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仅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但是现实中的我们却又往往只顾得眼前的苟且,而再无心力去顾盼诗和远方的田野。
如今的我们,自小努力的读书,不管是自己愿意学还是父母逼迫着,努力付出的目的就是有一技傍身、有一个好的文凭,好为自己谋一份优越的差事。
好容易翻越了上学这座大山,以为从此会过着优渥的生活,没成想爬到了这座山的山巅,口里吟诵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想要欣赏山下美丽的风景时,却发现有一座更高的大山挡住了我们的视线。这座更高大的山,我们叫他做-----生活。
房子、车子、孩子,需要照顾的老人,竞争激烈的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我们的生活从来就是不容易的,但是生活应该是美好的。我们应当既能应付眼前的苟且,又能吟诵着喜爱的诗篇在远方的田野中撒欢儿。
大约七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们离开了非洲大陆,逐渐在地球的各个角落繁衍生息,发展到如今近70亿的人口。七万年来我们没有再进化,我们只是在发展,我们发展了我们的思想,我们发展了我们的科学技术。
我们有了信仰、有了宗教、有了哲学,有了寺庙、有了教堂、有了大学。我们从茹毛饮血到现在的鲁菜、川菜、杭帮菜、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我们从穴居到现在建起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台北101大厦、迪拜塔;我们从光着脚丫子手持长矛猎食野生动物,到现在的飞机、高铁、坦克、火箭,越来越普及的家用轿车。
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永远这样驱使着我们一路向前,好了想更好,快了想更快,多了想更多,高了想更高,美了想更美,我们相信“幸福是一种心态,成功是一个方向”。
《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我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把自己困在其中而不得自由,是危险的。既然知道求知是危险的,还让自己继续深陷其中,就更加危险了。行善是出于自己内心的善良,满足自己的私欲而不触犯法律,像我们身体内经脉周流不息的运行一般做人做事,便可以保护自己的身体,保全自己的性命,养护自己的精神,而享尽天年。生而为人总是需要学习的,不学才真的是殆矣。如果说能够不让自己困于学习之中,而能够明确的知道自己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那是需要大智慧的,是需要历练的,在搞明白之前,还是要不断的困在其中并乐在其中的。真实的面对自己,一方面发挥自己的善心,一面理解自己内心的欲望,遵循自己的初心,这更是一种修养。这是庄子的境界。
我们的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三家为主流,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说了道家的我们免不了就要提到佛教的人生观。《金刚经》里有一句话:“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句话不知道大家能否理解,我想理解的人应该不多。我自己认为,到庙里烧香磕头,求子求财求官求寿,肯定和这句话是违背的。
所以我想,儒家思想在我们中华大地上发扬光大,生生不息而绵延二千五百多年,是有他广大的社会基础的。
《论语·阳货》——“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孔子周游列国,希望有诸侯能任用他而推行自己的礼教,但终是没能实现自己理想。面对叛国者佛肸的召唤,也是忍俊不住那份推行自己理想的诱惑而被自己的学生数落。一个活生生的孔子跃然纸上,这才是为人的本色,是我们有切身体会的生活。
再如《论语·宪问》——“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孔子和我们一样是活生生的人,七情六欲皆有。只是夫子更懂得如何把握自己,让自己做一个符合社会规范而又能怡然自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