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黄帝时代的名医俞跗在治病时,就常使用气功疗法。《史记·扁鹊列传》载:“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酒。馋石、桥引、案抚、毒熨,一拔见病之应。”桥引、案抚即为气功疗法。古人设计舞蹈和气功演练程式常常以禽兽的姿态动作为模本,禽兽的某些特殊行为和效果可能给古人以启发。《庄子·刻意篇》说:“昀,吹响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事,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昀”音虚,Xu,即吸气。“吹响”与“呼吸”意同,指呼气吸气。意思是,通过呼吸,吐出污浊之气,纳入新鲜之气,像老熊攀树时那样伸长脖颈,像飞鸟翱翔天空时那样展翅伸脚,这是气功家们为长寿而演练的动作。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珍贵文物中,有一幅帛画《导引图》。其年代约早于公元前168年。图上绘制了44种导引形象,有立有卧,有蹲有坐,可辨之仿生动作有鹞背、壑狼、龙登、鸟伸、猕猴喧哗、鸽口、猿呼、熊经、鹤回等,煞是壮观。该图所载导引所治之病症包括:引耳、引脚积、引项、引灵中、引渴病、引痹痛、引膝病、引烦、厥等达十余种,遗憾的是《导引图》只记载了西汉早期流传的导引术的“死”图,题记也较少,不容易让现代人照图操练。而令人感到慰藉的是,1984年在湖北省江陵张家山地区,考古工作者在一座西汉早期墓葬中,发现了一部先秦时代的气功专着《引书》。它图文并茂,记录了先秦气功理论、练法和治则,包括大量仿生术式。还论述了40余种疾病(涉及内、外、妇、儿多科)的导引治疗动作、时间和疗程,以及四时起居、性生活宜忌等等,读者完全可以依照此书的指引,有选择地进行自我操练。全部文献生动展现了公元前2世纪以前我国气功疗法的发达景象,有力地证明了气功是在古代医疗养生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为古代医家所创。
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医学己十分发达,而气功在医术中占有重要地位。除了《导引图风引书》之外,《行气玉佩铭》和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医书《却谷食气篇》也是难得的早期气功专着。《足臂十一脉灸经调阴阳十一脉灸经圳则是最早的经络学论着,也与气功有密切关系。
汉代成书的《黄帝内经》,为中国医学气功学的理论渊薮,历代医家必精心研读之宝典。
在这部医典中,有相当多的篇幅专门论述气功养生和气功治疗。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主张,养生须“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呼吸精气,独立守神”,“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虑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意思是,生活起居要与昼夜四时等自然界的阴阳变化相适应。要节制七情六欲,不过度劳累,无怒无怨,恬静自愉,舒畅乐观。每天还要作吐纳导引、静坐意守等必要的气功锻炼,以使身体气血通畅,与自然界保持和谐。《黄帝内经》认为,如果坚持这样做,就可健康长寿,享尽天年。
对于气功治疗,《黄帝内经》也有不少论述,如《素问·移精变气论》载:“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移精变气”,就是精神内守,导引行气,“祝由”,即通过语言开导,说明病因,为患者进行心理治疗,也属于气功范畴。令人瞩目的是,《黄帝内经》不仅对气功养生和气功疗法有许多经典性的阐释,而且还谈到什么样的人适宜作气功医生。《灵枢·官能篇》说:“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意思说,肢节缓和,筋骨柔顺,心神和调的人,可以教授他导引行气的医术。
这些史料充分说明,气功在我国有很古老的历史,气功是由无数先行者在医疗保健实践中,经过长期努力,逐渐探索,总结出来的宝贵的健身治病方法,决不是哪一位圣人,更不是哪一位神灵创造发明的。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中国的气功起源于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