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的养生智慧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关养生的著述可谓源远流长,这些不绝于书的精辟论断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养生文化。

  老子的《道德经》是一部奠定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基础的伟大之作。《道德经》中有关宇宙天理、修身养性的论述其中很多涉及到养生。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生前曾说:“道家养生之道,为中国传统生命科学和中国传统人天科学精华”。某种程度上讲,《道德经》就是一部“养生经”。目前人们对《道德经》中的养生智慧重视不够,有待深入研究。

  继老子之后,孔子也关注过养生。《论语乡党》篇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孔子此番论述是我国有关饮食养生的最早历史文献记载。

  庄子是先秦时期著名的养生家。在《庄子养生主第三》中,庄子以庖丁解牛为喻,主张养生要“依乎天理”。庄子不仅崇尚老子“致虚极,守静笃”的虚静之观,而且还崇尚像彭祖那样导引吐纳、动静结合的养生方法,他在《刻意》篇中说:“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先秦养生术的集大成是《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它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医学巨著,也是一部精彩的养生著述。开篇《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明确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养生原则。不仅如此,书中还特别强调天一合一,指出养生必须“顺四时而适寒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些论述都成为日后养生学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根本原则。

  秦汉时期,我国养生术有很大发展。《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淮南子》、《论衡》都涉及到养生。到了汉末诞生了一代名医华佗,华佗继承了庄子“熊经鸟伸”的法则,创立五禽戏,开创动形养生。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也有许多养生家。嵇康、葛洪、陶弘景等都喜好道家养生。北齐颜之推著的《颜氏家训》有一篇《养生》很有价值。此外,《黄庭经》和《养生集要》也是这一时期养生思想的重要体现。

  隋唐时期的养生学继承了汉魏六朝的道家长生术,又引进了佛家的禅定、天竺按摩法等。这一时期的养生学著述首推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孙思邈是我国伟大的医学家、养生学家,他所著的《千金要方》卷二十七是论述养生的专卷。其中有《养生序》、《道林养性》、《居处》、《按摩法》、《调气》、《服食》、《房中补益》等都是很好的养生著述。

  宋元时期,养生术儒释道医彼此融合,形成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宋朝官修类书《太平御览》辑录了大量宋以前的养生论述,资料极为丰富。元代丘处机的《摄生消息论》是一部道家长生术。作者认为人有天元(与精气有关)、地元(与起居有关)、人元(与饮食有关)三元。三元寿命各六十年。如果调摄得当,可延寿,否则减寿。

  明清之际多汇集前人养生之法,少有创见。明代高濂《遵生八笺》汇集万历以前养生成就,分为清修妙论、四时调摄、起居安乐、延年却病等类别,提出“节嗜欲、慎起居、远祸福、得安乐”等养生方法,可谓是我国历代养生经验的总结积累。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传统文化中的养生智慧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