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共享篮球消亡启示录:伪需求却融资千万,“慢”体育如何借助“快”风口?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添
原标题:共享篮球消亡启示录:伪需求却融资千万,“慢”体育如何借助“快”风口?
如果创业的目的就是为了追逐风口,然后套现走人,那么这个项目最终的结局就是死亡,这从一开始就下了定论。
共享单车堆积起的坟场令人触目惊心,死掉的各种颜色的单车有很多,“共享”生意的故事看似五花八门,但其结果却指向了千篇一律。
近期,曾一度被广泛关注的“共享篮球”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线,这个从头至尾毫无新意的荒诞故事,终于迎来了属于它的大结局。
2017年5月5日,共享篮球项目“猪了个球”正式宣布完成了千万级Pre-A轮融资,投资方为马笛儿投资,至此这个投入运营不过短短数月的项目,大张旗鼓的进入公众的视野。
据了解,“猪了个球”旨在为全国5000万篮球好爱者提供便捷轻松高性价比的篮球自动租赁服务,目标是部署占全国80%以上的室外运动场馆。这显然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猎奇的事物总是能迅速吸引目光,共享篮球项目顺势获得了广泛的讨论,这似乎也掩盖了其商业模式的合理性。
延伸阅读:当一家情趣公司操起了共享篮球的生意,这只“猪”能借着风口飞起来吗?
生态圈一年前在报道该项目时曾写道,租赁的“共享”思路对于体育消费而言能否掀起波澜,或许需要很长的时间才会有答案。
换句话说,解决体育用品资源过剩,以及租赁等,能否真正成为一门生意还有待检验,毕竟包括冰雪运动在内的很多体育场景中,设备租赁也具备很高的市场。
近期有多家媒体报道,共享篮球项目人走茶凉,成立于16年12月份的猪了个球的主体公司嘉兴市单身狗贸易有限公司已经注销,而存放于嘉兴多所高校的终端设备也无人维护,不到半年时间基本已荒废,目前已经被该校撤出篮球场。
此外,生态圈致电多方相关人员后亦是无果,另外,其微博和公众号也停止了运营。
在去年拿到千万元融资的时候,创始人徐敏当时表示,团队在短期盈利方面看得很宽,做好了长期坚持苦战的准备,还特别提到,共享篮球首先是一个重公益的项目,希望提供更大的便利。
生意做成了公益,伴着共享风口而来的共享篮球,最终也成了废墟中的一部分,这个剧情我们十分熟悉,其经过令人警醒,但其结果却并不令人惋惜。
共享自行车动辄上亿的融资和巨头争夺背后,的确改变了城市的脉络和人们的出行方式。但如共享篮球和健身仓的出现,在赚钱之前不得不问,它是不是一门生意?
共享经济的本质,在于它意图解决资源过剩的问题,而非资源供给。目前来看,无论是篮球、健身仓还是充电宝,仅仅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的资源供给。
既然解决不了资源过剩的问题,那么租赁的生意或许才是它核心的部分。让我们来看看它的生意究竟是怎样的。
据了解,“猪了个球”的共享篮球收费为1元/30分钟,押金费用为29元,这对于工作人群来说压力较小,而后其对于学生采取了免押金的策略。但对于共享篮球潜在的主力消费群体为在校学生,买租之间的平衡自然不言而喻。
而共享健身仓则是后用品时代的新产物,也一度获得了资本的广泛青睐。同样是在2017年的5月,主打迷你自助健身仓概念的抖吧,获得了某A股上市公司股东投资的数百万天使轮融资;之后在6月份才成立的觅跑,其三轮共获得了过亿元的融资。
2017年是共享健身仓的元年,几十家并起,而进入2018年,虽然还有公园盒子这样获得数千万元A+轮融资的案例。但据生态圈了解,目前能够支撑并运营下去的共享健身仓已寥寥无几。
领军的觅跑在并购多家健身仓企业后发展稳健,也表示自己的赛道已然不止于“共享健身仓”,但就身边健身爱好者的选择而言,其实际运营状况也难言完全达到预期。
因此,对于这类资源投放获利的模式,无论我们称之为“共享”还是“租赁”,尽管他们解决了部分人的需求,但称之为刚需还尚且勉强,甚至未必是对准了用户的痛点。
当然,一门生意的出现并非一定是要解决痛点,甚至没有痛点时也未必不能构筑有效的商业模式,从这个角度出发,体育租赁中所暗含的康庄大道,目前显然还没有被充分挖掘。
抛开尚待挖掘的体育租赁,我们再来看看体育本身与资本和风口的关系。应该说,在体育成为风口之时,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创业者们,这背后不仅是有情怀和初心,也有赶着风口来凑一把热闹的套现玩家。
从这个角度来说,“猪了个球”的确是一只伴着风口吹起来的猪,但没有脚踏实地商业模式的支撑,更没有因资本的加码而改变体育消费和人民的生活,这也导致这只风口上的猪,最终摔的十分狼狈。
那么我们不禁想问,体育产业的康庄大道,究竟在哪里呢?资本的风口吹了又去,我们又该如何分辨其中的真正机会呢?
在生态圈去年受邀参加的财新体育产业论坛上,北京万国群星足球俱乐部总裁Rowan Simons现场,用英格兰在2010年时足球从业者的数据,展示了体育是一门讲究规律的慢生意。在青少年球员那一栏上的数字是390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8%。
这个数字之间体现的差异,不是几次资本风口就能够填满的,在体育这门慢生意里,在文件一个又一个的下发、个个方向直指“体育消费”时,在体育文化、场景和消费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挖掘体育风口的同时,能否摆脱追逐风口的虚幻,转而挖掘真正的体育消费呢?
消费!消费!消费!唯有生意的本质最终落到的体育消费上,才能为行业提供切实有需求的产品或服务,这门生意最终才有望走通,你的公司才会真正对行业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价值。
而如果创业最一开始面向风口的目的是为了套现、走人,那么创业的终点必然是失败,只不过是早晚的问题。体育行业需要人才和创业者,但套现走人的功利心态,显然难以在这个慢生意的行业里取得真经。
对于“体育+共享”的模式而言,如今的确还未到下论断之时,而做生意的生死是常事,重要的是在这中间的过程,而如果以融资和套现为目的,那么结局只有那一条。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中国体坛知名人士,在一次与生态圈的对话中表示了他的内心观点——体育需要的是打工者的心态,需要脚踏实地来运营这门“慢生意”。风口、资本以及市场的冷热或许是创业者与从业者的优质帮助,但绝不是体育生意的终点。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共享篮球消亡启示录:伪需求却融资千万“慢”体育如何借助“快”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