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面对“心理亚健康” 期望值过高易得“心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四位一体(即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健康、道德健康四位一体)的全新定义,心理亚健康是指在环境影响下由遗传和先天条件所决定的心理特征(如性格、喜好、情感、智力、承受力等)造成的健康问题,是介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脑力疲劳、情感障碍、思维紊乱、恐慌、焦虑、自卑以及神经质、冷漠、孤独、轻率,甚至产生自杀念头等。

  我们早早知道什么是身体亚健康,但人们往往容易忽视:“亚健康”不单单是身体,还有心理和精神。

  有调查显示,在一线城市,由于工作、生活、心理压力太大,近九成白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亚健康和心理压力。包括公司职员、打工仔、农民、企业高管、商人、医生、警察、教师、学生甚至家庭主妇、退休职工、学前儿童,都渐渐显现不同的心理问题。

  感冒了,可以吃感冒药;腰酸腿痛可以贴止痛贴……若感到不开心、焦虑、自卑、郁郁寡欢的时候又可以怎么办呢?正是由于心理健康本来就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于是不健康和亚健康的概念与应对方法就更模糊起来。

  即便心理亚健康者比比皆是,然而,与身体健康相比,心理健康却常常被人忽视或者“不敢重视”。许多心理障碍者都不愿说出感受,甚至一些人会将焦虑、抑郁、恐惧、难过这些内心的活动,压抑或者遮掩过去。因此几乎无人会认为“有问题”,理解“病了”,甚至建议“去看医生”。

  或许有人会质疑,就算因心理“不舒服”而去求助医生,都不知“上哪看好”。去医院挂精神心理门诊开药,似乎有点小题大做又“丢人”;拜访私人心理咨询室“斋聊”,又不靠谱……

  与此同时,面对目前市面上1小时上百元甚至过千元的高昂心理咨询“诊金”,囊中羞涩的人除了望而却步之外,还能干啥?

  “人一生中总会遇到许多危机,有的是必然会遇到的,如婚恋、职业压力、生活压力、亲友的生离死别;有的是偶然遇到的,如意外伤害、交通事故、股票涨跌……都会引发心理问题。”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黄家良将这些心理问题称作“心理不适应”,这种精神亚健康状态若不及时化解,就可能发展为精神疾患。

  正常人的心理并非始终纯洁无瑕,有时也会出现变异偏差。心理偏差在未形成心理疾病或精神障碍的人群中是十分常见的情况。如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情感压力,令人长期处在优胜劣汰竞争的氛围中,过高的自我期望或者外界期望会使人精神高度紧张,长期超负荷地运转,久而久之,造成了精力、体力透支。

  现代人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心理失调、压力过大、自卑寂寞、慢性疲劳、抑郁焦虑等。若不及时缓解压力,采取有效的心理调整适应,甚至加重其心理压力,就会出现生理、心理失衡状态,引起内分泌功能失调、免疫功能下降、罹患疾病等一系列反应。

  “任何年龄层的人都有可能患心理障碍,不论是否察觉,它就在那里。”广州市脑科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王西林表示,心理亚健康今天对于大家来说还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情绪低落、兴趣低下、思维减慢、注意力下降、睡眠障碍、食欲减低、体重下降、性欲减退……这些情况人们都不会陌生,但人们往往很难将它联系到“心理障碍症”,其实这就是“心理亚健康”。

  王西林表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关注自身的精神健康。当出现一些负面情绪时,并不能及时意识到,也很少向心理医生寻求帮助。久而久之,负面情绪长期积压,就提高了患精神性疾病的可能性。目前我国公众的精神健康意识还相对薄弱,无论是患者自身、家属,还是大众,都在对心理障碍存在很大认识误区。这些误区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即知识、态度和行为。

  其实心理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就像感冒一样,有的专家学者称为“心理感冒”。它可以通过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得到有效控制,药物治疗仍是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出现心理障碍以后,应主动向精神科医生或者社区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

  对心理精神障碍的态度和行为方面,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熊祥玉主任认为,患者及家属普遍存在较强的“病耻感”,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社会压力,要克服这种“病耻感”社会就必须对抑郁症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熊祥玉强调,关爱是克服“病耻感”的积极动力。所谓小爱无界,只要家庭成员、同事、同学等各个群体的人都投入到关爱的行动中,这样,在宽松、有爱的氛围中,“病耻感”就会被克服。(陈学敏)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大胆面对“心理亚健康” 期望值过高易得“心病”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