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养生,首先需要有严谨的态度。现在常说传统养生,我一般不愿意用传统这两个字,传统意味着与现代相对,我认为用经典更为合适。
《黄帝内经》是经典,经典就意味着经得起时间考验。后来人对经典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限于他所处的时代,个人的阅历和实践,有一些具体的观点从现代人的角度不太好接受,那是前人看法的问题,不能归于经典。历史上有很多学派对《黄帝内经》的注释有不同的理解,存在一些差异,这并不等于原来的经典就有糟粕的成分。
现代人也有很多新的认识,但不能简单地以对与不对来评述。因为我们的看法还没有经过历史的检验,经历四五千年检验下来的东西,不能用几十年的所谓新观点去否定。我们这代人有很多的见解都是很好的,对不对,要由以后的上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历史来检验。人们都希望后来人超越前人,但是在经典上,并不是简单的事。就像从神学角度,西方神学有许多成果,但都没有超过《圣经》著作一样。所以,我们要有严谨的学风。学习、感悟经典文化时要持这样的态度,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说法,不要扣上对或者不对的帽子。
养生不是治病,《神农本草经》在划分药的时候提出“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下药治病”。养生是养命、养性,道家说性命双修,佛家讲养性,都是如此。性命双修的结果可以实现远离疾病。治病要以养生为前提,大凡善医者,必通养生之道,倡养生于先,融养生于疗。所以,养生的界限要弄清楚。
性和命的关系,《黄帝内经》里也说得很清楚,人的脏的功能异常都与情志有关。养命要先养心,养心,说到底就是做人,关系要摆正,这是原则。做人要合道,《黄帝内经》中,整个形而上的部分就是讲做人要怎样合道,合道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合道的概念不是现在讲的道德概念。我认为在现实社会中要处理好“三道”关系。一是社会的道,即王道,几千年的文明史上,人都生活在王道里。王道体现人道的时候,社会就是长治久安,国泰民安。王道办人事,就得到百姓拥护。“得民心者得天下”,我们现在强调“以人为本”,实现人们生活富裕,都说明王道必须体现人道才有生命力。但人道要服从天道,因为“以人为本”不等于以满足人的欲望为本,人的欲望增长可以是发展的动力,也可以是导致人自身生存危机的破坏力,关键在“度”的把握。因此,必须修正人的欲望。其标准就是天道,就是《黄帝内经》中提到的“圣度”。
近代资本主义和现代社会文明一直以对财富的追求,满足人的欲望为主线,现在事实已证明这种理念有相当的不足。人口压力、资源匮乏、全球气候变暖、环境严重污染等问题,表明人类正面临着生存空间的危机,如果继续遵循单一的西方的理念走下去,人类的生存将难以维系。人类到了该觉醒的时候。早醒悟,早主动。
那么,用什么样的理念引导人类走出发展误区?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它超出了一个国家、民族的范畴,是在人类面临生存空间危机的挑战的时候需要的理念。科学发展观和《黄帝内经》提倡的在内涵上完全是一致的。
为什么科学发展观产生在中国,而不是在西方?人类生存的理念需要回归。回归在东方,而东方理念在《黄帝内经》,这也是《黄帝内经》的价值所在。科学发展观究其本源是《黄帝内经》的智慧。与时俱进,是引领人类走出生存和发展困境的时代观;是正确认识和把握时代各种矛盾的思维观;是科学决策,发展支持可持续发展技术的技术观。科学发展观自然是产生在中国,而不是在西方,因为其背后有着中国的经典文化的支撑。
现在把养生问题提得这么高,是因为人的健康是国家安全的重要部分。养生看起来是个人健康问题,个人健康现在已经提到了国家安全的层面。以前国家安全是指国防安全,现在的国家安全内涵,其中对内的民族健康是其重要部分。特别是2003年非典以后,越来越意识到人的健康是国家安全的重要问题。
《黄帝内经》讲的是生活方式,养生其实是生活方式问题。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两个问题是转变生活方式和转变发展方式。发展方式要真正得到转变必须有需求方的转变,生活方式涉及的是需求方,发展方式涉及的是供给方。转变生活方式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基础。如果我们的欲望、追求没有改变,产品是不会改变的。市场需求不改变,产品结构就不会改变;产品结构不改变,产业结构就不会改变;产业结构不改变,发展方式就不可能改变。生活方式的转变讲的是生活质量的问题。过去,我们一直致力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生活水平不等于生活质量。生活质量的核心是生命质量。
发展方式的转变讲的是提高经济质量。经济质量的概念意味着超越了经济本身的要求,我们以前注重在经济增长方式上走集约型的道路,其目标还是数量的增长。比如GDP、收入、分配等量的概念,追求数量的结果是满足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人们开始醒悟要重视生活质量,要求经济方式由追求数量转向追求经济质量。经济质量提高涉及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人类关系合理等多方面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解决生态问题,不仅现有的生态环境要保护好,正在恶化的环境要扼制,已经破坏的环境要力求改善。
我们所有的发展不仅为当代人着想,更要对我们的后代负责,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生活方式转变也不仅仅是当代人受益。我们这一代人健康了,下一代人才能健康。现在临床上有很多案例,孩子身体不好可以归结到父母的健康问题。这些遗传上的问题,就是人们的健康没有得到可持续发展,只追求这代人的既得利益而不考虑后代是万万不行的。
所以,养生不仅是健康问题,而且是关系我们能不能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国家要干预生活方式的转变。现在很多人讲营养问题。其实,人们吃的东西面临的是三大问题,首先是安全,其次是能量,第三才是营养,而营养与安全又是矛盾的。我们现在处于化学农业为主导的时期,尤其是城市里,人的耐药性、抗药性在增强,而药品的生产却很难适时地改进。人们买了菜后,从安全的角度来说总是先泡一泡,以分解、减少农药污染,但是,从营养的角度来说,营养成分却损失了。这个矛盾一时恐怕难以解决。因此,单靠养生学家、医生,是无法实现生活方式的转变的,需要有政府强有力的引导,而不是简单通过讲讲课,宣传一下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
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后厨。目前饮食行业的市场管理,从业务范围、纳税情况、卫生防疫等都有政府部门对口管理。但是关于生活质量,从宏观管理上仍然是个空白。尽管在关注人的营养和健康上,饮食行业较过去有了不少进步,但从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讲,仍旧是全社会的薄弱环节。现在人们生活好了,不愿意自己做饭,经常去饭店。如果政府不干预,我们的健康管理环节永远留有缺口。改造新时代的饮食行业,难度很大,但是必须要探索。
我们对养生问题的理解要远超出目前养生学的概念,要从国家安全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去看待。生活方式需要领先改变,为经济方式转变提供基础,经济方式转变为生活方式转变提供最好的保障体系。这是在大健康理念指引下,建立真正意义上人类文明社会的两个基本点。
对经典要去感悟,而不只是学习。感悟《黄帝内经》,就是全身心去投入。在我看来,“感”字,上咸下心,咸在五味中对应肾,肾心合一,意味着脏腑的阴阳平衡。肾为阴中之阴,心为阳中之阳,必须在人体阴阳平衡的状态下与《黄帝内经》对话,《黄帝内经》才能为你打开,顿悟的条件就是阴阳平衡。
养生问题的核心是转变生活方式,目的是提高生活质量。生命质量要提高,生活质量必须要上去。生命质量是生活质量的核心。《黄帝内经》是我们的祖先对生命科学的贡献,是一部生命科学的巨著,而不仅仅是中医、医学的巨著。如果仅仅是把它当作医学巨著看待,我觉得是掩盖了它真正的价值。
从世界范围内看,西方神学领域,《圣经》是至高无上的。《圣经》是从神学角度研究生命的缘起,《黄帝内经》也涉及到生命的起源,但更多地注重生命的过程,这是《圣经》不可代替的。这个观点也越来越得到了更多西方人的认同。
作为生命科学的巨著,《黄帝内经》博大精深。我们常说中国的养生博大精深,就是从《黄帝内经》而来。《黄帝内经》的博,在于其阐述生命过程现象的时候,是相当多学科的集成,天文、历法、气候、地理、化学、物理学、数学、心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哲学等几十门学科集成,是大科学,而不是小科学范畴。大,在于其时空观,强调天人合一,所有的生命都是在天地之间。从博和大来说,这是没办法用实验室来模拟的,世界上没有一个实验室可以模拟天地,以前很多人认为没有实验室的验证就不行,这是狭隘的单一的自然科学的观点。精,体现其经典上,《黄帝内经》是与西方《圣经》并列的经典。我们讲开智慧,从经典里面开智慧,在感悟《黄帝内经》过程中使智慧开启。顺着这条路走下去,我们的智慧是一种发展力。智慧是中性名词,可以是发展力,对人类发展有利,同时也可以成为破坏力。《黄帝内经》的智慧是配套的,把合道做人放在首位,然后天地才能开智慧。深,就在于其研究对象是生命,研究宇宙的生命,人的生命,万物的生命。西方现代科学中,恰恰生命科学是最为薄弱的。长期以来,多在研究如何从自然获取财富,而关注人类生命本身的研究起步迟后。《黄帝内经》很多内容都值得深入研究,其深奥是在于生命,而不是概念上的玄。
养生先养心,养心先做人,贯穿在《黄帝内经》的第一篇中。第一篇《上古天真论》是《黄帝内经》最重要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生命科学的宣言书。《黄帝内经》162篇,《素问》81篇,《灵枢》81篇,即使砍掉161篇,我认为还叫《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讲的是生命科学的战略问题。
《上古天真论》提出百岁未衰的概念,是生命科学的价值、使命。百岁未衰是指生命的质量,生命的质是未衰,生命的量是百岁。《上古天真论》还提出生命科学的定位是一个是医非医的学说,健康问题中非医因素更加有决定作用。“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讲的就是生活方式,人的追求。如果能做到这样,就可以百岁未衰,所以养生不是简单讲食疗,也吃不出一个健康来,尤其是现代人更吃不出来。
我们现在宣传养生应该按照《黄帝内经》的原始思想,帮助大家分清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什么是异常、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整天宣传吃什么。而且一方面讲究吃,另一方面在做人中老放不下自我、做企业中老是挑战极限,这就使养生本末倒置。《黄帝内经》中,在论述“过半百就衰”时,对比了著书时与上古时期人生活方式,道破了养生与生活方式的关系。相比之下,现代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出现三四十岁就衰。
《上古天真论》认为生命是有规律的,比如七八定律:女性生长以七年为单位,男性生长以八年为单位,但是同时,生命又是可以超越的,要有信心超越自己。怎么实现超越?《上古天真论》指出了四种人:圣人、真人、贤人、智人,完全是从合道的角度,又落脚到做人上,所以,养生说到底是做人。《黄帝内经》的生命科学是非常实用的,能够真正指导老百姓健康长寿的。
第一篇之后的161篇,则是围绕这一生命科学的命题,理论和实践结合,按照“道、理、法、术”四个层面,就应对人的生命过程中的各种干扰,从战略、思路、策略、战术和方法等角度进行阐述。每一篇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点燃我们健康的人生,使我们感到那样的亲切。就像黄帝和岐伯的对话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句句入心。如四时养生,说的是养生的时空观、价值观和思维观,即是人随天地动。人随天地动的核心是养生注重可持续,比如当季养生不是为了当季回报,体现养生的价值观。天地是一个圆,人最基本的就是随着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所谓合道就是与地球同步,不要违背地球与太阳的关系,也不要违背地球与月亮的关系,天地运行有它自身的轨迹,周而复始,人也顺应这一周而复始。要很好地研究自然,顺应自然,绝对不能逆天而行。这就是人随天地动,也是养生的思维观。
“平常”,意味要学会放下自我,求得和谐、平静,这是养生的关键。养生求平常,平常从“戒”做起。佛教有八戒,孙思邈有七禁,西方《圣经》中有十戒。我们人民解放军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戒字当头,福在其中;贪字当头,祸在其中。
把握平常,找到适合自己达到平常的养生方法。做平常人,就能岁岁平安、百岁未衰。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杨志勋《黄帝内经》东方理念的光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