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经络养生的宝典

  据史书记载,中国最早有关经络学说的记载是出现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而真正为世人所重视并流传至今的则是两千五百年前的《黄帝内经》中的经络学说。在《黄帝内经》这部旷世的医学著作中,“经络”这个概念贯穿全书,书中有《经脉》《经别》大《经筋别论》等有关经络的专篇,《黄帝内经》成为经络学说的圣典。

  《黄帝内经》记载,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两部分,其中纵行的干线称为经脉,由经脉分出网络全身各个部位的分支称为络脉人体有十二条主干线,以及任督二脉,还有无数条络脉。经和络纵横交错,在人体内共同构成一个环流网状系统不,遍布于全身的各个部位。它不仅分布于体表,而且进入体内,与脏腑相连,并且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运行不息,担负着运送全身气血、沟通人体内外上下的功能。

  《黄帝内经》的藏象理论将人体的内脏器官总括为六脏六腑,脏为阴,腑为阳,分别配置一条经络,即十二正经,它们组合成人体赛事的阴阳经合系统。十二正经的循环,起始于环绕肺的肺经,顺序经由各脏腑经络,最后到环绕肝脏的肝经又再度回到肺经,形成循环全身之流程。六脏含心、肝、脾、肺、肾以及心包;六腑含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其中“三焦”不是独立的脏器主体,而是按脏腑部位和功能分为三个部位:心、肺为上焦;脾、胃为中焦;肝、肾、大肠、小肠、膀胱为下焦。而传统的五脏六脏,源自中国先秦至汉代时占主导地位的“天六地五”学说。当时人被认为是天地阴阳相合的产物,人的五脏应地之五行、六腑应天之六气。所以,尽管之后五脏中增加了心包一脏变为六脏,仍一直沿用“五脏六腑”的说法。

  《黄帝内经》载:“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皆络脉也”,并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灵枢·经脉篇》)的特点,由此可见,经络理论对指导中医各科实践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些纤纤穴位及正确的疏通刺激方法,就能将健康把握在自己手中。因此,“不明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这句话不仅是学医者的至理名言,也是珍爱生命众人的养生真理。

  懂得养生的古人把经络看成生命的半边天。熟识经络来调气养生,使宗气振奋,营卫畅通,元气充沛,就能够神气十足地健康生活,且能抗衰老、防疾病、延年益寿。经络养生既可心增强自身功能,又是适应自然的捷径。因此,现代也有学者将经络称作“人体的医魂”。

  荐:发原创得奖金,“原创奖励计划”来了!给微信公号投稿,高额稿费等你拿!

  4.将“商家订单号”填入下方输入框,点击“恢复VIP特权”,等待系统校验完成即可。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黄帝内经》:经络养生的宝典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