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秋季养生方:红枣养脾桃抑疟

  专栏专家:芃澜,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黄帝内经》十余年,痴迷其间。

  《内经》中将自然之道比作是一个巨大旋转门,春天始开,秋天始阖。推动旋转的是一个枢机,仿佛间似有灵力操纵其间。于是,人与万物随着气机升降共沉浮于这个门中,生长壮老已。

  这是所有生命运动的最本真的规律,研究生命医学,自然离不开对这一规律的把握,所以《内经》中的一本干脆就叫《灵枢》。(今本《黄帝内经》实际上是两册,上册叫《素问》,下册叫《灵枢》。)

  在立秋以后,第一个节气是处暑。处与“除”同音,意思也相同。是说炎热的夏季到了这里便正式开始与秋进行交接。 然而,暑的终结不是在秋之前,而是立秋后十五天内,再加上处暑的十五天。每五天一候,天地之象一变,前后经历了六个物候变化,这才到了白露。

  六候连起来就是中国古人给出的一个宏大的慢镜,视野覆盖了整个华夏大地,一帧一帧,记录了天地旋转,由开转阖的过程,显示出天地之气逐步肃降,气温的下降从西北逐渐推到南方,合起来就是秋天的脚步。

  秋忙期间是农家辛苦的时刻,也是欢庆的时刻。物产的丰盈,赠送给人们健康的保障。今天人们体检的时候仍然要称体重,古时候称为“称人”。立夏时称一次,立秋时再称一次。由于夏季炎热,代谢快,大多数人会发现自己体重减了,便要理直气壮地看着丰收的成果提要求,吃顿好的,把失去的补回来,这叫“贴秋膘”。

  倘若看着满眼的好吃的,却不敢吃或吃不下,对于食物欲望的下降,其实是衰老的先兆,《内经》说那是因为“阳明脉衰”。

  红枣在这个时期成熟了。今天人看来,枣是很普通的果实,但却在中药中居于重要的位置,最早的药学典籍《神农本草经》,其实也是一个药物的排行榜,红枣位居上品,足见它的不普通。而且说它能够“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

  的确如此,张仲景的《伤寒论》里推崇各类方中,但凡要和营卫的时候,就一定少不了它。农谚里“七月十五枣红腚,八月十五打干净。七月十五拣枣吃,八月十五打枣吃。七月十五枣红圈,八月十五晒半干。”生动描绘的就是中国人与枣的不解之情。

  秋来暑往,气温忽高忽低,在气机变化中是个逆顺波动的过程。如果一个人体温忽高忽低,这种症状,中医叫做“疟”。西医传入时盗用了中医的症名,以至于后来人们以为“疟”就是指“疟疾”,产生了无数的误会。

  秋天成熟的桃子,一般会自然从枝头落下,可有个别桃却坚持在枝头始终不落,一直度过整个冬天。在寒风中干瘪的桃,孤独而顽强,如同枭立在枝头。这种干桃就被称为“桃枭”,正月采下,是一种独特的中药,最能平抑邪疟。一如它经寒暑交替而不落的个性。

  时光荏苒,历尽千劫,也不过一瞬。而最善于遗忘的莫过于人类,当生活日渐与自然疏离,那些在自然中感慨兴奋,忘情欢歌的场景,也随之而去。就近的来说,夏夜“乘凉”,今天的孩子便已没了体会。再过些年,也许就连“故乡”和“乡愁”,连“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样诗句,也会在我们后代的心弦中失去了回响。如果不是中医,如果不是去翻看那些古人的记述,谁还会记得那一帧帧天人合一的腔调?!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黄帝内经》秋季养生方:红枣养脾桃抑疟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