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二十四节气的白露,俗话说的好,“白露秋分夜,一夜一清凉”。但初秋的9月,虽早晚微凉,但太阳一出来,天气就重新回归炎热,人稍微动一下,还是感觉很热,“秋老虎”果然名不虚传。秋燥、秋感、秋泻是“秋老虎”的“三板斧”,这时候各种疾病最容易找上身体虚弱的人。此时,要做好日常调理、增强自身体质,才是应对“秋老虎”发威的基本方法。
《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中医学认为,燥为秋季主气,称为“秋燥”,其气清肃,其性干燥。初秋时节暑热之气尚未尽散,加之雨水较少,天气干燥,温热之气与燥气相结合,化为“温燥”。
肺是人体最“娇嫩”的器官,入秋后空气逐渐干燥,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人,尤其“害怕”过秋天。秋燥以温燥为主,肺气不足时,温燥更容易伤肺,损耗人体津液,而出现口干、咽干等症状,咳嗽、痰多,甚至咯血等,均为肺受到秋燥的影响。
胡阿姨今年60多岁,长期生活在河北,半年前来广州帮忙带小孙女。年轻时因得过肺结核,留下了支气管扩张的毛病,导致反反复复咳嗽30多年。但她近几年间断服用中药,控制得还不错。眼下广州虽已入秋,但仍炎热潮湿,一天到晚离不开空调。不开空调很热,开了又觉得后背凉飕飕。这几天,胡阿姨咳个不停,以干咳为主,痰少质黏,不易咯出,时不时痰中带血丝。前一阵,胡阿姨自行购买了消炎药口服,白天有所缓解,但一到晚上咳嗽更加明显,还觉得咽干、口干,喝很多水也没用。
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张忠德表示,秋季是最容易损伤肺气的季节,也是最需要养肺的季节,给大家推荐养肺“五”字诀。首先,以“笑”养肺,中医有“常笑宣肺”一说,笑能扩张胸廓,有助于宣发肺气;其次,以“动”养肺,一天中养肺的最佳时间是早7点—9点,这时肺脏功能最强,可以选择做八段锦、太极这些有氧运动,能强健肺脏功能;再次,以“气”养肺,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时开窗通风透气;第四,以“水”养肺,秋燥容易损耗人体津液,因此要及时补充水分,最好选择温水或温蜂蜜水;最后,以“药”养肺,建议选择麦冬、百合、沙参等养阴润肺之品,同时佐以使用木棉花、布渣叶等清暑湿热之品,但调脾仍当贯穿始终,可适当加入陈皮、砂仁、太子参、白术等补气健脾之品,做成药膳服用。
材料:猪排骨500克,沙参20克,无花果(干品)30克,陈皮3克,南杏仁20克,生姜2—3片,精盐适量。
烹制方法:诸物洗净,猪排骨切块,放入沸水中焯水,备用;将上述食材放入锅中,加入清水1500毫升(约6碗水量),武火煮沸后改文火煮1.5小时,放入适量精盐调味即可。此为2—3人量。
近日多地高温延续,很多人选择了成天待在空调房里,把温度调得很低,殊不知这样做很容易招来呼吸道疾病,最常见的就是感冒了。
“这几天天气这么热,我一整晚都吹着空调,早上醒来就感觉浑身提不起力气,喉咙痛,还流鼻涕。”日前,家住台州椒江区的王小姐因疑似感冒去医院就诊。
同样因贪凉感冒的还有64岁的长春市民李先生,他说晚上睡觉时还挺热的,就没盖被,不料半夜竟然被冻醒了。第二天一早,就觉得头痛,鼻子不通气,嗓子也不得劲,担心引发肺心症的老毛病,赶紧到医院治疗。
由于秋天气候不定,早晚温差较大,身体的免疫系统下降,因此抵抗力差的人容易感冒,虽然感冒不是什么大病,但是却让人很难受,我们不如学会预防,把它拒之门外。
江苏省中医院呼吸科副主任中医师朱际平介绍说,秋季气温变化往往突然且迅速,早晚温差较大。很多人不及时添加衣物是导致风寒感冒的主要原因。还有的患者喜凉怕热,即所谓“贪凉”,虽然气温已经明显降低,但仍然要开空调把室温调至很低,甚至食入大量冷饮等,也会诱发感冒。因此秋季预防感冒的第一件事,就是根据气温变化情况及时添加衣物。
秋季预防感冒的第二件事,就是多饮水。秋高气爽,降水量减少,天气随之变得干燥,呼吸道黏膜的抵抗力会明显下降,也容易感染病毒和细菌,诱发感冒、急性支气管炎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而多饮水,可以保持呼吸道黏膜湿润,这样可以维护呼吸道抵御细菌和病毒的能力。除了多饮水外,秋季水果丰富,也可通过食用水果来增加水分摄入。但要注意的是,网络上关于“摄入维生素C来预防感冒”的说法是不正确的。现已经证明:大量口服维生素C并不能预防感冒,正常饮食摄入的维生素C已足够保持身体的抵抗力,多服用只会增加毒性。
秋季预防感冒第三件事是预防病毒感染。普通感冒,虽然不像流行性感冒那样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但在一定范围内也可能存在病毒的扩散和传染。病毒相互传染的最重要的途径,是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飞沫来自于患者喷嚏中的分泌物液滴。这些含有病毒的液滴可以通过患者喷嚏而被喷射到很远的地方和很大的范围,并且可以在空气中长时间飘浮。一旦被健康人吸入后,就会在呼吸道黏膜上沉积下来,感染病毒。除飞沫外,感染病毒的另一途径是通过手的接触传播。含有患者感冒病毒的分泌物可能沾染到患者的手上,然后通过握手或接触患者接触过的物品,将病毒传播给健康人,从而造成感冒病毒的扩散等。不过,在流通的空气环境下病毒存活的时间很短,因此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非常重要。其次,勤洗手以及在感冒多发的时间内使用一定浓度的消毒剂擦拭物品表面,也是预防感冒的重要手段。
患了感冒后,人们的精神往往不佳,这个时候建议多喝粥,味道清淡的粥易消化,能够补充体力,增强精神,对于缓解感冒症状有一定的益处。
推荐一款缓解感冒的粥:准备好各半碗的扁豆和薏仁米,先将扁豆的端部及边缘的丝摘掉,这样吃起来比较嫩。将扁豆洗好,再和苡米一同放入砂锅加水煮烂,最后加入食盐调味就可以了。由于扁豆和苡米都有强健脾胃的效果,还能去湿气,用它们煮粥,能够促进肠胃吸收营养,同时还能加强体力,对抗感冒病毒。
72岁的张大爷身体一向硬朗,前几天因为吃了隔夜菜后感到肚子疼痛,进而腹泻不止。张大爷自认为,觉得腹泻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就自己买了点止泻药吃了事。但是,这次张大爷并没有那么好运,他持续腹泻几天都没有止住,最后竟然昏了过去,被家人紧急送到南京鼓楼医院抢救。
该院急诊中心主任张均指出,由于老年人的调节功能差,一旦腹泻频繁、持续时间长,身体营养损失严重,很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尤其是血中的钠浓度降低,出现脱水状况,轻者嗜睡,重者昏迷,甚至导致死亡。发生腹泻后,人体损失最多的是液体和钠、钾、钙等电解质,及时补充水、糖、盐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对于老年人防止腹泻,专家表示,一是要严把“入口关”:夏天吃食品一旦煮好就应该立即吃掉,食用在常温下已存放四五个小时的食品很危险。未经烧煮的食品通常带有可诱发疾病的病原体,因此食品必须彻底煮熟才能食用,特别是家禽、肉类和牛奶。食品煮好后若一次吃不完,应在低温条件下存放。存放的熟食必须重新加热才能食用。不要把未煮熟的食品互相接触,这种接触无论是直接或间接,都会使煮熟的食品重新带上细菌。保持厨房清洁,烹饪用具、刀叉餐具等都应洗干净。处理食品前先洗手,不要让昆虫、兔、鼠和其他动物接触食品,因动物常带有致病微生物。饮用水和准备食品时所需的水应纯洁干净。另外,还要注意用冰箱储存食物,冷冻室的食品一般不要超过3个月,冷藏室的食品不要超过3天。
无独有偶,腹泻不仅偷袭老年人,青壮年也常中招。40岁的李先生因为中午觉得没有胃口,吃了半个冰西瓜,下午就感到胃部不适,剧痛难忍,直至冷汗直冒,赶忙打车到南京市第一医院就诊。
据该院消化内科主任孙丹莉介绍,虽然已立秋,但南京炎热的天气并没有结束,有时还会遇到高温天气,由于气候的炎热,皮肤血管因散热需要而扩张,胃肠血流量会相对减少,大量进食西瓜特别是冰镇西瓜或者是长时间处于空调下,容易引起胃肠道血管因冷刺激而急剧收缩,血流量会进一步减少,造成胃肠功能紊乱,就会出现胃肠痉挛、腹痛、腹泻等症状。
初秋时节,暑热未退,人们更需要调整好自己的生活饮食习惯和保健措施,使用空调的时间不能过长,温度不宜过低,否则极易出现受凉而诱发疾病。饮食方面要注意饮食卫生,不要在短时间内大量食用冰冷食品,冰箱内食物不宜存放过久,食用时要煮熟煮透,变质食品不要食用,一旦发生胃肠道不良反应要及时就诊。
腹泻以后应该吃一些容易消化的流质食物,根据腹泻的不同类型,以下这些食疗小配方有助于腹泻患者恢复健康。
苹果汤:取苹果一只洗净,连皮切碎,加250毫升水,加食盐少许,煎汤代茶饮。
陈皮红枣汤:铁锅内放12只干红枣,炒成微焦,取洗净的陈皮(晒干的橘皮)10克,加入红枣和水煎15分钟,代茶饮。
胡萝卜汤:取新鲜胡萝卜250克,洗净,连皮切成小块,放入锅中加水煮熟后,喝汤、吃胡萝卜。
“秋老虎”在气象学上的定义为三伏结束后,短时间内气温会回温到35度以上的天气.“秋老虎”多发生在每年的8月到9月之间,但是“秋老虎”并不是全天天气都很热,一早一晚天气会凉爽一些,只有中午时天气还会像夏天一样暴晒。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秋老虎”在每个地区的定义也都不相同。气象学上的在出伏后35度以上才算是“秋老虎”,但是在我国北部很多地区立秋后气温会维持在30度左右,但是因为立秋后暑期还未散去,所以天气炎热的这段时间人们也称之为“秋老虎”。但是在国南部大部分地区并没有立秋不下雨,二十四个“秋老虎”的说法,因为不管是立秋下不下雨,在立秋后天气还会再热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能感受到凉爽的天气。
之所以会出现“秋老虎”的现象,这是因为控制我国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到了秋季会逐渐向南移动,但又会突然向北移动,所以在天气凉爽后会突然再热几天。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下,不仅会有炎热高温的天气,降雨量也会减少,天气会异常干燥,人也会出现秋燥等症状,所以在立秋后不管有没有“秋老虎”,都要多喝水,多吃瓜果蔬菜来补充身体水分。
本版文字综合人民网、扬子晚报、南京晨报、东亚经贸新闻、39健康网、中国天气网、新浪、搜狐等媒体报道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秋燥、秋感、秋泻! 谨防“秋老虎”伤人的“三板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