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90岁的香港长者郭妹在公立医院做了心脏手术,花费约4万港币,如果在私立医院,这一花费则需几十万港币。走在香港闹市街头,人群中不乏白发长者,他们中很多人也和郭妹一样享受过公共医疗服务。
联合国人口基金会2018年发布的《世界人口状况调查报告》显示,香港女性平均寿命87岁,男性平均寿命81岁,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均寿命最高的地区。
“公立医院的手术费用较便宜,所幸子女们能承担得起。”初见郭妹时,她穿着一件玫红色马甲外套,两鬓鲜有白发,看起来精神抖擞。
她随身携带着一个玫红色保温杯和红色布袋,布袋里装有一台小型平板电脑:“这是女儿买的礼物,她帮我下载了很多养生保健的视频,我每天都会看。”为了保持身体健康,郭妹会均衡饮食,保持运动和乐观心态。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郭志锐认为,香港成为全球人均寿命最高的地区,最重要的因素是高效而低价的公共医疗体系。例如,在公立医院香港居民住院每天只需支付100港币,包含了膳食费、住院费、药费、手术费,这使得一部分患病长者能得到有效的治疗。
郭志锐特别提到,香港的急救非常高效,市民呼叫的救护车基本能在12分钟内到达,大量心脏病和重伤者能在黄金时间内得到抢救。此外,香港的公共场所如地铁站、商场等都配置有心肺复苏器等设备,突发病患大多可得到及时救治。
“但香港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全球最长寿地区。”郭志锐说。20世纪70年代,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医疗卫生的发展,香港市民更加关注自身健康,医学界在治高血压、糖尿病、肝炎等慢性病方面也取得进步,香港的人均寿命不断提高。
“在生活环境方面,香港的绿化程度很高,在很多绿地上,都能看到一群高龄长者在清晨打太极或练气功。”郭志锐说,其他因素也有利于提高人均寿命,例如良好的城市治安环境、高效便捷的公共交通工具、均衡健康的食品以及齐全的公共设施。
香港300多座摩天大楼之间,布满了利用率高及服务良好的城市公园、高质量的医院以及提供当地美食的餐厅。距离城市几公里处便有高山和大海,人们可以徒步、山地行走、游泳等。
20年前,80岁的吴文英在公立医院做肠癌手术后得到康复:“为了保持身体健康,术后我开始练习游泳,已经坚持了28年。”此外,吴文英常与好友相约山地行走,保持运动的习惯。
“很多香港长者选择做义工,既能丰富晚年生活,也能保持身心健康。”香港耆康老人福利会主席麦建华说。
81岁的古连城在香港耆康老人福利会做了8年义工,晚年生活充实:“施比受有福,帮助别人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我觉得很幸福。”1988年,香港耆康老人福利会首创全港长者义工训练,至今长者义工人数已累计达上千人。
劳永逸今年97岁,身体依旧健朗:每日清晨练习半个小时的太极拳后,劳永逸会在家阅读报纸,午后与93岁的妻子出门逛街吃茶点,每周与好友有一次麻将之约。“长寿是顺其自然的,我并没有刻意追求。”劳永逸直言没有养生秘籍。
香港电影《桃姐》画面中,长者们历经沧桑的脸孔令人印象深刻。导演许鞍华用细腻的镜头语言还原了香港长者面临的养老问题,这是很多长者的生活写照。
古连城独居在柴湾的公屋里,每个月的高龄长者生活津贴是她的主要经济来源。香港特区政府的公共福利金计划中,普通长者生活津贴的每月金额为2600港元,高龄长者生活津贴为3485港元。“每个月我需要支付1500港币的公屋房租,津贴所剩无几。”古连城说。
在香港,很多长者跟古连城一样,依靠长者生活津贴生活。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数据显示,香港65岁或以上长者约有116万,占总人口约16%。此外,每名合资格的长者每年都能领取医疗券,累积金额上限至5000港币。
由于没有建立全民退休保障制度,“手停则口停”是很多长者的境况。“因为经济需要,不少长者选择再就业,我们会优先考虑他们。”香港银杏馆行政总裁麦敏媚介绍,作为香港首家推动长者就业的餐饮服务机构,银杏馆聘用的长者总数已超过2000人次。
2008年,香港耆康老人福利会开始推行“友待长者就业计划”,至今已为中高龄长者提供近5000份工作机会。“部分长者身兼数职,包括送外卖、发放报纸等。”麦建华透露,很多长者过着忙碌辛苦的晚年生活。
郭妹是幸运的,在等待了三年之后她成功入住了安老院。然而,安老院“一床难求”,申请入住非常艰难。2017年至2018年,轮候资助安老院舍宿位的人数达37991人,其中有6611人在轮候期间逝世。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香港安老服务也存在长期供给不足的问题。目前,香港有735间安老院,由非政府机构、非牟利机构及私营机构营运。(记者 洪雪华)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平均寿命女性87岁男性81岁香港老人的长寿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