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暖还寒如何将息防春困 宜春捂 避“春干”养脾胃

  今天是雨水节气。这意味着春风拂面,冰雪融化的日子正向我们走来。在这样的日子里,有很多人迫不及待地要摆脱厚重的棉衣,来个轻装上阵。然而,专家提示,雨水季节冷空气活动仍很频繁,天气多变。因此,更要注意饮食和作息时间的调整,以防感冒、过敏、脾胃不适等早春流行疾病的发生。

  时值早春,很多人会感到困乏无力,提不起精神,这就是俗称的“春困”。专家解释,这是因为,在寒冷的冬天,人体皮肤比较冷,四肢和体表的血管呈收缩状态,血流量减少,在全身血流量为定量的情况下,流经大脑的血液相对增加。到了春天,天气暖和了,皮肤温度升高了,体表和四肢的血管扩张,内脏的血液分流到体表毛细血管,脑组织血流当然就相应减少,大脑容易供血不足,脑组织的供氧就显得相对不足,影响了大脑的兴奋,春困就出现了。

  对于如何防止春困,专家指出,除了要保证睡眠的时间和质量,平时不妨多进行户外运动。通过体育锻炼改善生理机能,使身体呼吸代谢功能增大,加速体内循环,提高大脑的供氧量,春困就会缓解。对于整天坐着不动的办公室一族,建议每工作1小时起来走一走,活动一下肢体,有条件的话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及时为脑部供氧。平时还应注意居室空气的新鲜流通,如室内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增多,会助长春困发生。如果要想下午的工作不犯困,建议在中午不要吃得太饱,如果吃得太饱,血液全部流到胃里,就易造成大脑缺氧。

  所谓“春捂”就是到了春季时不要急于脱去厚衣。初春气候日趋暖和,人们逐渐去棉穿单,但此时东北地区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变化大,虽然雨水时节不像寒冬腊月那样冷,但由于人体皮肤腠理已经变得相对疏松,对风寒之邪的抵抗力会有所减弱,易感风邪而致病,所以“春捂”是有一定道理的。

  专家提醒,雨水节气属于早春天气,乍暖还寒,体弱的人易感冒。而且,初雨将下,关节痛尤其是肩关节、腰关节痛较易发作此类人群要注意保暖防寒。

  春捂重点是要“捂两头”,即头颈与双脚,这样可以避免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的发生。

  尽管雨水节气过后雨水会多些、空气会湿润些,但初春时皮肤皮脂腺分泌功能尚低,冷暖温差悬殊使肌肤无从适应,所以皮肤干燥、瘙痒的情况也容易在这个季节发生。

  专家建议,要避免使用过度刺激的清洁用品,洗澡时水温不宜太热,时间不宜太长。因为刺激性强的清洁用品和太热的水会使皮肤表面的保护层过多脱离,浴后皮肤更为干燥,每天不超过10分钟的洗浴时间恰到好处。晚上擦乳液的时间相当重要,应在浴室中刚洗完澡擦干身体后马上就涂,此时皮肤毛孔张开最利于乳液的吸收,能达到最好的保湿效果。

  饮食方面应多喝水,多摄入碱性食物如蔬菜、瓜果、豆制品,特别是含有丰富β-胡萝卜素胡萝卜,它在体内转化成维生素A后对皮肤的表皮层有保护作用,可使人的皮肤柔润、光泽、有弹性。需注意的是,胡萝卜用油炒,或和其他含油脂类食物同食,可达到加倍滋润的效果。

  雨水节气之后往往雨水增多,而寒湿之邪最易侵及脾脏,停滞在人的体内,难以去除,影响脾脏的正常生理功能。因此,很多人每到春季往往就会出现脾弱的现象,脾弱又使得脾胃的消化功能受影响,容易导致食欲不振、腹痛腹泻等。

  专家指出,人体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如气血、津液、精髓等都化生于脾胃,脾胃健旺,脏腑功能才能强盛;脾胃协调,才能促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协调平衡。由此看来,春季养脾势在必行。

  调养脾胃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饮食调节、药物调养和起居劳逸相结合。饮食上,宜少吃酸味食物,适当多吃些甜食。中医认为春季为肝气旺盛之时,肝脏处于亢奋状态,又因肝的本味为酸味,如果再摄入过量的酸味,则会使肝气过盛而损害脾胃,出现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情况,所以应少吃酸涩食品,多食甘味甜食。药物调养则要考虑脾胃功能的特点,可选用西洋参、决明子、白菊花等。调养脾胃,还要做到静心养性,心平气和。在紧张忙碌的生活中也要抽出片刻闭目养神,或趁风和日丽的天气与家人朋友外出郊游,调息放松。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乍暖还寒如何将息防春困 宜春捂 避“春干”养脾胃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