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最高境界为“养心”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急难症研究所所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中医瘀热病机)行政主任,国医大师周仲瑛名医工作室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江苏省中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省中西医结合肾脏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编委、《环球中医药杂志》编委等。2004、2006年曾受邀在马来西亚同善医院前后驻诊2年,并接受中国报、东方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当地媒体的医学专访。

  先后主持、参与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江苏省重大科技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7项,厅局级科研课题2项。由本人担任主编、常务编委等参编的全国统编教材、研究生教材、成人教育教材等学术专著12部,已发表论文106篇,先后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2007年被选拔为江苏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并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诊法国家性代表传承人周仲瑛教授学术继承人。

  五千年前,黄帝、岐伯在崆峒山上讨论人的生理、病理变化,他们两个人的对话记录形成《黄帝内经》这部著作,后成为中医的奠基之作。他们二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和人事,核心思想包含了“天地人”的概念。正是这个概念让我们敢断定即便再过五千年中医这门医学依然不会落后。

  中医认为每个人就是一个小天地、一个小宇宙,天地之间有什么,我们体内就有什么。举例来说,弥散在整个天空的是大气,我们人体通过肺和大气相通。所以,肺在五脏里的位置是最高的,《黄帝内经》就说肺为华盖象征着天。再如,占地表面积最大的是水,水往低处流。我们人体肾管水,所以“肾”的肉字旁在下面,它在五脏的位置最低。水占地球表面积的百分之七十,我们体内水分同样占百分之七十。不但比例一样,里面的成分也一模一样。每个人的血液、汗水、鼻涕,医学家化验发现,钾、钠、氯、钙这些电解质浓度,包括渗透压、PH值都跟海水一模一样。

  在危急情况下,比如人出现昏迷,我们都要掐人中。但这个地方显然不在人的中间,怎么叫人中呢?中医思考人的所有问题,是把人放在天跟地的大背景下思考的。人跟天相通,靠两个鼻孔,跟地相通,靠的是嘴巴,那这个穴位就处在人跟天地相交的位置。中医在危急的时候,针刺这个地方,甚至掐这个地方,就可以使人保持跟天地相通、挽救生命。这个穴位上面三个阴爻,下面三个阳爻,上面是坤卦,下面是乾卦。这样就组成了六十四卦里面的泰卦。《易经》里面解释泰卦叫“小往而大来,天地交而万物通。”为了便于理解,上面三个阴爻,我们用水来代表。下面三个阳爻,我们用火来代表。水永远是往下流的,火永远是往上走的,这样水和火自然就可以动、可以通。所以,中医治病很强调因势利导,强调我们体内的气血就是要动,就是要通。中医这门医学是天地人的医学,《黄帝内经》里面讲,“治不发天之纪,地之理则灾害至焉。”

  我们每个人虽然是个小天地,但能量极其有限,而我们外面的大天地无所不能、无所不知。那我们怎么才能够无所不能、无所不知?老祖先叫“学问深思始通神”,就是要效法天地,才能够跟外面的大天地相通,才能够无所不能。那么,向天地学什么呢?《大学》里面讲以德润身,也就是学习天地的德行。《黄帝内经》的原话叫“德全不危”,孔子在《论语》里面直接讲“仁者寿”。“仁者寿”的“仁”最少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单人旁代表人,上面一横代表天,下面一横代表地。我们人要善于向天地学习,学习天地那种真诚、无私、奉献、幸运、平等、包容的精神,自然就可以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辉;第二层含义,单人旁代表人,这边是二,两个人,时刻要想着他人。过去繁体字这两横是等长的,表示人跟人是平等的,没有高低富贵贫贱之分,只有社会分工不同而已。社会上没有一个行业是多余的,对每个人的劳动都要尊重,都要感恩;第三层含义,按《易经》来讲,第一卦——乾卦叫元亨利贞,把它具体化为春夏秋冬,真正有收获的季节只有秋天这一个季节。老天要让你有所收获,必须要忍受炎热的酷暑;要见到春暖花开,到处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必须要忍受三九寒冬。所以,我们人首先要学会忍。老天对我们每个人绝对都是公平的,但是在关键的时候你忍不过去,老天就把这个机会收走了。所以《金刚经》讲,一切法得成于忍。只有忍人所不能忍,而后才能得人所不能得,忍是前提。

  我们去故宫,在中和殿还能看到乾隆皇帝写的匾额:允执厥中。为什么把我们叫中国人?与这四个字有关系。中国人做事情是不偏激的,说话做事要注意不要太过,不要过激,要注意把握好一个度,恰到好处,要守好中。要守好中离不开和,只有平和才能中正。我们祖先也在思考,天地万物是怎么来的。说得简单一点,是从“一”来的,但是老祖先发现到“二”这个层面不行。直到今天我们骂人,会说这个人比较“二”、“二杆子”、“二百五”,跟“二”沾边都不好,为什么呢?因为“二”是阴阳二气,是两个极端。

  老子发现必须有第三种状态出现,什么是第三种状态?既不属于阴也不属于阳,既包含阴也包含阳,就是“和”的状态。有了这股和气,三生万物。看汉字,一划一横,二划二横,三划三横,到四还需要划四横么?四一个方框,表示范围,里面一阴一阳,就可以遍生万物。万物出来以后,我们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进行分类。懂得五行里面相生相克的规律,到了六,六六大顺。到了七就一个周期,这个周期里所有变化、所有现象可以用八个符号来代表:八卦。懂得了八卦里面的规律,你的事业自然会长久。

  我们民族很重视三,包括三的倍数,一般不强调十。十表示圆满,而我们祖先强调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尽开月未圆,人生要一直处于奋斗之中。你什么时候感到自满了,就开始堕落了。所以,孔子在《论语》里面讲:“礼之用,和为贵”。和是世间最宝贵的东西。孟子也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直到今天我们还讲家和万事兴,做生意要和气生财。一个字能概括我们的文化,代表我们的传统与文明,代表我们价值的,那就是“和”。“和”在我们体内也是同样重要。中医的说法叫气血充和,百病不生。体内气血处于和的状态,疾病伤害不到你。

  怎样使我们体内的气血处于和的状态?要记住这三个字:不怨人。世上没有埋怨人的学问。按照天地人的概念,人处在天地的中间,每个人跟天相应,身上就有优点;跟地相应,身上就有缺点。所以,我们讲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关键在于我们善不善于发现、善不善于寻找。善于发现身边每个人的好处,找他的长处、优点,中医叫聚阳。阳气是跟天相应的,是往上走的,第一感觉就是身体轻快,精力充沛,使不完的干劲。相反,同样是一个人,天天挑人家的毛病,找人家的不是,中医叫聚阴。阴气是向下走的,就会感到周身困顿。一件事来了,能偷着乐,你就是活神仙,天天生活在天堂里面。相反,同样是这些事情,动不动就生气,那就是鬼,天天生活在地狱里面。天堂跟地狱在什么地方?都在一念之间。

  三皇五帝时代给我们留下了三坟五典,“三坟”即《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易经》。老祖先把《易经》排在第一位,这对我们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提示:第一点,老祖先希望子孙后代以后遇到再复杂的问题、再复杂的情况,一定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易化。如何简单化简易化?就看《易经》的易怎么写:上面一个圆圈中间蹲一点,象征着太阳,底下这么写象征着月亮。太阳代表白天,白天属阳;月亮代表晚上,晚上属阴。太阳大,大属阳;月亮小,小属阴。太阳光线强,强属阳;月亮光线弱,弱属阴;太阳主动发光,主动属阳,月亮被动发光,被动属阴。太阳运行周期长,365天,长属阳;月亮运行周期短,短属阴。这样万事万物,所有变化都可以用阴阳两方面来代表,如此就可以执简驭繁。

  中医是很复杂的生命科学,看我们祖先是如何把它简单化的。癌症、艾滋病、SARS、禽流感等,不管什么新的疾病,在中医看来不是偏寒就是偏热,只有这两种可能。那怎么治?《黄帝内经》里讲得很简单,寒者热之。寒凉的病用温热的药物来治。那火热的病呢?热者寒之。用行业内的话来说,遍地无闲草,看你找不找。草木都有天性,不是偏寒就是偏热,中医治病就是以偏纠偏。

  《易经》排在第一位对我们的第二点启示是变易。我们头顶上的太阳,刹那之间,位置都不一样,处在变化之中。所以,老祖先希望子孙后代干事都不是机械的、僵化的、死板的、一成不变的,必须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用中医的话讲,一母生九子,子子不相同。同样是一个妈妈生出来的,性格都不一样,体质怎么能完全一样呢,保养也就应当不一样。

  《易经》排在第一位对我们的第三点启示是,老祖先希望我们能学会以不变应万变,即不易。世间的现象这么复杂,春夏秋冬都不一样,这么多变,但是天上永远只有一个太阳、一个月亮。我们要抓住这些不变的东西,学会以不变应万变。《黄帝内经》的原话叫“智者察同,愚者察异”。中医既然是道,老祖先界定得很清楚,大道至简。科学等于简单,不等于复杂。

  我们说话也好,做事也好,都要从阴阳两方面去考虑,养生也不例外。人体最上面的部位是头,最下面的部位是脚。最上与最下就构成一对阴阳。脚要注意保暖,中医讲,寒从脚下起。所以,夏天天气再热我们都要穿袜子。头则要凉,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热昏了头。睡觉也不例外,睡觉的时候要右侧卧,卷得越紧越好,保养阴气。醒来的时候要越展越好,振奋阳气,亦屈亦伸,亦阴亦阳,缺一不可。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面说“睡不厌踧,觉不厌舒”,我们体内的正气与邪气构成一对阴阳。中医认为,人体的所有疾病都是体内的正气不足。

  我们的文化除了强调一分为二之外,更重视的是合二为一。两口子,男的属阳,女的属阴,表面看起来是对立的,但是人家是一家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正气与邪气,表面看起来是对立的。但改邪可以归正,再坏的坏人,再恶的恶人,放下屠刀都可以立地成佛。我们的文化讲究仁者无敌,没有敌对面,相信人之初性本善。

  从道法自然谈中医的养生,中医养生就很简单。简单到什么程度?那就是该吃饭就吃饭,该睡觉就睡觉,该穿衣就穿衣,一切顺其自然。《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中第一句话就是起居有常。狭义点理解,起就是起床,居就是睡觉,起居一定要有规律。睡觉也不是躺在床上闭着眼睛就叫睡觉,中医的说法叫先睡心,后睡眼,心里先做好睡觉的准备工作。晚上9:00—11:00即亥时,工作再忙在这个时间范围内也必须睡觉,否则等于你没有休息,等于你天天在透支。前面讲,肾主水、心主火。心火必须下到肾水里去,才能温暖,体内才能形成泰的状态。心火怎么才能降下去?就是要利用太阳下降的力量把心火降到肾水里去,特别是在子时之前、太阳离我们人是最远的时候。心火降不下去,不按时睡觉,中医前辈是怎么形容的?“望穿秋水盼郎归,而郎总是不归。”心火下不去,肾水就起不来。

  中医重视的是晚上亥时子时丑时,即晚上九点到凌晨三点的睡眠,这三个时辰是一天内的冬季。这三个时辰过了之后,寅时卯时辰时是一天内的春季。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我们祖先是重点利用早晨六个小时的,要把一天所有事情办完、处理完。为什么?经过一天的休息,早晨起来,头脑最清醒,做任何事情效率最高,事半功倍,关键是不伤身体。那要早起,必须以早睡为前提。直到今天我们到医院找大夫开药方。中医讲方位,方位后面讲时间。东方代表春天,代表一天中的寅时卯时辰时这三个时辰,西方代表秋天,代表一天中的申时酉时戌时这六个小时。所以,中医大夫开药方,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开时间。最大的药方是什么?就是按时睡觉。这个药方你不服,找医生吃再多的药也没用。用中医的说法叫,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天补。因为借助天地的力量恢复我们的生机与生命力,是任何药物、任何食物达不到的。

  所以说,中医治疗疾病更有优势。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讲“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制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中医叫药食同源,直到今天到厨房都能找到很多中药。比如生姜,生姜是辣的,可以散火。生姜切开的断面是黄色的。黄色在五行里面属土,即人的脾胃,所以生姜可以暖胃。生姜可以活胃降溺,治疗胃胀。中医讲了胃气以降为顺,以通为用。胃气只能往下走,不敢往上走,靠的是生姜。《神农本草经》里面讲,生姜性为温,久服,去臭气,通神明。老外吃姜吃得少,所以外国人香水产量销量很高。我们每天都吃姜,久服,可以去除体内的臭气。再如红糖水冲胡椒粉,可以缓解女孩子的痛经;将小茴香花椒各半斤、再加食盐一斤炒热,粗布包紧把胃暖热,可以缓解胃痉挛、胃痛。这些材料都可以在厨房里找到,所谓大道至简,没有那么复杂。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养生”最高境界为“养心”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