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子文化”致“伪大师”横行?(组图

  “王林的把戏,在上世纪90年代的大师热,和民国时江湖中的人物相比,只能算是个菜鸟”对于“王林热”,有人如是评价。然而,这并不妨碍这个“菜鸟”红得发紫,虽然这种“红”开始给他带来包括政府有关部门调查等在内的一系列可能是“负面”的效果。

  纵观近几十年的中国江湖,“大师”、“神医”倒了又立,立了又倒,前仆后继,各领风骚三五年,挥一挥衣袖,带走黄金万两。“打假”声浪从未中断,却挡不住一波波信徒无数。既然“大师”们卖的是伪科学,那么,这种伪科学生存的土壤又是什么?除了科学上的无知、心理上的盲从,“伪大师”的横行,或许跟所谓的“圈子文化”也有点关系王林各种“绝技”其实“明眼人都知道”,但大家还争相结交王林,目的只是为了进入环绕王林的权贵名流圈?

  在反伪科学学者眼中,王林的神功不过是民间魔术,甚至不入流。和那些前辈“大师”一样,他依旧走的是“吸引名流、愚昧公众”的路线。

  对于王林表演的“空盆来蛇”绝技,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在接受央视《面对面》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肯定是魔术,说得低级一点就是杂耍,我们在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多次看过一个节目空中钓鱼,魔术师拿个钓竿出来,跑到你身边,‘啪’地一抖,一条鱼出来了,然后又跑到另外一处,‘啪’,一抖,又钓出一条鱼一定是两条,没有第三条。”

  在何祚庥眼中,王林在所谓的那些大师中,还只是一个不入流的小角色。比起上世纪90年代的所谓“气功大师”,王林“水平低多了”,比如,当时的“气功大师”严新“宣称他发功以后,导弹航向就改变了,大兴安岭的火就灭了。”

  上世纪90年代,何祚庥曾经和一些学者与当时最有名的“气功大师”张宝胜进行过面对面的较量,他们请来四个魔术师,张宝胜当场被揭穿。最后何祚庥他们写了一篇名为《张宝胜败走麦城记》长文。1994年,中央下达了《关于加强科学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点明要破除伪科学,气功才在讨伐下渐渐“偃旗息鼓”。而昔日那些风云人物,今天早已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外。

  对于每隔几年就会出现一个所谓的大师这种现象,何祚庥表示:“中国封建迷信的土壤太深厚了,这些人科学知识也很落后,分辨不清什么叫做科学,什么叫做伪科学。”

  王林等“大师”的出现,和我们的历史传统、文化传承是有些关系的,也是我们的社会现在缺乏一些精神层面的东西,比较浮躁,热衷于追逐名利的一个体现。而他对自己的经营,对舆论的利用,借助各种媒体、各种场合和明星效应的造势,应该说也可以反映出所谓的“精英阶层”对话语权的掌握。它其实也提醒公众,该如何理性看待社会精英。

  王林虽然有他一定的影响力,但是他自己应该说还算不上一个“媒体”他对自己的推广更多地还是通过网络进行的更应该被定位为一个“传播中介”或者“传播现象”,体现的是一种中国特色的“圈子文化”。他可能认识一些身份比较特殊的人,另一些人也就希望通过他来认识那些人,就这样雪球逐渐滚大。这和现在大学热衷开办的学费很高的MBA、EMBA班有些类似。在这些班上课能够有什么突飞猛进的进展么?这些班的老师能够像巴菲特、盖茨那样给人振聋发聩的启发么?包括我在内,很多人可能都持不同的看法。但是为什么他们会那么火?其实大家去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进入某个圈子,能够扩展自己的人际网络。王林的存在,也有这样的效果。有人说“关系中国”,在一定程度上,这话不假。因此,可能大家都知道王林是个“骗局”,但是因为他和某些权贵的关系,都不会去揭露,造成现在这种“皇帝新衣”的局面。

  王林这样的“大师”隔段时间就会冒出来一个当然他们自己的目的可能各有不同,但多半应该说还是为了牟利很快被媒体,被舆论揭露真面目,打碎神话,但是并不妨碍下一个的出现,为什么?我认为,首先是我们的科学素养的培育不够,中国人最早发明火药,但没有能带来武器和军事革命,我们对知识、对科学、对学术的尊重程度,与西方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其次就是我们说过的,现在大家比较缺乏精神信仰。

  王林的事件,我认为可以视为一种“名人连锁效应”。他应该是首先在名人、明星的圈子里,找准了目标,让自己先来到了一定的高度。之后呢,圈子里的其他人可能就产生了这样的心理:某某和王林结识后,好像事业方面比较顺啊。这种似是而非的心理暗示,让其他人也愿意去结识一下“大师”。这些圈子本来就是相通的,一个两个地慕名而来,最终就造成了一种连锁的效果。比如说,在商界他抓住马云,在娱乐圈他抓住赵薇等等。这说明他的切入点抓得很准。

  自从马云去和他见了面后,王林名气暴涨。一方面,是因为马云知名度很高;另一方面,可能很多人都认为,一个人事业是否成功,自然和个人努力有关系,但“命”啊、“风水”啊,这些东西是不是也有影响?有了这种心理,一些东西就会被人为神话很多风水先生、气功师之所以成名就因为此马云看上去貌不惊人,怎么就这么厉害?是不是得到了“大师”的指点?大家很好奇,很想去探索一下。然后又会想,这种“指点”用在我身上是不是也可以成功?至少不妨一试吧。因此,通过这种“名人连锁效应”,王林成功地造就了自我的名人效应。

  气功按照比较传统的说法,应当是练来“打通经络”之类,但是看王林的“气功”,其实更像是江湖杂耍。这种“杂耍”可以走红,应该说,和他一开始把自己抬到的高度是很有关系的。如果他进入的是其他的圈子,未必会有这样的效果。

  对王林这个个案我并没有专门的研究,但是从现在的情况看,他和之前曾经爆出的李一、张悟本等人有相似之处。那么,为什么大众似乎比较容易崇拜这类人物?

  首先,现在大家普遍物质条件改善了,但是精神层面的匮乏并没有得到解决。部分人生活空虚,缺少追求、信仰;其次,我们传统中一些迷信的东西,仍然有生存的土壤。这些“大师”、“神医”正好迎合了一部分人对于养生、健康、长寿的期望,同时,一般意义上的主流、正统的传播渠道,对于大众这方面的需求,提供的信息仍不够多,这就很容易让“歪理邪说”占上风,加上从众心理以及名人的示范效应,很多人就入瓮了。

  其次,无论“大师”也好,“神医”也罢,都是披着合法、伪善的外衣行事的。他们在面对公众时,总是抓住大众对健康、长寿等美好事物的向往,以一种“我是来帮你的”形象出现,比较容易获得信任。同时,他们也充分认识到普通人图省事、走捷径的普遍心理弱点。比如,大家要想长寿、健康,需要膳食平衡、多运动、合理作息等等,科学的路子需要长期坚持。“大师”们给你简单化,要么说他帮你发发功,一夜就能除百病;要么说只要用吃泥鳅、吃绿豆这样简单易行的办法,就能解决各种疑难杂症。人都有追求快乐、避免痛苦,追求轻松、避免麻烦的愿望。这种心理正好被他们抓住了。

  还有一些人,之前曾经被“大师”骗过,事后也明白被骗了,但新的“大师”出现时,他又上当了,循环往复。这说明他们比较缺乏主见,比较容易迷信权威,在精神层面更空虚一些。很多中老年人容易陷入其中,也说明这个问题。

  大师是指在某一领域有突出成就、大家公认并且德高望重的人。当然,有时称某某人称为大师,更多出于一种恭维的心理。当前社会上有非常多的被称为“大师”的人,即是这种。他们一般会先在小众人群之中游走、游说,一般都有着三种特别的本领能说话、会点风水算命、敢治病,由此吸引了不少信众。这些远可以溯至上古巫术,近则追溯到民国,当时民间出现了两大赫赫有名的骗子流派,北方为一贯道,南方为江相派,尤其以江相派为盛。江相派的师门秘籍中有专练“扎飞篇”(派中术语,指舞神弄鬼的方法);有专练“阿宝篇”(派中术语:指用“种金种银”的诱诈术来骗人财物的方法)。后来,这两个派别被打击至于消沉瓦解。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突然涌现出一大批“气功大师”,其手段颇像江相派一脉,只是功力更加荒谬与神奇,如穿墙越壁、千里传音等。随着人们的不断揭穿与斗争,这类“大师”烟消云尽。

  然而,近期又密集出现“神医”胡万林、“养生高手”张悟本、“神仙道长”李一、“隔山打人”闫芳,最近更有“气功大师”王林等,追者云集,不免让人可笑可怜。所幸的是,这些人的伎俩最终被一一揭穿。粤语中有句俗语:“桥不怕旧,最怕有人受”,指不怕桥段老套,最怕的还是有人喜欢上当。因此这类“大师”热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科学达不到的地方,迷信就会成为科学。”在我们所忽略与纵容的角落,这类“大师”成为科学代表人,言谈成为真理时,对社会将有着极大的威胁。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圈子文化”致“伪大师”横行?(组图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