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起哪些食物有营养、该常吃,大概每个人都能说出好几种正确答案,但这是否说明我们的营养常识已经足够?事实上,国人的营养状况问题不断,不容乐观。为此,我国将把今年5月17日~23日定为“国家营养周”(以后为每年5月的第三周),希望借这个宣传周普及知识,为改善国人营养状况做出努力。据介绍,这也是我国第一次设立“营养周”。
难题一:膳食相关慢性病问题突出。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教授马冠生指出,近年来,与膳食营养相关的慢性疾病(包括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不断攀升,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新挑战。《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显示,2010年我国超重率、肥胖率已分别达30.6%和12%。
难题二:营养不足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中国人吃得越来越“好”,但微量营养元素,包括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缺乏依然存在。2004年10月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全国人均每天钙摄入量不到400毫克(推荐量为800毫克),维生素B2为0.8毫克(推荐摄入量为1.3毫克),维生素A为476微克(推荐摄入量为800微克)。
难题三:公众营养知识缺乏。营养相关的知识随处可见,人们似乎越来越懂营养。但中国营养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翟凤英表示,《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宝塔》颁布多年,居民宝塔的知晓率却仅为30%左右。很多人知道“应该粗细搭配、饮食要多样化”,却很少有人清楚怎样才算粗细搭配和多样化。很多人购买食品时会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但通过营养标签决定购买与否的人还较少。近期出现的小学生“辣条”热卖就是一个警示的例子。
难题四:食育缺失。关于食物营养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应该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的“食育”完全没有得到重视。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教育中这方面的知识基本没有;除食品、营养、医学专业外,其他专业几乎不涉及营养相关知识。而日本早在2005年就制定并实施了《食育基本法》,在学校普及营养及食物相关知识。
难题五:营养科普混乱。如今谈营养的“专家”越来越多,媒体报道也越来越多,但马冠生指出,做营养科普的“专家”和媒体中,有很多并不专业,传播的饮食观有时甚至是错误的,张悟本、林光常等都是典型的例子。
难题六:错误养生观念根深蒂固。类似于“蜂蜜+洋葱=眼病”的食物相克论,以及“早上吃苹果是金,中午是银,晚上是铜”的饮食谚语,尽管已经被营养专家多次批驳,很多人仍然深信不疑。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农业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孙君茂研究员,以及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科院营养科学研究所所长陈雁等均表示,“国家营养周”旨在通过科学界主导,全社会、多渠道集中力量进行的核心营养知识传播,使民众了解食物、提高健康素养,提升国民素质,实现中国“营养梦 健康梦”。为实现“健康中国,强壮中国人”的目标,营养周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系列营养目标清楚的、全民参与的健康传播活动,以促进公众良好习惯的养成。
慢性病数量激增、孩子体质变差、容易生病……这些问题的出现很可能与营养状况有关。马冠生表示,营养问题带来的影响甚至殃及整个社会。
引发慢性病,增加死亡率。大量研究表明,不合理膳食会增加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多种慢性病的患病风险。慢性病还会给家庭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资料表明,慢性病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营养不良则是我国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有相当一部分肿瘤患者由于营养不良无法接受或坚持放化疗,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显著降低。
胎儿畸形,幼儿发育障碍。孕期体重增加过多的女性,产下巨大儿(大于4千克)的比例高达13.8%,这会增加宝宝成年后肥胖的风险。营养与胎儿畸形也有一定关系,比如叶酸缺乏可引起流产、死胎,甚至新生儿唇裂、腭裂和神经管畸形;孕期贫血可能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出生后的神经行为及智力水平。儿童铁缺乏则可使认知测试分低0.5个标准差,智商降低5分~8分。
拉低生活质量。缺膳食纤维可能导致便秘,缺钙和镁可能导致失眠和情绪不稳,缺锌可能导致没有食欲,缺维生素A可能导致皮肤干燥及夜盲症……这些小毛病难免降低生活质量。对老人来说,营养问题还会导致疾病恶化、失能失智。数据显示,美国65岁以上急诊患者中,16%营养不良,60%存在营养不良或营养不良风险;针对北京、上海、广州等5城市65岁以上老人的调查发现,超过50%存在营养不良风险。
阻碍社会经济发展。据世界银行统计,仅铁、碘和维生素A三种营养素缺乏造成发展中国家每年的经济损失达到GDP(国内生产总值)的2%~3%。7.3%的全球疾病负担源于微量营养素缺乏。据世界卫生组织预计,2005年~2015年期间,在中国因心脏病、中风和糖尿病所导致的早死而减少的国民收入总估计值为5580亿美元。
过去20年间,国人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营养学会公共营养分会主任委员张兵指出,其中最主要的变化就是蔬菜和主食摄入量明显降低,特别是主食,从过去平均每人每天500~600克下降至400克左右。同时,植物油和动物蛋白的摄入却大幅增加,植物油从过去的每人每天25克左右激增到50~60克。虽然这样的变化也有好处,但总的来说,还存在缺陷,建议国人注意一些营养素的摄入:铁元素。调查显示,妇女儿童中患有缺铁性贫血的人约占20%,应适当多吃红肉、海带、豆腐等。维生素A。由于习惯问题,国人吃鱼较少,猪肝等食物又含较高水平胆固醇,导致一些人摄入不足。钙。国人钙摄入不足推荐量的一半,因此应引起重视。
不同人群对营养的需求也有所不同。中国营养学会妇幼营养分会主任委员苏宜香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从怀孕到新生儿出生后2岁是营养效率转化的最关键时期,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怀孕期注意适度饮食,保证在膳食平衡基础上适度增量;婴儿0~6个月保证整个哺乳期内的营养均衡,但要注意避免营养过剩,最好不要给孩子吃配方奶,否则孩子易患肥胖症;孩子7~24个月,大多数食物都能以辅食形式让孩子尝试,培养其不挑食的习惯,这比单纯补营养更好。
中国营养学会老年营养分会主任委员张坚认为,老人应先从意识上改变,别因为怕胖,过度控制食欲。优质蛋白要适当增多,肉类、乳制品、蛋类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建议每天蛋类摄入30~50克,鱼肉50~100克,红肉50~75克。蔬果是每天微量元素摄入的重要保障,同时可适当服用膳食补充剂,但不是越多越好。
三高人群控盐是重中之重,限油控脂则要注意“三少”,即少吃红肉,少在外面吃饭,少吃快餐。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秘书长、北京医院营养科主任孙明晓则认为,老百姓对营养的关注不足问题也很严重,有人轻视,有人盲从所谓的“妙方”、“偏方”,这都会带来健康问题。建议将营养评估看作是体检的一部分,每年定期查一次,听从医生的专业指导,根据自己的营养状况及时调整饮食,以杜绝慢性疾病发生和发展。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6大营养难题或成社会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