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世代相传,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而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中医与二十四节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内经》提出的人与天地相应,详尽地讲到了季节 、昼夜 、地理环境与人体生理、病理以及养生的关系。这些因素的关联往往以二十四节气时令物候的独特形式联系起来,形成特有的中医节气思想,影响并指导着中医的临床诊治。”专家表示。
《内经》从人体的脏象、经络、舌像、脉象等各个方面,描述其随二十四节气变更而产生的生理性的改变,例如:
《素问·脉要精微论 》从脉象的季节性变化来揭示许多人体生理活动都与节气有着相应的变化;
《素问·六节藏象论 》也指出,正是由于有二十四节气的更变,方能化生万物,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都随着节气的转变而有着特定的变化规律。
著名医学家彭子益认为,节气的“节”字就是竹节之意。二十四节气就是古人用最简练的方式对气候的高度概括,不仅简练,更主要的是实用性强。自然界的周期性节律性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因此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自然界周期性的节律变化有密切关系。
中医认为,人的生理活动依循天地四时节气作出改变,人若不适应四时节气变化,就会很容易感受六淫病邪,继而发生恶寒发热等一系列疾病。古人通过各种异常的节气导致相应的疾病,从而总结出疾病发生的节气性规律。
在 《金匮要略 》中,张仲景认为四时节气的变化要保持一定的常度,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四时节气太过或不及,都会对机体产生相应的影响,导致疾病产生。
立春到清明,人体内的生物激素分泌正处于高峰期,易发生高血压、女性月经失调和过敏性皮肤病等疾病。
(本文节选自2016年1月13日的“中医版”《中医养生智慧:解读二十四节气》一文。感兴趣的读者可寻觅本报一览究竟。)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中医】中医养生智慧:解读二十四节气(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