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从莲花山上极目远眺,只见灯光美轮美奂,大厦流光溢彩,鳞次栉比的高楼昭示着这座城市的繁华与活力。“从杀出一条血路”到“走出一条新路”,40年来,肩负着探路的重任,深圳人一步一个脚印,让改革开放的大旗高高飘扬。在莲花山脚下,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一家传承和表达深圳改革创新基因的年轻医院,建院24年来,一直胸怀梦想,砥砺前行,跑出了医院发展的加速度。
如果说每一次奔跑都能促成一次蜕变,是因为医院决策者的正确选择,那么,能将决策落地,实现医院跨越发展,则是因为医院敢闯敢试的创新精神。决策层用先人一步的开放意识,加强顶层设计,一项项围绕创新的改革措施先后出台,在体制机制创新、服务模式创新、医院管理创新、文化体系创新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改革是深圳的根,是深圳的魂。深圳医疗卫生改革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搭乘这列高速行驶的列车,福田区的医疗卫生改革勇当排头兵。2015年7月8日,福田区人民政府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合作,在原福田区中医院基础上共建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医院的资产、人员编制、员工待遇不变,变的是医院的运行模式,广州中医药大学按照直属附属医院的模式对医院进行管理。大学和政府双方组建了理事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会充分发挥了决策者、设计者、领航者的核心角色,树立了全国公立医院改革的样板。理事长由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出任,医院院长由理事会聘任。通过建立理事会,能够充分发挥大学的人才优势、学科优势、管理优势等,大学统筹学校和另外三所附属医院的资源,对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进行全方位扶持,派出业务院长,建立首席专家制度,为不同学科配置1-2名首席专家,强化对医院的绩效考核。通过合作,医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二甲医院晋升到三甲医院,从附属医院发展成临床医学院,获批三个省级重点专科和六个市级特色专科。
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圳生活成本高、房价高、物价高等“三高”问题成为吸引高端人才的重要瓶颈,但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这样的瓶颈得到了有效解决。医院勇于改革,大胆实践,通过理事会的决策作用,出台《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引进高层次人才配套保障办法》,开创医务人员年薪制之先河,短短2年时间,从全国各地的三甲医院引进13名学科带头人,他们成为医院快速发展的引擎,开展了多项新技术和新项目,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为了解决高端人才匮乏的问题,医院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创新人才引进模式,既引进“永久牌”学科带头人,也引进“飞鸽牌”国医大师。引进国医大师周岱翰肿瘤团队、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许能贵教授针灸康复团队、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仝小林教授代谢病团队、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王之虹教授长白山通经调脏手法流派团队四个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在医疗水平、科研教学、高精尖人才培养(博士、博士后)等方面开展合作,快速提升医院的学科建设水平和医院知名度。去年11月,世界上首部《国际中医药糖尿病诊疗指南》在深圳发布,该指南由医院首席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仝小林教授牵头,由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医学术团体、糖尿病专家共同参与制定,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朴春丽也参与其中并发挥主力编写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医院的知名度和职工的自豪感。该指南发布当日就有17种语言在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进行传播。
医院在关注人才引进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医院积极探索人事制度改革,职工由身份管理变为岗位管理,将合适的人放在适合的岗位上,提出“让每个人都成功”的人才理念,推出全周期人才培养模式,为每个专业人员进行职业生涯设计,让员工清晰地了解自己成长路径和发展方向,建立了专业人员的考核与评级体系,人才效应得到了积极有效的发挥。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总书记指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秉承这一理念,医院深入探索新形势下的中医医院服务模式,在全国率先建立融医疗、养生、康复、预防保健于一体的全链条的医院发展模式。医生的角色也由“院中治疗”向“院前治未病”和“院后康复指导” 转变。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医院加快构建“大卫生”、“大健康”发展格局。医生要在院前治未病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张天奉院长认为,看病难关键不单纯是医生数量和床位数量的匮乏,最主要原因在于发病人数增加,因此,扩大医院规模是解决看病难的治标之策,减少发病率才是解决看病难的治本之举。医生的责任不但要看好病,还要告诉百姓怎样不生病、少生病和晚生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要求医务人员成为“上工治未病”的倡导者,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医院组建由博士和副高以上专家组成的健康教育讲师团,每年到社区、企业、学校、部队、机关进行健康讲座达100场次;医院还在院内的电视中开辟了“健康频道”,每天播放养生康复知识;制定近百余种“无药处方”,医生在完成诊疗工作后,除了给病人一个药物处方外,还提供给病人一个“无药处方”;启动了“健康中国·名医在身边”10种养生保健丛书的编写工作;医院每天在“养生深圳”公众号上推送2-3条养生信息,将养生保健知识传到千家万户。医院开办深圳养生大讲堂,邀请国医大师王琦、国医大师李佃贵、保健专家洪昭光、养生专家樊正伦等知名专家为市民传授养生知识,提高居民的健康素养。
“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补短板、筑高地”,近年来,深圳持续向纵深推进综合医改。医生还要在院后康复方面发挥核心作用。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积极践行“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理念。截至目前,医院设立家庭病床29张,组建40个家庭医生团队,签约居民71184名。为了把家庭医生工作落到实处,医院成立了“家庭医生管理中心”,实施 “医、康、护、养、管”五位一体的家庭医生管理模式,根据签约居民的健康状况,组建了专科诊疗团队、综合康复团队、延伸护理团队、养生养老团队、健康管理团队五个不同的家庭医生团队组合,为签约居民提供全方位和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医院还积极与社会养老机构合作,建立双向转诊平台,并配置专人调配医疗资源,确保病情稳定患者转得下去,病情复杂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此外,医院建立了大康复服务模式,分别建立了脑病康复、肺病康复、心脏康复、骨科康复、心理康复等,对于出院的患者,做到100%的病情康复随访,及时掌握患者康复情况。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健康深圳行动计划,加快建设健康中国先行区,这是深圳市委六届八次、九次全会明确要求。作为一家年轻的医院,医院渴求进步、追求卓越,希望通过对标国际医院管理标准,找到医院的问题和短板,以期在医院管理、医疗质量和安全、医疗服务上精益求精,在医疗品牌和内涵上谋篇布局,不断优化内部管理、流程设置、后勤服务,全方位改进医院工作,进而寻找医院发展的快捷键。
2017年11月,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引进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医院星级评价体系,这也是国际医院的评审标准,对医院管理、医疗、护理、药事、后勤保障等232个项目、1385个指标进行全面检阅,认证指导过程中,认证官根据评审标准,提出129个问题,围绕这些问题,医院开始了155天的追星之旅。
质量是医院的生命。为了切实提高医疗质量,按照星级医院认证标准,医院建立系统的、功能完整的质量改进体系,并搭建质改管理架构,建立“医院质量改进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一级委员会下设9个二级管理委员会:医疗、护理、环境、药事、院感、输血、病案、伦理、医学装备。通过各个委员会系统地对质量改进与患者安全工作进行调控,各部门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快了质改工作的进程,有效地解决医院管理上遇到的难题。为了提高质量改进水平,医院在全院范围内开展质量工具的使用,鼓励全院科室开展品管圈、精益管理项目、PDCA项目、5S管理,甘特图、柏拉图、鱼骨图、冰山图、A3报告、矩阵图、价值流图等管理工具的运用,有效提高了医院质量建设。
安全是医院发展的基石。星级认证中,评审专家高度关注医院安全工作。全院职工动员起来学习消防知识,掌握救火的RACE原则;学习灭火设备的基本知识,掌握了灭火器的PASS使用方法;组建医院义务消防员队伍,保障三分钟内可以支援到医院任何地方;对全院的消防设备进行统一编码和集中巡视管理;对全院的危险化学品进行统一登记管理;全院进行反复多次的消防代码、CPR急救演练,确保院领导、医务人员、清洁工、保安人人掌握。医院设置紧急事件应急代码,红色代表火灾,蓝色代表心脏-呼吸骤停,粉色代表婴儿被盗/儿童走失,橙色代表内部灾难/危险物品泄露,黄色代表设备设施故障,绿色代表快速反应小组,灰色代表传染病爆发,黑色代表内部暴力事件,紫色代表围产期妇女大量失血威胁生命。
服务是医院发展的血脉。医院对患者可能遇到的各个环节进行细致梳理,狠抓落实。对各楼层、诊室的指引标识重新规划,避免患者走弯路;增设自主寄存柜,让患者的财物得到安全保障;制定医院的“总体知情认同书”,明确患者的权利与义务;在门诊护士工作站系统内设置“护理评估”“生命体征记录”“跌倒风险评估”“疼痛评估”“特殊人群评估”,对高危病人进行识别以此提供优先就诊的服务;实行诊室“一医一患”管理制度,增加治疗床间床帘,保护患者隐私;在门诊电子病历模板上增加了统一的健康教育内容,对患者的嘱托更加全面规范。
从1000余家三甲医院中,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荣膺全国首家五星级中医院,实属难能可贵。此举翻开了医院发展的新篇章,成为医院跨越历史、面向未来的里程碑。在星级认证过程中,医院并未止步,创造性提出延伸五星级医院内涵,创建五星级科室、争做五星级医生的探索之路已经院内起步,这必将带领医院驶入换挡提速的快车道。
文化在医院发展过程中具有导向和凝聚作用,是职工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具体体现。医院是每个员工的事业家园,要想有一个好的工作状态,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工作氛围。
演员们的指尖在琵琶上游走,悠扬的音乐回荡在报告厅内,这是五四青年节医院举办的一场别开生面的午间音乐会。“作为医务工作者,每天的工作特别繁忙,还要承受不小的压力,经常感到身心疲惫。”来自手术室的李医生道出了广大医务人员的心声。为了丰富职工文化生活,缓解职工压力,帮助职工克服各种不良情绪,医院专门引进国外先进理念,为职工开出“音乐处方”,让职工放松心情,以饱满的热情接待患者,迎接生活。
经过六年的建设,广中医深圳医院的家园文化基因已经贯穿于职工工作和生活各个方面,并成为医院发展的灵魂和根脉。医院以“亲情、和睦、互助、感恩”为核心理念,构筑了“家园文化”的八大体系,成为引领全国医院“家园文化”的典范。
一是建设环境文化,打造杏林家园。医院的大厅、围墙、诊室、病房等到处都体现了中医文化的特质,无论哪个角落,都可以触摸到中医文化的脉搏。二是建设精神文化,感受生机家园。医院建立了多个体现医院创新发展的文化载体,通过这些载体激发员工蓬勃向上的原动力。三是形象文化,展示荣誉家园。每一位职工都是医院的一张名片,通过提升员工素质,塑造医院良好的形象。四是书香文化,品阅知识家园。医院工会定期为职工发放购书卡,大家根据自己的喜好有选择地购书阅读,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用书香浸润医者的心灵。五是养生文化,打造健康家园。医院积极倡导的医务工作者要争做“上工”,不但要治已病,还要治未病,积极创建省级健康促进医院,提高员工的健康素养。六是感恩文化,同筑温暖家园。感恩病人,是他们帮助医生实现自己的价值;要感恩医院,是她为员工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员工之间要相互帮助,共同承担风雨,共同分享彩虹。七是减压文化,营造轻松家园,医院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职工体会到医务工作者不仅有忙碌的工作,还有诗和远方。八是励志文化,建设成功家园。医院为不同岗位的人员进行职业生涯设计,规划设计了不同职工的成才路径,设定了不同岗位的成功标准,让每个职工都有归属感、方向感和成就感。通过家园文化建设工作,让医院更加团结、更具活力有生机;独具特色的家园文化得到了行业内的广泛关注,张天奉院长也因此应邀在全国中医院院长论坛上作专题报告,获得在场院长们的一致好评。
深圳,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因改革而强。成长于这片热土的中医人,围绕深圳作为广东省首个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规划,一次次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勇于走在创新发展的最前沿,用神奇的伟力谱写绚丽的诗篇。(陈骁 晓蓉)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跑出医院发展的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