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瘦”鄱阳湖出现“亚健康”状态

  鄱阳湖干旱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了,但是今年入冬以来,鄱阳湖水域旱象“空前”,裸露的湖床上,野草丰茂,一派“风吹草地见牛羊”的风光,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变身草原,还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不少人因此对鄱阳湖的生态环境更加忧心。

  据悉,鄱湖水位连续10年走低,枯水季节提前甚至延长,尤其今年鄱阳湖枯水期更提前了一个月,并提早出现极枯水位。这是否预示着这个季节性湖泊提前枯水将变得常态化?年复一年的缩水现象,会否导致鄱阳湖季节性干涸呢?

  而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鄱湖常态化缺水?那大片裸露的湖床是不是鄱阳湖“水危机”发出的急救信号?

  11月初,因鄱阳湖枯水严重,原藏于湖底的明代古桥浮出“地表”。为了一睹这座“千孔桥”的真容,记者有幸去了趟都昌县。多宝乡蒋公岭附近的水域。老远望去,水岸线一退再退,几乎要淡出人的视线,在夕阳余晖的照耀下,变得异常模糊。这座古老的石桥“匍匐”在裸露的湖床之上,显得更加沧桑。

  据悉,这座明代古桥距今有380余年,乃中国最长的湖中古木石桥,属于江西省重点保护文物。据都昌人游雄表示,“它并不是每年都会露出真容,只有鄱阳湖枯水期达到一定低的水位才会显现,上次显现在2011年秋季。”游雄还告诉记者,明代古桥的出现吸引来了不少游客,但他最担心还是鄱阳湖的生态环境。他说,“在近2千米宽的湖底河床上,沙尘随风飘扬,大面积的湖床变身沙漠,令人难以前行。”

  实际上,大部分的鄱阳湖水域都是一片旱象,几只小渔船搁浅在岸。裸露的湖床之上,一半是草地,一半是龟裂的泥块,牛羊正踩着干裂的湖床表面,奔向野草疯长的“绿洲”觅食,而候鸟们也随着湿地的缩小慢慢向滩涂“蜷缩”。

  与此同时,游客们正纷纷向“大草原”集聚。庐山区姑塘乡鄱阳湖畔,干涸的湖床上开满了紫红色的蓼子花,一些越野车正从堤坝开下来,向“草原”飞驰而去。

  据省水文局的监测数据显示,今年早在10月27日,鄱阳湖就进入到枯水期,较往年提早一个多月。并且11月14日16时鄱阳湖星子站水位跌至7.99米,标志着鄱阳湖已提前出现极枯水位,历史同期水位为12.22米;相对应的湖区通江水体面积为293平方公里,不及丰水期面积的十分之一,与丰水期三四千平方公里的水体面积形成鲜明对比。

  据分析,2000年以来,鄱阳湖星子站出现8米极枯水位的情况多发生于每年12月份至次年的1月份。而最近10年,星子站最高水位只有两个汛期超过了20米,其余大多在17米左右徘徊,而且低于10米的枯水期时间在不断延长。即使是在2010年那样的丰水年,枯水期仍达到165天,一些年份连续低枯水位时间甚至长达254天。

  “这是一种正常的地理现象。”小刘是九江某中学的地理老师,谈到鄱阳湖枯水,他如是告诉记者,今年我省境内降水偏少,再加上长江上游来水不足,所以导致鄱阳湖极枯水位出现时间大幅提前。

  省科学院生物资源研究所副所长、省生态学会秘书长戴年华也认为,鄱阳湖低枯水位呈现常态化趋势,很可能是自然与人为因素交叉作用的产物。

  不少水利专家认为,三峡蓄水对鄱阳湖水位及水量下降有明显的影响。据省水利科学研究院资料显示,2006年星子站水位较常年下降幅度最大,达2.34米,出现低于11米水位的时间提前了28天。三峡水库正常运行后,每年10月份开始蓄水,泄流减少,而此时正值江西省枯水季节,对湖区水位降低影响较大,仍可使鄱阳湖水位降低2米左右。

  刘老师也表示,长江上游之所以来水不足,是因为近年来,上游用水量大,再加上五大河流湖水量近年来都在大幅减少,自然会致使鄱阳湖水面、水量迅速减少,枯水期提前来临。

  “江南地区的季节性影响也不能忽视,江西境内降水大幅减少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宋宝昌补充道。

  曾在九江市水文局工作的宋宝昌,对于鄱阳湖的枯水情况颇有研究,他说,“除了三峡大坝蓄水的原因外,我们也不能忽略了今年我省境内的降水情况,不仅秋冬两季,今年一整年鄱阳湖水域降水偏少,长江中下游等地区旱情严重,直接导致了赣、抚、信、饶、修五河水源不足,”鄱阳湖枯水期延长也就不足为怪了。

  也有不少网友剑指:过度开发和工业污染是不可忽略的原因。腾讯微博的新闻评论员李航帆表示:旱情频繁在大江大湖地区肆虐,昔日的鱼米之乡成为涸泽一片,生态破坏也难逃其咎,以及各处的拦腰截水。他说,“枯水期提前许是鄱阳湖的一种亚健康状态。”

  并有专家预计,鄱阳湖水位将以小幅波动方式继续缓慢下降,将给湖区周边居民生活、工农业生产用水以及地下水补给带来进一步的影响。据了解,10月底鄱阳湖都昌站水位曾达8.35米,较前一天下降0.15米,为历史同期最低。目前,湖水还在快速下降中。持续的低水位造成都昌县城及周边乡镇供水紧张。不少居民反映,“这几天我们家里的自来水经常是打开的,但是都放不了水。”

  持续的低水位,还给对生产和农业用水,以及渔业都带来很大的影响。都昌县印山附近水域的鄱阳湖湖床出现了严重的龟裂现象,不少螺丝、河蚌等水生动物死亡,大批渔船搁浅在干涸的湖床上。也由于湖水太浅,鄱阳湖部分湖段船只无法通行,附近渔民都停止捕鱼作业的活动,捕鱼期由四个月变成一个月。湖床中偶尔会出现一些小的滩涂,渔民只能守着这些小滩涂寻觅些小鱼小虾,也有不少小孩子兴高采烈地带回从泥滩中摸到的小螺丝,欲与小伙伴分享。

  “湖区水位下降,枯水位提前来临,以及低水位持续时间延长,对生态环境及湖区生产、生活用水影响较大。”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许新发表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湖区枯水期用水矛盾将更加突出,容易发生取水困难,使工农业取水成本大幅增加。

  “像我们这边田里的小麦油菜一些冬季农作物都很难种下去。”农民们也对此表示极为无奈。

  相关环境专家也表示,鄱阳湖作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其水位,不简单是渔业的收益问题,居民的生活用水问题,等等,最重要的是中国乃至全球的环境问题。受鄱阳湖水位偏低影响,湖区自然保护区内的洲滩草地也提前或加快露出水面,且持续的天数也相应增加,这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湖区植被、鱼类和鸟类等资源。而如果枯水期过长,生物资源有可能会出现衰退,生物多样性会受到破坏,水质污染也会有所上升。

  “湖床裸露太久,很容易被风干,原来的绿洲也将慢慢退化成沙洲,这些都是会影响候鸟的栖息,”都昌野护站的曹站长告诉记者,作为鄱阳湖湿地的核心区域,都昌县候鸟保护区也深受鄱阳湖枯水的影响。他说,“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湿地锐减,候鸟也不到往年的一成。”

  他最怕的是,随着植物数量锐减,连湖滩上这片“草原”都会消失了,“那样候鸟的生存危机就真的来了。”

  自2003年以来,鄱阳湖已经连续近十年出现低枯水位,其中部分地区还出现了历史同期最枯水位。

  长江水利委员会设计院作的专题调查分析认为,今后鄱阳湖低枯水位将成为常态,并将导致鄱阳湖生态与经济两方面承载能力的大幅降低。

  我们还能为这种常态化的枯水现象做些什么呢?我们不必改变地球上的任何地理现象,但是我们也务必不能加剧它的恶化。

  渐而,如何消除影响鄱阳湖生态的“人为因素”,也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湿地生态保护也变得刻不容缓。沿湖地区也做好了长期应对鄱阳湖低枯水位的准备,关键是“对症”湿地生态采取必要保护措施。

  与此同时,省有关部门也正在就鄱阳湖低枯水位对城市供水的影响进行调研,并准备通过采取上游水库调节、沿湖取水管线延伸和加强采砂管理等应对措施,确保城市供水安全。

  ,none,class=p2,none) parse begin--

  ,none,class=p2,none) parse end 0ms cost! --

  ,none,class=p2,none) parse begin--

  ,none,class=p2,none) parse end 0ms cost! --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最“瘦”鄱阳湖出现“亚健康”状态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