能,增强自身的整体免疫和抗病能力;拍打还能提高白血球和吞噬癌细胞的能力,从而具有防癌抗癌作用;总之拍打能通经活血,促进新陈代谢,调节神经功能以及中枢神经的衰老,而血管硬化和大脑神经衰老是人类衰老的两个主要因素,所以拍打不仅能防治疾病,还能提高生命活力,延年益寿。

  有研究表示,肌肉每平方毫米的横切面上约有4000根毛细血管,在安静状态下仅开放很少一部分,约开放30-270根,运动时毛细血管大量开放,其开放数量可达安静时的20-36倍,这样肌肉可获得比平时多得多的氧气和养料。而氧气和养料对人体至关重要,德国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瓦伯教授发现,当人体组织细胞中的氧含量低于正常值的65%时,缺氧的组织细胞就容易癌变。导致癌症的原因较多,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缺氧,癌细胞是一种不需氧气即能繁殖的细胞,若人体的血液出现缺氧或氧气不足状态,即提供了癌细胞繁殖的诱因。而拍打所提供的氧气和养料能避免和防止癌细胞繁殖和生存,加之拍打所具有的提高白血球和吞噬癌细胞能力,所以单就防癌抗癌的功效和作用而言,拍打的重要性和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人体的毛细血管是依照一定周期来开闭它的口径的,它们的搏动如同给人体以几百万微小的心脏一样,这些外围“小心脏”,对生命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心脏。拍打时,全身毛细血管的大量开放会减轻心脏负担,降低血压,促进心脏功能改善,较好地防治心血管疾病和慢性病。因此,能否记住具体穴位并不影响拍打,所以经络保健是最好的运动锻炼。

  首先,拍打激活了经络,疏通气血,经络通,则能调虚实,去百病。从而达到祛病防病的功效;其次,拍打的同时,也拍打了十二经筋。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经内关节的体系,是其外周的连属部份,所以,拍打能约束骨胳,利于关节屈伸,提高了人体运动功能。正如【素问,痿论】所说,[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所以拍打后,自身的活力明显感觉提高;再次,拍打经络的同时,也拍打了十二皮部。它是十二经脉的功能反应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经脉之气散布之所在。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就是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范围。由于它居于人体最外层又与经脉气血相通,故是机体的卫外屏障。起着保卫机体抵御外邪和反应机体病证的作用。人难免要经受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的侵袭。通过拍打,体表十二皮部对机体的保护作用提高了,所以,抗病能力也增强了;最后,拍打经络的同时,身体的血管也被拍打了,使血管在现有基础上步步提高其弹性,为保持血压正常打下最好的基础。

  第一步,用手掌(右手或左手)拍打头顶百会穴,一般拍打36下左右;第二步,用手掌(右手或左手)拍打额头上星穴、神庭穴部位,拍打36下左右;第三步,双手同时拍打头部正面,即额头至头顶部分,拍打36下左右;第四步,双手同时拍打头部两侧,拍打36下左右;第五步,双手同时从头部两侧拍打至头后风池穴,采用从上至下顺拍方法,一般拍打5遍;第六步,用手掌(右手或左手)从头顶拍打至头后风府穴,采用从上至下顺拍方法,一般拍打5遍。头部拍打时宜口目合闭;第七步,拍打和摩擦(干浴面)面部,可在拍打全部结束后进行。干浴面的方法,搓热两手,两掌心紧按两腮下部,两手四指并拢沿鼻梁两侧向上推,经双眼到上额时,一直推到前额,两掌左右分开,然后顺着两侧眉横骨,掌根经太阳穴耳前向下拉,回到原位,反复一分钟。

  第一步,用手掌(右手或左手)拍打颈部后侧,从风府穴起拍至颈后处,拍打时,头和脖子略微前倾,便于拍打,一般拍打5遍;第二步,用左手拍打颈部左侧,从风池穴起拍至肩颈处,拍打时,头和脖子略微向右前侧倾斜,便于拍打,然后用右手拍打颈部右侧,方法同上,采用由上而下顺拍,一般拍打5遍;第三步,搓摩脖子,下巴仰起,用手掌(右手或左手)从下巴抹脖子至颈项处天突穴,一般36下左右。

  第一步,扭摆拍打后背,以腰为轴带动两臂,左手手掌绕至体后用掌背拍击后背部,同时右臂绕过体前用掌心拍击左侧后背部(以手能尽量拍到处为佳)。然后再反方向左右轮换拍打。右手内旋向右下方绕至背后,屈肘用掌背拍击后背部,左臂同时向左绕过体前用掌心拍击右肩部,如此反复拍打,一般拍打遍数为四八拍。拍打时动作要协调,利用肩背及腰部转动时的惯性。两臂摆动时肩、肘、腕关节要灵活,拍打力度要适宜。拍打后背时,臂应尽量向后上屈,使自己不易接触的背部得到拍击锻炼。如此不断地扭身、摆臂,两手交替进行拍打,拍打次数自定。

  第一步,拍打左侧胳肢窝,左臂上举,用右手掌拍打左侧胳肢窝,一般拍打36下左右,然后顺势拍打左侧胁部,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反复拍打左侧胁部,拍打胁部时,由腋下拍打至侧胯部,再由侧胯部拍打至腋下,一般上下来回拍打2-3遍;第二步,用左手拍打右侧胳肢窝和右侧胁部,方法同第一步;心脏、肺、乳腺患者尤其要多拍此处,两肋中间有“胸腺”穴位,拍打按摩可起到安抚心脏的作用。

  第一步,双掌同时轻拍胸腹部两侧,由两侧锁骨处拍打至两大腿根部,可顺拍亦可上下反复拍打,一般拍打5-10遍;第二步,拍打胸部中央即任脉(宜轻拍),从颈下天突穴拍打至腹下曲骨穴,可顺拍亦可上下反复拍打,一般拍打5-10遍;胸腹有心肺、任脉、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等经络。

  部中央,大椎同一水平线,是胆经上的重要穴位;第二步,先用右手掌拍打左肩髃、肩髎穴,然后左手掌拍打右肩髃、肩髎穴,拍打时,手臂略微抬起,使肩臂头显得相对圆滑,便于拍打,一般拍打36下左右。当上肢向外平举与躯干成90度角时,由于肩三角肌外侧部分收缩,在肩峰上面形成两个窝,前方一个窝的中心是肩髃,后方一个窝的中心是肩髎穴(详见附图)。

  第一步,用右手掌拍打左肩四周,然后顺势拍打左臂内侧,沿着左肩、大小臂、肘部、手腕、手心;第二步,上接第一步,翻转手臂,拍打左臂外侧,即从手背,手腕外侧、大小臂外侧、肘部外侧,回到肩部,手臂一般来回拍打2-3遍;第三步,左手掌拍打右肩四周,然后顺势拍打右臂,方法同上;总之,双臂的内外侧前部、内外侧后部以及内外侧中部,都要拍打到,拍打手臂,是先阴经后阳经,即先拍打手臂内侧后拍打手臂外侧。手上有六条经络,心包经、肺经、心经、大肠经、小肠经、三焦经。

  第一步,用双掌掌背或掌心轮流反复拍打臀部后侧,一般拍打36下左右;第二步,双掌同时拍打臀部两侧以及双腿外侧,从环跳穴起拍,沿着腿部外侧(包括风市穴、阳陵泉穴)、膝盖外侧至脚踝部;第三步,拍打双腿内侧,双脚稍稍外撇成外八字形,便于拍打,接着上面第二步从脚踝部拍起,沿着双腿内侧(包括三阴交穴、阴陵泉穴)、膝盖内侧(包括血海穴),回拍到大腿根部;第四步,拍打双腿前面(侧),此时,双脚外八字再转回来,接着上面第三步从大腿根拍打至脚面处,包括髀关、膝盖前面;第五步,拍打双腿后面(侧),接着上面第四步从脚跟部拍起回到臀部,包括承山穴、膝盖后面的腘窝,以及大腿与臀部之间的承扶穴,总之,双腿的外内侧前部、双腿的后内侧后部以及双腿的外内侧中部,都要拍打到,腿部一般来回拍打2-3遍。拍打腿部,是先阳经后阴经,即先拍打腿部外侧,后拍打腿部内侧,臀部、腿部有膀胱经、肝、胆、脾、胃、肾经六条经络。

  第一步,用双拳拳眼或双手掌心轮流敲打或拍打命门,拍打时,身体略微前倾,便于拍打,一般拍打八十一下,所谓“九九打”,此外,也可以同时拍打命门和神阙(肚脐眼),即用双手掌心一前一后,先左掌拍打神阙(肚脐眼),同时右掌拍打命门,然后再换方向同时轮流拍打,拍打时,腹部略微前挺,牙齿紧闭,发出“嘻”的出气声,请记住千万不能憋气!或者,也可采用自然呼吸法进行拍打,一般拍打36下或50下左右,注意!拍打力度、次数一定要循序渐进;

  第一步,摩擦脘腹部两侧,双手分别从腰腹部带脉处,沿着腹部向下斜推摩擦至下腹曲骨处,再回头从腰部带脉处反复搓起,一般36下左右;第二步,摩擦脘腹部中央,双手重叠放在心口处,向下摩擦至曲骨处,再回头反复搓起,一般36下左右;第三步,摩擦肝腹部(平肝顺气法),四指在前,拇指在后,双手叉于胸乳下方,向下摩擦肝腹部(包括章门、欺门)至肚脐眼两侧天枢穴或腰部,再回头反复搓摩,一般36下,摩擦脘腹可促进消化、防止积食和便秘;摩擦肝腹部可平肝顺气。

  a、全身上下颤抖,所谓百练不如一颤,基本要领,身体站立,自然、放松,两臂下垂,两腿略宽于肩,身体随两腿一直一曲有节奏地上下颤抖,速度根据个人身体状况而定,幅度要感觉到胸肌震颤起来为标准,脚跟挨地离地均可,时间可长可短。b、瞬间强肾法,接上式,双手握拳,拳心虚空,贴在肾腧位置,利用膝关节的上下抖动进行反复摩擦,双拳不动,双脚随着身体抖动轻微起踮,感觉到腰部轻微发热为止。这被誉为中医界的金匮肾气丸,温补肾阳,是最有效的补肾方法,瞬间强肾法是道家仙学泰斗胡海牙老人所独创。

  搓揉、拍打涌泉穴方法:用掌心搓揉、拍打涌泉穴即脚心,用手掌紧贴足心,快速摩擦至发热,左右各180次。掌心有劳宫穴,能清心火,平肝逆,舒气化痰,清胸膈之热,醒神开窍,通脉回阳,防治心胸痰火。涌泉穴被称为“长寿穴”,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二趾、第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处,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是肾经的首穴。《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即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全身四肢各处。所以,涌泉穴在养生保健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经常按摩可起到补肾固元的功效。用掌心搓揉、拍打涌泉穴,为心肾相交,两极相激,即水火既济。

  百会穴在头顶正中央,是人体的最高点。百会是“天”,涌泉是“地”,脊柱和神阙是“桥”。拍打按摩百会穴,好比天降甘霖,滋润万物,把人体蔫了的机能、心神和意志重新激活,让人振作,所以,百会不仅是一个治病的大穴,还是改变精神面貌的神穴。为什么叫百会呢?头为诸阳之会,所有的阳经都要汇聚到头上,而百会穴又是头部的核心,是百脉所会之处。百脉所会,意味着通过刺激这一点能牵动百脉,所以《针灸资生经》上说,百会穴“百病皆主”,意思就是什么病都能治。可以说,此穴百病都会治,所以叫“百会”。

  大脑是人体的总指挥部,不动就要“生锈”,随之很多机能也会减退,这就是大脑机能的退化。导致萎缩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两个:一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产生了自然的老化;二是人在日常环境中,通常被用到的机能得到强化,但更多的机能没有很好的使用和激活,很容易萎缩,这是脑部萎缩最重要的原因。百会穴位于人的头顶正中,跟大脑皮层最敏感的部位是相通的,所以,刺激这个穴能恰到好处地激活大脑皮层,让大脑那些萎缩的机能复活起来。

  拍打脊背和腰部具有调理五脏六腑,改善腰背肌劳损,增强脊柱功能等作用。用于治疗腰背酸痛、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还用于机体保健和增强免疫力。拍打脊背部可通经络、行气血、调百脉、宽胸膈、止背痛、调肾气、抗衰老。具有增强内脏功能,消积化瘀以及灵活关节的功能,对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分泌系统以及内脏等疾患有防治作用。

  脊背是面向太阳生长的大药,人体的很多疾病都是由于气血不通引起的,脊背作为气血循行的主干道,最害怕淤积。只有脊背这个枢纽通了,气血运行通畅了,才能消除淤积,滋养全身,祛除疾病。所以,拍打脊背或捏脊能治百病。唐太宗李世民看医书知道人体的五脏六腑都连在背上,而刑罚中有打犯人背部的,于是颁令,改为打大腿和屁股。

  脊背是人体一个极其重要的部位,尤其是脊柱,是人体的中线。脊柱是人体的“桥”。脊柱是大脑的延伸,大脑通过脊髓指挥全身的活动。脊柱是督脉循行的部位,为什么叫“督脉”呢?督就是“都督”、“总督”的意思,督脉就是总管全身阳气的一条经脉。脊背两旁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部位,膀胱经是人体循行部位最广的一条经脉,阳气最多,而且膀胱经跟肾经相表里,肾主水,膀胱主管全身的水液代谢。可以说,脊背是全身气血运行的大枢纽。

  膀胱经为人体背部的纵横大经,五脏六腑和俞穴顺行排列其经,脏腑的精气都是通过俞穴内外输转,这些俞穴的分布于所属脏腑的位置接近,对防治本脏本腑的疾病有几大的作用。膀胱经是主导人体气血的大经脉之一,这条经脉还有防御外邪入侵的性质。更重要的是,膀胱经还有一个特殊的作用:它联系着其他的脏腑。肺俞、厥阴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都分布在膀胱经上,生长于督脉两侧。

  《素问。五脏别论》云:“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人体的精、气、神皆来源于五脏所藏之精。五脏是保健按摩着眼点。人体背部膀胱经,五脏六腑的俞穴排列其经脉之,脏腑的精气都通过其俞穴输转。俞者腧也,五脏六腑的内部精气在背部聚集之处谓之俞,也叫背俞穴。“治脏者,治其俞”。背俞穴是防治脏腑相应疾病的要穴,所谓“俞”,就是“输”,肺俞就是肺脏的转输、输注之穴,对于保养肺部和治疗肺脏的疾病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他腑脏的“俞”穴也是如此,所以说脊背是向阳生长的治病养生的大药田,按摩背俞穴,激发足太阳膀胱经气,调理脏腑气血,平衡脏腑阴阳,增强脏腑功能。

  现代医学知识告诉我们,人或哺乳动物胸腔前部都有胸腺,胸腺分泌一类由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和多肽激素,它们使不具有免疫功能的T淋巴细胞变成具有免疫功能的T淋巴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人的血液中存在着一定浓度的胸腺素,起着维持免疫功能和抵抗多种疾病的作用,人出生时,胸腺只有14-16克,到青春期,胸腺发育到高峰,约35克-45克,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加速萎缩,约到50岁左右,这些胸腺大部分被脂肪代替,成了人体生命力最弱的腺体,导致血液中胸腺素浓度的相应下降,因此抵抗力减弱,许多疾病也便乘虚而人。小小的腺体与人的健康长寿关系极大,按生命学的规律推算,人的生命应为性成熟期的5-7倍,如果以20岁为性成熟期,大约可活100-140岁,但由于胸腺过早萎缩,是成人的早衰,尤其现代科学研究发现,要获得较强的免疫力,除了用一些药物调节外,拍打和擦胸是调节胸腺素、提高免疫力的一条重要途径。经常拍打和擦胸能使“休眠”的胸腺细胞处于活跃状态,可增加胸腺素分泌,作用于各脏器组织,提高免疫功能,充养脏腑,对防治疾病,推迟衰老极为有益。

  b、拍打腹部:腹部为消化、泌尿、生殖器官所在之处。拍打腹部具有疏肝理气、健脾和中、化气利尿、培元固本等作用。可治疗腹痛、泻泄、便秘及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等。

  肩髃是手阳明大肠经上的一个穴位。又是手阳明经,手太阳经,阳跷脉的会穴。肩僇是手少阳三焦经上的一个穴位;肩髃穴是最易受风寒的穴位,肩髃接受三条阳经的脉气,所以能疏风利节,祛湿清热,是治疗上肢不遂,肩关节周围炎(五十肩),风痿,风瘫等风邪致病的主要穴位。而肩髎穴则能有效地医治肩周炎、肩臂难以上举等多种病证。

  a、尾椎本身无穴位,不属任何经脉,但属全身龙骨之起始,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加之其周围穴道罗列密布,故拍打尾椎不但能起到极好的保健作用,而且可震动其附近穴位(如长强穴、腰奇穴、贫血灵穴等),从而起到通经活络,强健机体的作用。以双手掌背,用力轮流拍打尾椎骨上的仙骨(道家的称呼)。尾椎末端,道家叫“尾闾”,乃是打通督脉的起点,仙骨正在其上。拍打此处可以加强督脉的气,从而促进排便,排便亦即是排毒,对人体健康至关紧要;接着以左右手掌背轮流拍打左右臀部的中线,这是足太阳膀胱经所经过的地方。

  b、腰骶部是躯干受力最大的部位,腰骶部是八髎穴所在位置,八髎穴连接膀胱、肝、胆、脾四条经脉,功广效宽。《素问骨空论》日:“腰痛不可以转摇,急引阴卵,刺八賿”。揉八賿能强腰壮筋,滋阴固肾,助阳益筋。八賿是腰骶健身的常用穴,还是防治下焦诸症的重要穴位。如月经不调,痛经,小便不利,遗精,阳痿等。拍打腰骶部可防治腰部疼痛、妇科病、肛肠疾病等,腰部疼痛常见于慢性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腰扭伤,腰椎管狭窄,骨质疏松,腰椎结核,腰椎肿瘤,神经根及马尾肿瘤,另外,还可见于某些泌尿系统、妇科等腹腔和盆腔脏器的疾病,因此,出现腰部疼痛,应加重视咨询医生;

  拍打膀胱经有助于利尿,利尿也是人体排毒的重要机制。最后要拍打的是左右臀部的外侧,这是足少阳胆经所经过之处,目的在促进胆汁分泌。胆汁有助于消化、排便,对健康也很重要。拍打左右臀部外侧,刺激足少阳胆经,则可以让肝胆相照,提升肝胆的消化、供血和解毒功能。足少阳胆经通畅,体内的毒素就会通过肠道及时排出。因此,足少阳胆经与足太阳膀胱经都是排毒最关键的经脉。

  腰骶部是八髎穴所在,腰眼位居带脉(即环绕腰部的经脉)之中,也是肾脏所在部位,最喜暖恶寒。用掌搓腰之后,势必发热,不仅温暖了腰眼,而且增强肾脏机能,疏通带脉,久练到老,腰直不弯,并且可防腰痛。用掌搓腰眼,不仅可温暖腰眼、疏通带脉和强壮腰肌,而且还能起到聪耳明目、固精益肾和延年益寿的作用,还有助于防治遗精、早泄、痛经和月经失调等病。

  a、拍打命门穴,命门与肚脐相对应,命门就是命火之门。命门火上下贯通脊柱,左右联络肾脏,命门是个强壮穴位。经常拍打命门有培补命门真火,振奋人体阳气,扶助肾阳功能,保持青春活力的功效。命门火旺,增强全身各器官组织的功能,促进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水液代谢,加速血液循环,保持性机能持续有力,总之,就是打命门壮活力。此外,拍打命门,还能防治多种腰痛、遗精、遗尿、阳痿、早泄、赤白带下等多种病患。

  b、拍打神阙(肚脐),神阙穴在人体的肚脐眼上,是连接脐带的地方,胎儿在母体时就靠脐带供给营养,就好像瓜蒂一样,是吸取营养的唯一途径。所以也称命蒂,就是生命结蒂之处,非常重要。神是指元神,虽然剪断了脐带,失去了和先天联系的纽带,但元气并没有丧失。神阙也俗称神仙居住的地方,神是全身的主宰,在人体当中是最尊贵的。神阙穴也是心肾交通的门户,心藏神,肾藏志,都是不可小觑的五脏神。神阙穴有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的功效,刺激神阙穴,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揉腹可通和上下,分理阴阳,去旧生新,充实五脏,驱外感之诸邪,清内生之百症。现代医学认为,揉腹可增加腹肌和肠平滑肌的血流量,增加胃肠内壁肌肉的张力及淋巴系统功能,使胃肠等脏器的分泌功能活跃,从而加强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明显地改善大小肠的蠕动功能,可起到排泄作用,防止和消除便秘,这对老年人尤其需要。

  胸腹为五脏之府第,六腑之宫城,元气生发之处。胸腹部有肾经,胃经,脾经,肝经以及任脉,共九条经脉循行。胸腹部有膻中、中脘、神阙、气海、关元、中极、天枢等八十多个穴位。推胸腹时,循行于胸腹部的九条经脉,以及九条经脉上的多个穴位受到激发,引起胃肠蠕动加大,器官组织内部血流加速,免疫系统的淋巴循环畅通,机体营养和氧气供应改善,脂肪、类脂质与糖的代谢提高,胆固醇、血糖与体重下降。推胸腹可以行气血宁心安神,化瘀滞消肿止痛,益肝肾强筋壮骨,去糖脂减轻体重,助消化温中养胃,利下焦二便畅通。

  按揉腹部,还有利于人体保持精神愉悦。睡觉前按揉腹部,有助于入睡,防止失眠。对于患有动脉硬化、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按揉腹部能平熄肝火,心平气和,血脉流通,可起到辅助治疗的良好作用。

  所谓百练不如一颤,颤动属于较缓和的运动。用不着将身子跳离地面,只是有意识地把自己的身体像筛糠一样颤抖,颤动运动身体所产生的振荡,就像筛面时筛子所产生的振动一样,筛子抖动筛子里的面粉就会泻漏下来,人身子颤动时气血就能在经脉里畅通运行,华佗说得好:“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

  瞬间强肾法最大的功效是鼓动肾气,短时间内使人体阳气生发起来。《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日: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瞬间强肾法对肾虚,慢性腰脊劳损,腰间盘突出的病人非常实用;对过度疲劳、精神不好,睡眠不足的人效果良好,不仅能缓解疲劳,还能在短时间内补足肾气。肾乃先天之本,主人体水液,喜暖怕寒。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好静不好动,导致人体阴气过盛,阳气相对不足,会产生乏力、疲劳、健忘等症状,人老腿先衰,腰腿通相联,其实是肾气衰了,按摩肾腧有直接补肾的功效,肾气足了,自然腰背就不弯了。

  第一步,捧气灌顶法,通过吸收宇宙和太阳的能量和光明,观照自。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中老年经络拍打养生保健操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