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种用于小儿厌食症的中成药

  指较长期的食欲减退或消失、食量减少为主要症状,是家长最为头疼的事情之一。严重者可造成营养不良及多种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缺乏,影响小儿生长发育,造成小儿“面黄肌瘦、个子矮小”,甚者日渐消瘦而成疳症。

  小儿厌食症常由于先天不足,脾胃虚弱;喂养不当,损伤脾胃;情志失调,肝气不畅,乘脾犯胃;他病伤脾,脾失健运,胃气失钠。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12),小儿厌食症可分为脾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气虚证、脾胃阴虚证、肝旺脾虚证,其中以脾胃不和证较为常见。

  脾胃不和证:主症,食欲不振,厌恶进食甚至拒食。兼症,面色少华,口淡乏味,时有流涎,暖气呃逆,恶心,大便软溏,舌淡红,苔薄白或腻,脉濡,指纹淡红。治宜和胃健脾。

  脾胃湿热证:主症,不思进食,厌恶进食甚至拒食。兼症,口渴不不欲饮,肢体倦怠,口臭,时有恶心,甚则呕吐,大便干结或臭秽,小便黄少,舌红,苔苔薄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治宜健脾利湿。

  脾胃气虚证:主症,不思饮食,厌恶进食甚至拒食。兼症,面色少华神疲倦怠,少气懒言,形体偏瘦,唇色淡,口淡乏味,脘腹胀,大便稀溏,舌淡胖边有齿印,色淡红脉细软,指纹淡红。治宜健脾益气。

  脾胃阴虚证:主症,不思进食,厌恶进食。兼症,面色少华,口渴喜冷饮,唇红,手足心热,汗多浸衣,形形体偏瘦,大便燥结,小便黄少,舌红,苔花剥,脉细数,指纹紫或红。治宜滋养胃阴。

  肝旺脾虚证:主症,食欲不振,厌恶进食。兼症,形体偏瘦,两肋胀满,平素烦躁易怒,夜寐欠安兴奋躁动,口苦泛酸,嗳气呃逆,大便失调,舌红苔薄黄,脉细小弦,指纹紫滞。治宜疏肝理气,健运脾胃。

  由薏苡仁、稻芽、山楂、淡竹叶、钩藤、蝉蜕、甘草组成。开胃消滞,清热定惊。用于小儿积滞化热,消化不良,不思饮食,烦躁易惊,夜寐不安,大便不畅,小便短赤。注意小儿七星茶颗粒对于治疗小儿积食,内火旺盛效果较好,只适用于实热证,对于脾胃虚寒,舌淡苔薄白者,则不适合。

  由木香、枳壳、槟榔、乌药。顺气降逆,消积止痛。用于婴幼儿乳食内滞证,症见腹胀、腹痛、啼哭不安、厌食纳差、腹泻或便秘;中老年气滞、食积证,症见脘腹胀满、腹痛、便秘。四磨汤口服液的特点是顺气降逆,尤其适用于积滞,腹胀者。

  由人参、白术、茯苓、陈皮、山楂、麦芽、甘草、山药、莲子、六神曲、泽泻组成。健脾益气,开胃消食,利湿。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便稀。

  由太子参、枳实、砂仁、鸡内金、山楂、鳖甲、穿山甲组成。健脾和胃,消积增食。用于小儿乳食内滞所致厌食,消化不良,脘腹胀满,面色无华,形体消瘦,大便失调的辅助治疗。太子金颗粒的特点是所含太子参药性平和,既能益气,又能养阴,补中兼清。

  由一点红、毛大丁草、山栀茶、蜘蛛香组成。醒脾开胃,养血安神,固肠止泻。用于脾气虚所致的儿童厌食,腹泻便溏,烦躁盗汗,遗尿夜啼。醒脾养儿颗粒的特点是除了健脾开胃外,还有祛湿利水、镇静安神、止泻功效。

  由太子参、陈皮、山药、麦芽(炒)、山楂组成。健胃消食。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食积,症见不思饮食,嗳腐酸臭,脘腹胀满;消化不良见上述证候者。

  由太子参、茯苓、薏苡仁、白术(炒)、白扁豆(炒)、甘草(炙)、芡实、北沙参、山楂、陈皮、山药、麦芽(炒)、石菖蒲、莲子组成。补气健脾,开胃消食,渗湿,止泻。用于小儿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精神困倦。

  由鸡内金(炒)、山楂、六神曲(炒)、麦芽(炒)、槟榔、陈皮组成。消食化滞,健脾和胃。用于脾胃不和,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便秘,食滞,疳积。

  由山药、芡实、莲子、北沙参、薏苡仁(炒)、白扁豆(炒)、山楂、白术(炒)、麦芽(焦)、茯苓组成。小儿滋补剂。用于小儿脾胃虚弱,不思饮食,面黄肌瘦,精神困倦。

  由沙参、玉竹、麦冬、山药、荷叶、麦芽(炒)、山楂、白芍、陈皮、牡丹皮、稻芽组成。健脾消食,清热养阴。用于脾胃阴虚所致的食欲减退,消化不良。

  由白术(炒)、六神曲(炒)、山楂、稻芽(炒)、麦芽(炒)、枳壳(炒)组成。健脾,消食,化积。用于治疗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及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

  由白扁豆(炒)、山药、鸡内金(炒)、白术(炒)、川贝母、木香(炒)、碳酸氢钠、人工牛黄组成。健脾、消食、止泻。用于消化不良,乳食不进,腹胀,大便次数增多。

  我国用于小儿厌食症的中成药众多,其他的中成药还有小儿胃宝丸、小儿复方鸡内金片、参苓白术散、儿康宁糖浆、稚儿灵冲剂、小儿健脾糖浆、小儿消食颗粒、山麦健脾口服液、小儿健脾开胃合剂、儿宝膏、小儿康颗粒、乐儿康糖浆、小儿香橘丸、复方太子参颗粒等。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12种用于小儿厌食症的中成药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