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遗过程中,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历史和文化遗产专家等为之付出大量心血,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二十四节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它不仅对农事生产和农民生活有重要的指导功能,而且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居民群众也有多方面的文化启迪和社会功能,是建设和谐美丽中国的文化瑰宝!——编者
“二十四节气”将天象、物候、人事等组织到一个井然的时间秩序之中,长期发挥着指导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功能。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有所减弱,但对当代人们的生活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二十四节气农耕文化启迪城市人“诗意地栖居”,创造并享受生活的美好。
二十四节气不仅给我们揭示一年的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还和民间文化结合,形成多彩的民族节日、岁时文化,丰富了人们生活。
2000多年来,积淀了大量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曲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民间工艺、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有些节气已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有相应的仪式和民间风俗。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浓浓的节日氛围。如:清明时节外出踏青赏春。在杭州一带,立夏有吃乌米饭、登高等传统活动,旨在颐身健体。每逢“冬至”,南方人要吃“冬至圆”(汤圆),象征家庭和美;而北方人则要吃饺子,“千人饺子宴”便是社区和谐欢乐的集体活动。
二十四节气为原本平淡的日子,分出时段,赋予内涵,给平凡的生活增添色彩,增加滋味。二十四节气文化是我们“诗意栖居”、享受健康情趣生活的重要资源。但是,现代都市人生活匆忙而功利,常常忘记停下脚步,去品味祖先留下的生活智慧,去欣赏文人歌咏节气、物候变化的诗歌曲赋,去感受身边大自然之美。此次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唤起了国人对传统农耕文化的热爱,激发了大家对农耕文化价值的再发现。趣味盎然、富含智慧的二十四节气文化,将给城镇居民生活增添浪漫华彩。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活动都与二十四节气同步相连,只有顺应四时,根据节气变化合理安排饮食起居,才能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机体的新陈代谢若违背这一规律,四时之气便会伤及五脏。遵循未病先防的养生理念,适应四季往复,顺应节气宜忌,是二十四节气养生智慧的医学贡献。
“立春——助阳气,护肝气;雨水——养脾胃,保温暖;惊蛰——顺肝气,养脾气……大寒——防燥邪,护阳气。”这套节气养身方法及原理,讲求的就是“天人合一、按时行功”,从而达到身心和谐健康。
老祖宗传下来的二十四节气养生谚语很多,如: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春捂秋冻、到老不病;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等等,历来都是中国人衣食住行的重要参照。
这些养生谚语,蕴含科学,形象生动,便于记诵,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指导着人们的生活起居,关照着大众身体健康。
无论在城里还是在农村生活,我们都是大自然的孩子。二十四节气就是大自然母亲说给我们的语言!
二十四节气讲的是天,说的是地,记录的是自然,是老祖宗把握作物生长时间,观测动物活动规律,思考人和自然之间关系,总结提炼出来的智慧结晶,是实践着的真理。无论人类创造的都市文明多么发达,始终是在大自然的世界中存在着。而且,大自然是按照自身的节奏在循环变化,在气温上表现为春温、夏热、秋燥、冬寒。人类顺应自然,依循自然时序,才能生活得更健康、更愉快、更幸福。
城市居民也要传承好二十四节气这一文化遗产,应天地之运、顺四时之气,尊重自然时间,尊重生命节律。工作之余,关注节气时令,物候变化,参与体验相关民俗活动。从一朵花的开放,一群候鸟的迁徙,去发现近在咫尺的自然之美。从传统的“立春尝春、迎春,清明品茶、踏青,立秋吃瓜、秋游,大寒咏雪、赏梅”等,培养生活情趣,享受色彩斑斓的自然时间生活。
【摘要】 近日,我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些养生谚语,蕴含科学,形象生动,便于记诵,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指导着人们的生活起居,关照着大众身体健康。
近日,我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遗过程中,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历史和文化遗产专家等为之付出大量心血,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二十四节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它不仅对农事生产和农民生活有重要的指导功能,而且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居民群众也有多方面的文化启迪和社会功能,是建设和谐美丽中国的文化瑰宝!——编者
“二十四节气”将天象、物候、人事等组织到一个井然的时间秩序之中,长期发挥着指导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功能。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有所减弱,但对当代人们的生活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二十四节气农耕文化启迪城市人“诗意地栖居”,创造并享受生活的美好。
二十四节气不仅给我们揭示一年的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还和民间文化结合,形成多彩的民族节日、岁时文化,丰富了人们生活。
2000多年来,积淀了大量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曲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民间工艺、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有些节气已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有相应的仪式和民间风俗。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浓浓的节日氛围。如:清明时节外出踏青赏春。在杭州一带,立夏有吃乌米饭、登高等传统活动,旨在颐身健体。每逢“冬至”,南方人要吃“冬至圆”(汤圆),象征家庭和美;而北方人则要吃饺子,“千人饺子宴”便是社区和谐欢乐的集体活动。
二十四节气为原本平淡的日子,分出时段,赋予内涵,给平凡的生活增添色彩,增加滋味。二十四节气文化是我们“诗意栖居”、享受健康情趣生活的重要资源。但是,现代都市人生活匆忙而功利,常常忘记停下脚步,去品味祖先留下的生活智慧,去欣赏文人歌咏节气、物候变化的诗歌曲赋,去感受身边大自然之美。此次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唤起了国人对传统农耕文化的热爱,激发了大家对农耕文化价值的再发现。趣味盎然、富含智慧的二十四节气文化,将给城镇居民生活增添浪漫华彩。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活动都与二十四节气同步相连,只有顺应四时,根据节气变化合理安排饮食起居,才能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机体的新陈代谢若违背这一规律,四时之气便会伤及五脏。遵循未病先防的养生理念,适应四季往复,顺应节气宜忌,是二十四节气养生智慧的医学贡献。
“立春——助阳气,护肝气;雨水——养脾胃,保温暖;惊蛰——顺肝气,养脾气……大寒——防燥邪,护阳气。”这套节气养身方法及原理,讲求的就是“天人合一、按时行功”,从而达到身心和谐健康。
老祖宗传下来的二十四节气养生谚语很多,如: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春捂秋冻、到老不病;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等等,历来都是中国人衣食住行的重要参照。
这些养生谚语,蕴含科学,形象生动,便于记诵,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指导着人们的生活起居,关照着大众身体健康。
无论在城里还是在农村生活,我们都是大自然的孩子。二十四节气就是大自然母亲说给我们的语言!
二十四节气讲的是天,说的是地,记录的是自然,是老祖宗把握作物生长时间,观测动物活动规律,思考人和自然之间关系,总结提炼出来的智慧结晶,是实践着的真理。无论人类创造的都市文明多么发达,始终是在大自然的世界中存在着。而且,大自然是按照自身的节奏在循环变化,在气温上表现为春温、夏热、秋燥、冬寒。人类顺应自然,依循自然时序,才能生活得更健康、更愉快、更幸福。
城市居民也要传承好二十四节气这一文化遗产,应天地之运、顺四时之气,尊重自然时间,尊重生命节律。工作之余,关注节气时令,物候变化,参与体验相关民俗活动。从一朵花的开放,一群候鸟的迁徙,去发现近在咫尺的自然之美。从传统的“立春尝春、迎春,清明品茶、踏青,立秋吃瓜、秋游,大寒咏雪、赏梅”等,培养生活情趣,享受色彩斑斓的自然时间生活。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华龙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最佳浏览环境:分辨率1024*768以上,浏览器版本IE8以上)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西段106号10栋移动新媒体产业大厦 邮编:401121 广告招商 传真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节气文化启迪城市人“诗意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