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静坐第一;观山水第二;看书画第三;与良朋讲论;教子弟读书。有道可修,长生不老是有可能的。个人出世的事功,并非入世利人的事……

  有道可修,长生不老是有可能的。个人出世的事功,并非入世利人的事业。如果一面要求实现人生种种的满足,同时又要“长生不老”而成神仙,那只有问之虚空,必无结果。

  静坐的方法只有一桩——静坐。静坐的姿势,大约有96种之多。可是所有方法的共通目的,都是在求“静”。

  植物,都是在静态中成长,在动态中凋谢。人的生命,经常需要与活动对等的便是休息。睡眠,是人要休息的一种惯性姿态,人生往复不绝的生命动能,也都靠充分的休息而得到日新又新的生机。

  静是培养接近于先天智慧的温床。人类的知识,都从后天生命的本能,利用聪明,动脑筋而来。

  任何中西医药治疗疾病的根本方法,都靠静养,所有中西药物,只有帮助治疗的功效,并无绝对去病的作用。疾病之所以恢复了健康,得到药物帮助的效果,仅有十之三、四,靠着卧床住院的静养,因此引发本身体能的治疗效果而获生机,却占十之六、七的重要。

  除了医学所称的十二经脉以外,另有气脉,便是道家重视的“奇经八脉”。奇经八脉,包括了督、任、冲、带、阳维、阴维、阳跷、阴跷(乔足旁)。

  现代所谓的生理学,严格地说,只能称为人体解剖学,都以解剖人死之后的身体而得到的证明,并非像中国古代,从活人身上求得证据。

  所谓知觉,包括心理思虑想念等等现象。所谓感觉,包括身体气机觉受等等作用。但综合起来,两者都是心的动向。人在静坐中,感觉体内气机发起作用时,最容易犯的错误,便在不知不觉中,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感觉上面,而且愈来愈强,于是,全部心力就会搅乱气机,构成幻想、联想等狂乱心理。或认为自己气脉已通便沾沾自喜,或成为走火入魔的病态。

  佛门中修习禅定的方法,大多采用七支坐法,简称为跏趺坐,俗名盘足坐法。(七支,就是肢体的七种要点)

  至于道家,有时用佛家的七支坐法与卧姿,配合生理需要,穿插不同形态,有炼气修脉作用便是。

  七支坐姿,可减轻心脏负担,影响淋巴腺、甲状腺、肾上腺恢复健康,使血压恢复正常。

  一、双足跏趺(俗称双盘)如不能跏趺坐,就采用单盘:如意坐(左脚放在右腿上)或金刚坐(右脚放在左腿上)。

  二、两手结三昧印(左右两手圜结在丹田下,把右手掌仰放在左手掌上,两个大拇指轻轻相抵住)。

  四、左右两肩微张,保持平稳,(不可歪斜,也不要故意用力压)。五、头正颚收(后脑略向后收,下颚向内收,轻轻靠住颚部左右

  七、双目微张,似闭还开(带收敛的意味,不可全开,不可昏睡)。这种坐姿,大体来说很像胎儿在母胎中的静姿,安详而宁谧,合于生物天然法则。

  双盘、单盘以外的其他坐姿:正襟危坐、吉祥卧、狮子坐、仙人坐、六灶坐、菩萨坐、跨鹤坐等。

  衣带放宽,肌肉放松,微带笑容(人在微笑时,神经自然会全部放松);饱、饿均不宜;空气流通;光线适中;防止双膝、后脑着凉;时间短次数多(一日几次);加坐垫(臀部垫高二、三寸);下坐时用双手揉搓面部及双脚,使气血活动,然后作适度运动。开始修习禅坐时,就应该特别注意姿势正确。

  人和植物颠倒相反,根在头部,土壤就是虚空。经常盘足曲膝对于健康长寿是绝对有利而无害的。

  在佛家方法中,都以重视“修心”为基础。现在最流行的便是念佛、修止观,或观心、参禅等。笃信密宗的便以持咒、观想等为正当的用心方法。

  在道家的方法中,极端注重身体生理的变化,甚至认为,由于静坐修持的方法,达到身体生理预定的效果,打通任督二脉,以至于通达奇经八脉,恢复健康,增加寿命,才是道的真正效果。所以道家者流认为佛家的修法,只知修性而不知修命,确定“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作为无上的原则,主张性命双修才是正道。

  存想,是属于锻炼精神的法门。精思,是属于运用思维而达到最高智慧成就的状态。精思入神,即《易经》所谓精义入神。

  守窍,大体上都以人体中枢神经有关的上中下三部为主窍,而称它为上中下三丹田。

  上丹田,在两眉之间横通间脑的部位;中单田,在两乳之间横通肺与心脏的部位;下丹田,在脐下横通肾脏之间与大小肠的部位。另有中宫,便是胃脘与横膈膜之间的部位。

  一般学习静坐或修道的人,一开始便守窍。其实,学习静坐以修道的方法,欲求长生不老的方术,自古至今,它始终与医学中精神自疗学、生理自疗学、物力自疗学有密切的关系。这是一种医理中的医学。如果对这种利用精神的神秘力量和宇宙的神秘力量的医学,妄加修正(盲目守窍),还不如悠游卒岁,以终天年,为人生顺其自然的最高享受。

  生理可以影响心理,心理也可以影响生理。由心理与生理的互相虬结,因此而产生精神的神妙。所谓守窍,必须要全部精神意志集中才可。只要精神意志真能集中,这个“守”的作用便可达成目的。十个静坐修道的人,几乎没有一个守窍的工夫可以做到。大体上,都是一边利用感觉来觉到这一部位,而他的思想意志,却绝对不能集中在这一部位。

  守窍与炼气并不是同一件事,守窍是利用意识心的作用,炼气是用意锻炼呼吸。所谓气沉丹田的太极拳原则,几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术语了。心理意识专注在身体某一部位时,神经、肌肉、血液都会随着意识的集中力量而发挥作用,并非真有一股“气”可以随着意识的思念,而让它凝结成一块,再让它乖乖地呆在哪一处。

  什么是气?在五行中,心属火。所谓无火之谓气(古文的气字,上面是无,下面是火字的变体灬)。所谓真气,也只是无以名之的代名词。瑜伽称为灵能、灵蛇,密宗称为灵力、灵热。总之,它就是生命的本能,或可简称它是能。这里所谓的本能或能,并非物理学上能量(电能)的能,也不是生理学上本能的能。他的究竟,毕竟不是物的作用。

  凡是摄动归静的姿态和作用,统统叫它为静坐。只要肯下功夫练习静坐,到了相当时间的火候,生理的气机自然就会发生变化。无论从哪一种静坐的方法入手,都离不开身(生理)、心(心理)的相互关系,而且在静坐的过程中,无论重视气机或不管气机的作用,气脉的变化,必然循着固定的法则而引起感受。

  佛家小乘禅观的修法,把呼吸之气与人体内部潜能的气机,分成三个步骤和三种状况,这是比较正确的观念。一是风,二是气,三是息。老子说,归根曰静。其实,最好的休息,便是靠睡眠来恢复生机。虽然睡眠与静坐的作用不同,但睡眠确是通常人顺其生命自然的一种静态。睡眠休息的状态是卧倒的姿态;静坐休息的练习,只是坐着的姿态,和睡倒不同而已。

  开始静坐时,在生理内部气机的第一反应是腿部的麻胀。这种现象,并非完全是血管被压制的关系,实在是气机开始发生了反应的作用。第二反应是生殖机能的勃兴和其他。

  在肾脏部分的反应,如静坐过后,腰背会发生胀、痛、酸、麻等情况,甚至发生遗精、早泄、白带增多等副作用。这实在是因为静坐的关系,发动身体内部气机的潜能,在将要通过而尚未通过肾脏与腰部的阶段,由于这些部位的神经与腺路有了宿疾的障碍,所以引起这些症状的并发。若不知对治的办法,最好是暂时停止静坐,等恢复健康时再来静坐,如果又因静坐而重发时,就不妨再停。如此持之有恒,再病再停,再停再坐,久而久之,自然就会完全恢复健康。但在此阶段,最要紧的守则,必须要绝对断绝男女的性行为。

  生殖机能的反应,如生殖器搏起亢阳状态、摄护腺(前列腺)会阴部分轻微震动,女性子宫震动收缩、乳房膨胀等。这是脑下垂腺、肾上腺与性腺等活动与兴旺的证明,对于身体的健康是绝对有益的现象。倘使这时没有心理行为与性行为的破坏,那便有如老子所说婴儿的状况,“未知牝牡之合而�(juān)作,精之至也。”他便会引发生命潜能而开始生机成长的作用。然而,一般练习静坐的人,大都到此止步,极难过此一关。正如朱熹所说“世上无知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

  关于静坐中生殖机能反应的调整与对治的方法,很繁复而一言难尽。真要专心致力于静坐修道的人,最简便而有效的方法,就是减少饮食,甚至可以短时不食,必定生效。谚云:“饱暖思淫欲,饥寒发盗心”。佛教以过午不食为戒律的基本,并非完全属于信仰的作用。

  第三反应,是背部与肩胛的反应。在静坐过程中,感觉背部或肩胛部分有了胀痛或神经紧缩等现象。有两个原因,一是气机循督脉—脊髓中枢神经上升的必然现象;一是生理病态的反应。

  第四反应,头部的反应。首先是眼前昏昧,一片无明,渐次似梦非梦,犹如黄昏,这应该是脑部氧气不足。头为诸阳之首。一般世俗所谓的走火入魔,也都是在这个阶段出了问题。还可能伴有疼痛等一些症状的发生。但千万要记住,这不是因为静坐带给你的不祥的毛病,实在是因为早已有病根在内,经过静坐而促使他的发现。换言之,这是因为静坐的关系,促使自己内在的体能发生自我治疗的功效,如果持之有恒,再配合医药的治疗,必然可使自己恢复健康。

  一般世俗的观念,往往认为红光满面便是修道有成的效果,那真是大有问题的事。学习静坐的人,倘使没有真正试验到家的过来人的指导,应该多多参照医理,大致也可以帮助你不会出太大的毛病。

  总之,静坐到了气机上行达到脑部的时候,至少有了一段效果,极需要“沉心守静”,等待气机下降到喉管(道家叫做十二重楼)、胸部(膻中)、胃脘(中宫)、小腹(丹田),经过肾脏部分而到达生殖器官的顶巅。这一路下来便是道家和《内经》医理学所谓的“任脉”线路。任脉的重心在于中宫。道书及中国医学所谓的“中宫”,只是一个抽象的名称。它主要的器官就是胃脘,也可以说便是胃部。

  无论佛、道、密宗、瑜伽术等任何一家的打坐方法,都以舌抵上颚为基本坐式的内容之一,以便咽津纳气,用作返老还童的修炼工夫。

  天地间的万物,大体归纳来说,不外动、植、矿物三大类。人与植物以及旁生横走的动物都不同,人的根源在于头顶,头顶以上的虚空,就好比是植物的大地。而人的两腿双足,等于是植物枝叶的巅末。任脉的难以打通,比打通督脉尤甚。道家相传的术语所谓“一脉通时百脉通”,应该是指打通任脉而言才对。所谓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等说法,在人体而言,也便是包括了五行气的暗示。倘若有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地汇通了各家所长,便可知道在静坐的进度中,真正打通任督二脉以后,自然而然就会发现左右二脉和中脉的重要了。真正打通任脉以后,如密宗、瑜伽术所谓的左右二脉也便自然畅通回旋而无障碍了。静坐的功夫,必须到此境界才可由技而近乎道矣。同时距离打通中脉的远景才有希望。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跷脉、阴跷脉、阳维脉、阴维脉,所谓“奇经八脉”(图示,略)

  老的希望,统统归之而入于静坐的范畴,也不为过。无论基于那种动机,开始学习静坐,总会或多或少受到道家神仙丹法等观念的影响。至于“丹”的正确内容和定义,查遍丹经道书,均莫衷一是而茫无所从,徒增迷离扑朔而已。

  明、清以来,修习静坐或修炼丹道的人,普遍流行着一种观念,那便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最后“粉碎虚空”而归到“大罗金仙”的境界。老实说,无论学道学佛,能够从保养精气、清心寡欲作为入门的起手工夫,因此而不犯男女性行为的淫欲,对于以持戒为宗的律宗来讲,应该是件非常良好的善行。然而,没有明师指点,一味盲修瞎炼,虽说无伤大旨,事实上却有“十人九错路”的弊病。

  学习静坐或修学仙道丹法的人,十之八九大都以搬精弄气为学道的入门方法。所谓“精满不思淫,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等斩断淫根的秘诀,千奇百怪,多牵强附会。如,“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冬不藏精,春必病瘟。夏不藏精,秋必病痢”等,便是说明“精”与养生的重要。道家丹法尤其重视“还精补脑”为长生不老的要务。然而,真正的“精”又是什么东西?总是含糊不清,众说纷纭。

  所谓“还精补脑,长生不老”“炼精化气”等理论,在现代医学观念中,简直视为一派胡言乱语。如果勉强压制性行为和忍精,反而对身体有害。绝对不会有一个纯净的独身主义者,毕生毫无性行为的泄精,而能健康长寿的比一般人活得长久。相反的,这一类人,往往因有性变态心理的长期忧郁,多半死于脑溢血或癌等一类病症。

  真正道家所说的元精是什么?一言以蔽之,“生命本有的自然功能而已”。老子引用婴儿“不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的状态,便是很好的说明。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所谓还精补脑、炼精化气的工夫,是指在心理上没有丝毫欲念的状态,但性器官却本能地发生了作用的时候。那是只要做到绝对地清心绝欲,让它依循生理自然的血液循环而归于平淡,就可自然而然地达到不还之还、不补之补的境界了。因此,以“百日筑基”、“炼精化气”的工夫来说,的确便有“学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麟角”的慨叹。

  到了汉、魏以后的道家手里,特别提出精、气、神三个名词,作为修成神仙不死之药的主要中心。《黄庭经》:“上药三品,神与气精”之说,开启了后世修道炼丹者更加重视精气神的先声。什么是精气神?用宇宙物理的光、热、力来做比方。精是生命的热,气是力,神便是光。人生的生命,如果失去了光、热、力的功能,那便是死亡的象征。神的主要作用,是在头脑部分;气的主要作用,是在胸腔和胃部;精的主要作用,是在肾脏小腹以下和睾丸生殖器等部分。我们要认识“炼精化气”的工夫时,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真精,切勿完全否认了后天的“精力”作用,或误认为精虫、卵子便是精的绝对代表。其实,后天的精力也是真精的变化。

  人的生命归纳起来,不外是身、心两种的组合。但是生理、身体的主要功能,归纳起来又不外是精、气两种作用,它是属于感觉的范围。“心”的主要功能,一言以蔽之,都是属于知觉的范围。它是“神”的作用。

  修道和静坐,是一种智慧之学,它并非靠盲目的信仰和固执的偏见可以贯彻始终的。“精”非精液之精,纯粹的“真气”也非呼吸之气。真正讲究修炼的人,只需初步借用呼吸的气机,引发人体本自具有的真气而已。所谓“真气”,可以命名它是“人体的生命能”或者比较相近。

  一般学习静坐或作修道功夫的人,只要身体健康,或者身体稍弱而带病态的人,能够长久保持一个固定的姿态或静坐不动,或者很快或者很慢,多多少少都会有一种快乐感觉的反应。但这绝不是炼精化气的真正功效。真正炼精化气的境象,近似于在静坐过程中自然地停止呼吸的境界。如果静定功夫到达而自然地停止呼吸,那才是真正“瓶气”的境界。道家所谓的胎息或内呼吸,便是这种境象。丹田的内呼吸也随之由微弱而渐至于停止的情形。这时久已沉没在腹部的青春腺又恢复了活动的作用,犹如童年时期无欲无情的牵连便自能发生无比快感的“内触妙乐”。生殖器官随睾丸收缩的气机,上循任脉而使舌尖自然上翘,抵封了小舌头部分,自然地停止了呼吸。这才是炼精化气初步的真正境象。

  儒家学说有“变化气质”的观念。心性修养,养气、养心的工夫为气变。所谓质变,必须是连带生理功能的转变,以到达气住神闲的境界。古往今来,许多学道或修炼静坐的人,死守原始医学《内经》和《难经》的抽象原理,浪费了很多宝贵的精神和时间,从事那些不切实际而太过抽象的工夫,如说“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而周于身”,并根据此说而作调息的工夫,都误在古代测验时辰刻漏方法不够标准。根据科学事实和准确医学的经验,人的呼吸平均每分钟18 次,一天24小时,平均共25920次。脉搏平均每分钟跳动72次,等于呼吸的4倍数。

  可惜有许多修道做静坐工夫的人,执著丹经道书上的旧说,加上师心自用,拼命在那里一呼一吸地练气功,一天到晚哼啊哈啊地吐故纳新,真是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也。由来富贵原如梦,未有神仙不读书。因此奉劝讲究修养之士,炼气不如平心,然后才或许能收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成果。

  道家养生修炼方法,真正达到“炼精化气”是什么景象呢?有两句流行的术语:“三花聚顶”、“五气朝元”。三花即是精、气、神;五气便是心、肝、脾、肺、肾(或另用五行的代号即金、木、水、火、土)。瑜伽术的五气指上行气、下行气、中行气、左行气、右行气。聚顶的顶,当然是指头顶的百会穴,也就是道家所谓的“泥洹宫”。所谓元,便是指原来的本位现象而已。所谓五气朝元,也就是说人体内部的脏腑之气,各归原来的本位,充满、和谐、均衡而没有窒塞。

  神是什么东西?《易经·系辞传》上神的观念:“神无方,易无体”、“阴阳补测之谓神”。司马迁父子所说道家的神之观念:“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着形也”、“神者,生之本也;行者,生之具也”。(司马谈)

  在静坐的过程中,如果真正达到了“三花聚顶”“五气朝元”的境界,再进一步,便很自然地要进入炼气的领域了。可是在炼气化神的阶段中,岔途非常的多。讲到气化神的境界,不但从事静坐的人能够真正到达的并不多见,即如道、佛两家的丹经道书上,真正把它明白写出的也不多见,大致描写这种情形的,多半是用隐语或含糊其辞的说:过此以往,自有神明来告而已。

  怎样才算是已进入炼气化神的阶段?在生理反应上,除了浑身温暖如春,祥和柔软得犹如无身忘我,只有乐感,绝无任何稍微的苦痛反应。而且身心内外,犹如沐浴在一团光明的景象中,尤其以头部更为强烈。此时,感觉整个的天地宇宙缩小地融于我的范围,我与虚空浑然融成一体而不可或分的时候,便是炼气化神的境界就要呈现在前了。

  真有神我出窍的事吗?事实上,在静坐的过程中,发现一些类似的景象,往往是由心理上潜意识的作祟,配合生理气机上行脑神经时所引起。世界上的人是很奇妙的,每个人的一生,很少被别人所骗,几乎大部分的时间和作为,甚至思想和情感,都是自己被自己所骗,而且自己骗自己,骗得深深的牢牢的。人世如此,修习出世法的何尝不如此,说来真可一笑。

  真实炼神的情况确有其事吗?根据学理研究,应该确有其事,但需要百分之百的自由作主才对。当自我身心与天地宇宙浑然一体,融化在一片光明净境中之时,进一步凝神聚气,到达有无随心,大小随意,出入自由的程度,才能讲到如何炼神。需要注意的是,静坐的姿势十分重要,如不把姿势调整好的话,弄得曲背弯腰,长久下去,一定会生病。软底的坐位不适宜打坐,打坐最好在榻榻米或硬木板上面。打坐时最好不要靠背,真正端容正坐的时候,任何靠背都会觉得是累赘的。打坐当然要坐透才好,但万事难如人愿,中途岔进来的事情也不能不应付。定力不足,自然会增加散乱心。

  佛法中的戒、定、慧是三无漏学,也就是完美无缺的学问。凡是要修学证明佛法的人,都要先从“定”开始。在佛学中,把人的日常生活统归为四种不同的姿态,就是行、住、坐、卧,称为四威仪。修定开始阶段,以坐的姿态入门比较容易。在所有(72种)打坐的姿势中,以跏趺坐为最好的修定坐姿。用跏趺坐修得定力后,应注意在另外行、住、卧三威仪中继续锻炼保持已得的定境。

  人的生命要依赖精神的充沛。培养精神的方法,首先要使心中常常没有妄念,身体安宁;生理机能生生不绝,同时再减少消耗,自然会达到精神充沛超过平时的状态。安身可以立命,绝虑弃欲可以养神。身体保持安定状态,生命就有了根;丢掉了思虑,摒弃了欲望,精神就得到了培养。

  人体中的神经脉络,是由中枢神经向左右两方面发展分布,而且是相反交叉的,所以,在打坐时两手大拇指轻轻抵住,成一圆相,身体内左右两边气血就有交流的作用了。

  心和眼是起心动念的关键。如果心乱的话,眼睛会转动不停。一个人如骄傲而又心思散乱,他的两眼常向上直视;一个阴沉多思想的人,两眼常向下看;邪恶阴险的人,则常向左右两侧斜视;在打坐的时候,采取两眼敛视半闭的状态,可以使散乱的心思凝止。

  开始修习定慧之学,最重要的是决心和愿力。在佛学上称为发心。一个人的成功是以愿力和资粮为基础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的六根是很好的入门工具。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外对六尘(色、声、香、味、触、法),随时都在虚妄中随波逐流,迷失真性。

  如何借用六根作为工具呢?就是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中任意选取一种,把心缘系于选定的这一根,逐渐练习纯熟,就可以达到“初止境”。每个人的性格、习惯和喜爱都不相同,就是说根器各不相同,所以一定要选择能适合自己的法门去修习。

  二、系缘于光明——就是眼睛对着光明(青油灯、香烛、日月星辰、自然光色)。注意,对着镜子看自己的方法,容易造成神经分裂的离魂症,不可轻易尝试。

  二、外耳生法门——以外面的声音为对象,最好是流水、瀑布、风吹铃铎、梵唱声等。

  身触法门——广义的,包括了所有六根法门;狭义的,注意力专门集中身体上的一点,如两眉之间、头顶、脐下、足心、尾闾、会阴等处。修行人最难的就是从身见中解脱出来。老子说,“我所以有大患者,为我有身。”所以禅宗的古德们绝对不谈气脉的问题,以免学人看相。

  意识法门——包括了所有一切的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此心此身,本来是相互凝和为一的。不过在没有开悟以前的人,像是胸中横着一个东西,拔也拔不掉,一定要在适当的机会、环境和接引下,才会豁然顿破。

  佛学中的小乘之学,是由戒开始入门的。能够持戒,才能够进而得定;有了定,才能够发智慧而得到解脱,最后达到解脱知见的境界。

  佛法的大乘之学,是由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为开始,进而达到禅定,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般若智。

  什么是定?定就是不散乱,不昏沉、惺惺而寂寂,寂寂而又惺惺。也就是说心念已寂然,但却不是死寂,所以称为惺惺,表示火熄了,但仍有火种埋在灰中。这个惺惺寂寂的境界就是定。

  心念粗就是散乱,心念较细的散乱称为掉举。最初修习的人,如果是妄念不止,又有心乱气浮的情况,不能安静下来,最好先使身体劳累,譬如运动、拜佛,先使身体调和,气息柔顺,然后再上座修定,练习不随着妄念乱跑,只专注于一缘,日久熟练自然就可以系于一缘了。对客人采取不迎不拒的态度,客人自然会渐渐地散去,妄念乱心也就慢慢地停止了。水中的渣滓和空气中的灰尘都是原来就有的,只是平时不曾察觉,而在某种情况(明矾、门缝中的阳光)下就很容易显示出来。另一个针对散乱的方法,就是出声念阿弥陀佛,在念到佛字时,拖长下沉,好像自己的心身都沉到无底的深处一样。

  粗的昏沉就是睡眠,细的昏沉才叫做昏沉。幻境都是在昏沉状态中产生的,因为在昏沉时意识不能明了,而独影意识却产生了作用。克服昏沉的办法也是用观想,观想脐中有一个红色的光点,这个光点由脐中上冲,冲到头顶而散。另外一个方法,就是用尽全身的气力,大呼一声“呸”,或者捏住两鼻孔忍住呼吸,到忍不住的时候极力由鼻孔射出。或者洗一个冷水澡,或者作适度的运动。一个练习气功的人可能不容易有昏沉的现象。

  从头顶上开始的人,只感觉头顶上一阵清凉,如醍醐灌顶,然后遍贯全身,心念在止境,身体也感觉轻软,好像连骨头都融化了。这时身体自然挺直,好像一棵松树。另一种脚心开始的,先感觉暖或凉,渐渐上升到头顶,好像穿过天空一样。从足下开始的轻安,比自顶上开始的更容易保持,不易消失。如感觉身体发暖发乐等,难以形容的微妙感觉,这就是“内融妙乐”之趣了。到了这个程度,才可以断除人世间的欲根。如果忘记了把心念“系缘一境”的话,性欲必定旺盛起来,这是十分危险的事情,要非常谨慎自处才行。

  许多人学问通达古今,嘴上说得头头是道,好像舌头上生出一朵莲花一样美妙,可是却没有半点功夫。如果只会说理,就算说得顽石点头也没有用处,只不过是赞扬自己,损毁别人,哪里是什么佛心?古德说,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所以学佛的人,必须痛加反省,戒除这个只能说不能行的毛病。

  参禅的人,第一重要的就是发心(个人竖定志愿)。学道须是铁汉,着手心头便判,直取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另一重要之事就是找真善知识,也就是好老师。一定是一个明道而有经验的过来人。跟着这个老师修习,找到自己的拄杖,就可以直奔大道。在良师的细心指导下,一旦豁然开悟,才知道自己本来就没有迷,哪里会有什么悟呢?初心悟者,悟了同未悟。

  修行人到了醒梦一如(法空)的境界,容易发生禅病(散乱),变成欢喜无比,这也是要小心应付的。

  不异旧时人,只异旧时行履处。一个人在开悟后,虽然仍是从前那个人,但是行为却与以前不同了。行履功用就是功勋,修行人虽不执著功勋,但也重视功勋。

  前面所述的种种一切,读者只当作梦中话听好了。如果当作实法去了解,就把醍醐变成毒药了,说的人无心,听的人可就上当了。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南怀瑾《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