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标签

  1998年,香港。远大集团总裁张跃被友人带到一个特殊的饭局:这里的厨师都是主人家从庙里请来的和尚,而端上来的都是粗茶淡饭,没有哪个菜品是刻意讲究色香的。来的客人都不拘束,寻着个座位就自己坐下来吃,无论是否熟识,主人家都十分热情。人来的多了,没地方坐,来客就端副碗筷,站在桌旁,也怡然自得。

  饭局的主人,是一位80多岁的老先生,长得仙风道骨,每天只吃一顿饭。饭桌上,这位老先生对自己喜欢吃的饭菜,也只吃一点点。“我的记忆里,他应该是全桌吃得最少的人。”这是张跃的印象。“一顿饭下来,大家都是在聊天,谈各种有趣的事情。主人并不为师授道,只作为一位年长的智者,他的睿智都体现在这种闲话家常的过程中。”

  张跃口中的智者,便是被世人誉为中国当代国学大师之一的南怀瑾。2012年9月29日下午4时,南怀瑾先生于苏州太湖大学堂仙逝,享年95岁。在世人眼里,南怀瑾已经是一道符号,夹杂着人们对于“国学复兴”的复杂憧憬。然而对于张跃来说,南怀瑾只是一位朋友,让他倍感尊敬与怀念。

  张跃如今已是远大集团总裁,如果让他说一句评价南怀瑾的话,那便是“他这个人的为人比他的学识更令人印象深刻”。

  跟着朋友去拜访南怀瑾之前,张跃并没有特别关注过这位大师,他当时所有的认知仅仅局限在“我夫人很崇拜南怀瑾先生,只要是南先生的书,她都能倒背如流”。张跃称自己太忙,根本没有时间去看太多的书,受到夫人的影响,才会偶尔翻一翻南先生的书,但也仅仅是对其中涉及的比较风趣轻松的内容感兴趣。

  所谓的风趣轻松,恰恰是南怀瑾在世时备受诟病的原因之一。南怀瑾的书,通俗易懂,行文平实有趣,而且有很多实例,所以被很多人称为“引路人”——不知从何时起,中国国学便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世人顶礼膜拜,而非潜心研究,南怀瑾恰恰将其拉下神坛,让世人得以亲近国学——这也是“南学”备受推崇的因由之一,人们将南怀瑾誉为推进“国学”发展的有功之臣。

  但是,也有学者担心南怀瑾将“国学”引入歧途。他们认为南怀瑾阐释古代经典时牵强附会,歪曲和误解原意。学者张中行曾公开质疑南著《论语别裁》对《论语》的严重误读。而复旦大学的朱维铮教授则认为“他也就是在读了儒、佛、道三家的一些著作之后写了一些自己的感受而已”。甚至有人更为担心地指出,南怀瑾将经典中的思想做降价处理,以扩大自己的群众基础。

  南怀瑾的追随者中,不乏企业家、明星。但是在张跃的印象里,南怀瑾的饭局里很少有学术界人士。张跃认为,这有可能是文人相轻的问题,很多自诩“名门正派”的学者都不屑与南怀瑾在一起,认为其所谓的学术是对中华古老文化的误读。

  张跃对记者回忆当年在香港与南怀瑾一起用餐的种种,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南老讲述的那些故事。“常来南老这里拜访的人,很少平铺直叙地向南老请教书本上的问题,通常都是天南海北的聊天,会讨论文学、宗教,更多的是社会上发生的很多新闻事件,或者自己在人生上遇到的一些问题。他在谈话中,会将古代和现代结合,融会贯通。我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么有趣的人,可以将每一件事情讲得如此生动。有些人可能对南老有一点不满,认为南老算不得科班的学者。但是从与他的交谈中,我发现他最大的特点,便是可以将每一样思想讲清楚,而不是玄而又玄。”

  张跃在成为企业家之前,是一位教师,修习的是美术专业,是故张跃常说自己是搞形象思维的。正是由于这样的思维模式,让张跃更加认同南怀瑾“以故事论国学”的方式。“让我生搬硬套地去记单词,我可能连一个字母也记不住,如果这个东西变成了故事,跟我的某种兴趣、或以往的某种经验结合在一起,我就容易记。南老就是这样的,他的兴趣就是将所有东西融汇贯通,联系在一起。”

  在南怀瑾的书中有过这样一个记载:根据不同的史料,南老发现耶稣、穆罕默德、释迦摩尼这三个人都有四年时间是没有记录的。有人推测,在这四年时间里,他们都到了东方,也许是印度或者斯里兰卡,在一起进修或切磋,因为这三种宗教中有太多一模一样的思想,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了相同的观点和主张。张跃曾经跟别人聊起过这个事情,遭到别人的嘲笑,对方告诉他,这几个人都不是同一个时期的,根本不可能有这种事情。

  “所以他不是坐在那里十年寒窗研究古代文化或中国文化的研究学者,他是充满兴趣去阅读和吸收那些东西,并让古代哲学思想、宗教跟现代的问题产生联系,古为今用。”这是张跃对南怀瑾的博闻强识的评价,他坦言自己并不喜欢那些单纯的满腹经纶的学者,他更推崇南怀瑾这种“活学活用”。

  1998年后,张跃每次去香港都要去拜访南怀瑾,先是与其畅谈两三小时,之后再一起用餐。席间,大家对那些粗茶淡饭赞不绝口。有一位海外归来的华侨曾经称:“这是我这辈子吃过的最顺口的饭菜。”张跃亦开始意识到,自己在富裕之后一味地追求更为奢华的饮食,那些饮食既不利于自己的身体,也不利于环保,而其实最朴实的饭菜才是最适合胃的。

  南怀瑾曾经对张跃说过:“不论你有多少学问或多大本事,都要能放下自己,像一个最普通的人一样生活,因为你会发现,作为一个人,你所真正需要的东西就只有那么多。”南怀瑾平常只穿简单的布衣,比任何人吃的都少,也从来不吃任何营养品。“每天只吃一顿,这还是我夫人向南老请教养生之道的时候得知的。”张跃回忆。

  张跃的夫人是南怀瑾的铁杆粉丝。张跃第一次拜访南怀瑾的时候,曾掏出一本南怀瑾的著作希望其签名,但被南怀瑾拒绝了:“我又不是明星,搞什么签名这种事啊。”在张跃的记忆里,南怀瑾特别怕别人把自己当做老师,或者当做名人。“南老不愿意别人把自己打造成文化明星,他认为文化的本质就是人性的朴素。一旦丧失了朴素后,文化就变成了商业,或者是叫特定阶段特定角度下的文化,这些都不是文化的本意。”

  另外一件记忆犹新的事情,也让张跃彻底了解了南怀瑾朴实的为人。远大集团20周年期间,张跃动过心思请南怀瑾先生到长沙远大集团总部做一次演讲。南怀瑾最初拒绝了,因为他不愿意被人供在讲台上,像个明星一样做报告或者说一段贺词。但是张跃还是一再请求,而南怀瑾是一个十分讲究中华古礼的人,很顾及别人的面子,面对张跃当面的请求,更是不好意思拒绝。然而最终,张跃在庆典当天,只是收到了一段南怀瑾亲自录制的视频。在视频中,南怀瑾说:“张跃邀请我来祝贺你们二十周年,我就打哈哈说,我会来我会来,最后我就给了一个录像,录像来了嘛。”

  南老不好为明星,也不好为人师。在张跃的记忆里,南怀瑾从来不会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别人,从来都是用讨论的姿态与别人聊天。有时候会遇到一些人专门请教一些学术知识,南怀瑾都不会作答,只是送给来客一些书让其自己回去读。“我愿意跟你们讨论一些正在发生的事情,而那些学术问题,已经有太多的著作可以去研习,根本没必要拿来讨论了嘛。”这是张跃记忆中南怀瑾的回答。

  很多人都认为南怀瑾的一生,都在为推动“国学”发展而奔走,但张跃认为这是一种误读,是那些有此期待的人给南怀瑾贴上的标签。对都市生活的不适感,让很多现代人产生了一种奇怪的神秘主义冲动,寻求各种深奥的思想。给自己找个“上师”,已经成为一种风尚,甚至被看成一种身份证明。于是,太多人希望追随南怀瑾,“太湖大学堂”也应运而生。

  张跃问过南怀瑾,为什么会建立太湖大学堂。南怀瑾的回答是:“这不是我的意愿,而是我的一位台湾朋友建造的。他非常尊重我,我就不好辜负他的情谊。”在张跃看来,南怀瑾站在讲台上给别人讲课都是很勉强的,他更希望把自己和大家的聊天内容整理成书,让所有人一起分享。所以,张跃认为南怀瑾没有文人所谓的“酸”,他所讲出的东西都是由感而发,不会专门地卖弄。

  “我的印象里,南老从来不会有意说自己要推动国学,要保护中国文化遗产,或者中国宗教多么伟大的话。我问过他算不算是一个佛教徒,他也不会正面回答我,只强调说自己是一个普通人。”张跃对记者说。

  张跃年轻的时候,是崇拜西方的,甚至只读西方的书籍,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或哲学等,哪怕只言片语,他也没有涉猎过。但跟南怀瑾的数度交谈中,他却坦承受到了很多启发,并且开始认为,东方智慧非常高明,两千多年前的某些东方智慧甚至不亚于目前的西方文明。

  看张跃的访谈节目或者采访,都会了解到,张跃是个“环保”二字不离口的人。而落实到远大企业的主营业务,从非电空调到可持续建筑,无一不是因环保而生。张跃一直以来认为,西方的环保理念比中国更为先进。而在与南怀瑾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张跃才知道在《黄帝内经》中,有这么一句“风者,百病之始也”。张跃忽然意识到,自己一直所强调的空气质量的重要性,其实早在几千年前,中国文化里早就有了注解。

  南怀瑾告诉张跃:“以后你再向你的客户介绍产品时,就告诉客户这句话。古代的风一方面是指风寒,另一方面是说古代的照明是用蜡烛和灯油,其燃烧过程产生的烟雾就造成了空气污染。皇帝短寿就是因为常生活在灯火通明的空间里,而现在农村很多人寿命短也跟他们烧柴、烧煤,并且没有排烟措施有关。”

  通过类似的很多谈话,张跃逐渐意识到,古代人由于没有那么大的功利性,人的天赋可以充分保持,所确立的思想才是最珍贵的,没有受到玷污的。而中国古代人已经建立了非常系统的社会学和人文学体系,现代人应该努力去继承。如今的中国,忽略了对传统文化体系的研究和继承,结果形成了文化断层。“在与南老的交流中,我们都发现,如今的社会正处在一种有知识无文化的阶段。表面看上去知识很多,但最宝贵的东西很少。进一步说有知识的人也很少了,哪怕就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准确地说,这个时代应该叫有信息无知识。问题是信息还有很多是错误的、垃圾的。”张跃谈道。

  曾经,张跃也一度以为自己生活在一个进步的时代里,尤其在自己成为富人以后。有一天,张跃忽然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是多么的糟糕,生活质量如此的低,空气、水和食物都有毒,精神又如此空虚。

  人们对张跃的熟悉,并非来自他的远大集团所经营的主营业务——非电空调,而是他是中国第一个拥有私人飞机的企业家。张跃说,那时候去香港看南怀瑾先生,都是坐着自己的私人飞机去的。彼时的他,事业正得意,财富也积累到相当的水平,直到后来,他才慢慢意识到,自己开私人飞机带给环境的污染有多大,也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财富是多么的浮躁。

  能够这样反思,得益于南怀瑾带给张跃关于朴实人生的理念,但同时,他也在思考财富与社会的关系。有人说,正是人类的欲望推动了这个世界的发展,但也有人对于欲望所带来的掠夺深恶痛绝。而此时,又是南怀瑾所秉持的“中庸”思想,让张跃有了答案。

  在张跃看来,南怀瑾是一个完美的人。所谓完美,并非说这个人高尚得任何人都无法企及,恰恰是因为“中庸”而完美。正如南怀瑾的为人处事那般,一方面对自我修养有更高追求,一方面又不让任何人觉得有压力。人的高尚对社会的进步有最大的推动作用,但一味的高尚也可能会阻碍一些东西的繁荣和发展。两者相互作用,让正面的因素有更大的发挥空间。这便是“中庸”之道。

  1998年,香港。远大集团总裁张跃被友人带到一个特殊的饭局:这里的厨师都是主人家从庙里请来的和尚,而端上来的都是粗茶淡饭,没有哪个菜品是刻意讲究色香的。来的客人都不拘束,寻着个座位就自己坐下来吃,无论是否熟识,主人家都十分热情。人来的多了,没地方坐,来客就端副碗筷,站在桌旁,也怡然自得。 饭局的主人,是一位80多岁的老先生,长得仙风道骨,每天只吃一顿饭。饭桌上,这位老先生对自己喜欢吃的饭......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信仰的标签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