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一口气,《易经》中的“氤氲”就是指的这一口“气”,这个“气”产生于宇宙运动,和人的生命有著密切的联系,这个“氤氲之气”奠定了生命的物质基础,也为东方养生打开了智慧之门......
三千年前,当西方还在崇信上帝创造了人时,在东方同时代的《易经》却说:“不”,《易经》提出了一个伟大的命题,让我们来看看这个“世界第一生化方程序”:
氤氲,即氤氲之气,被认为是宇宙最原始的物质。这个气叫炁,宇宙运动产生气化,炁就是气化的物质。
既然气产生于天地宇宙运动,气再化生万物,故《易经》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
这个气,经宇宙运动变成阴阳二气,阴阳气化(相互作用)产生万物。这就叫“天地氤氲,万物化醇”。
人是怎样产生的?是这个气经过男女媾精、阴气与阳气相合而成的。正如《易经》所说:“男女媾精,万物化生,阴阳合德,刚柔有体。”这是涉及生命起源的光辉命题。《易经》明确提出,生命属于气,这个气是宇宙天地运动的产物,这是何等超前的智慧啊!
《易经》的这种气本体观点,奠定了生命的物质基础,也奠定了中华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后来的《黄帝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又说:“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就是进一步强调气是人之根本。
《易经》指出,太虚氤氲之气,就是最原始的“蛋”,这个蛋的阴阳之气相互作用产生了生物,包括人,也包括鸡、羊、狗....
所以,《易经》认为宇宙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相互作用产生的,这就叫阴阳气化,《易经》用太极图高度浓缩了这一规律。也就是说,宇宙万物的运动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运动。对此《易经》有一句千古名言:“一阴一阳之谓道。”就是说万事万物相互影响、化生,这是《易经》杰出的整体养生观。
一天,我和来自西方国家的一位留学生一起吃饭,他问我:“杨教授,体虚吃什么最补?”我说:“用整只鸡,去除肠子,存留五脏,炖两个小时后吃,这样就可以补气。”他说:“在我们西方国家,吃一只鸡腿就行,主要是补蛋白质。”我说:“你们补蛋白质的效果不如我们补气的效果好。”“老师,您有科学根据吗?显微镜下只看得见蛋白质而看不见气。”
问题提到这儿,似乎是个“科学”解释不了的事。我是这么说的:“不错,显微镜下是看不见气,但是我们可以用客观指标来判断,是你们西方局部补的效果好,还是东方整体补的效果好。”“怎么看呢?”我说:“可以用几只鸡腿的浓缩汁和整只鸡的浓缩汁分别去餵小白鼠,经过一段时间,然后检测它们的血象、骨髓等,就可以看出是东方的方法效果好,还是西方的方法效果好。”
《山海经》中记载了一种叫做烛龙的动物,《大荒北经》云;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烛龙。这是一种不吃东西,只食气,却能长寿的神仙之物。
从中医理论看,气至少包括以下三种内涵:一是空气(也叫清气),《山海经》中烛龙食的就是这种气;一是水穀之气(所以繁体字的“气”,气字头下有个米),这两种气为后天所得;还有一种气,叫元气,是先天而来,藏之于肾,又叫肾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具有温煦作用,这个气也叫“炁”。
俗话说:人活一口气。《易经》也揭示了生命的奥秘在于气,所以我们养生的关键就在于养这口气,这口气主要就是阳气。
《黄帝内经》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就是说,阳气像天上的太阳一样宝贵,是人之大宝,要保养而不能损伤。
《易经》极为重视阳气,指出了要善于潜阳,其潜、在、跃、飞、亢、悔,就反映了阳气从潜藏到跃飞,然后又潜藏的规律,这对于我们养生也很有启示,即要重视阳气的保养,该大用时大用,不该用时就要学会潜藏,否则会导致春天人体的抵抗力(卫气)了降,就易患感冒 。
大汗伤阳:不宜过分剧烈运动,也不宜出大汗,因为大汗伤阳,尤其是冬天最不宜出大汗,冬天是潜藏养阳的最佳时机。
寒凉伤阳:寒凉最易伤阳,要注意避寒就温,寒凉的药物及食物都要少吃,特别是一些寒性大的药物如生石膏、寒水石、大黄、黄连等,不是十分必要时不要随便吃。
对于人体而言,人的足部、背部、头颈部尤其不能受寒。俗话说:病从寒中来,寒从足下生。所以鞋要穿暖,帽要戴好。背部是阳经如督脉循行之处,阳受寒则将累及人体,所以背部受寒则全身发凉。头颈部不能受寒,常言道:“病人最怕脑后风”,因为头为诸阳之会,所以冬天要戴好帽子,围好围巾,衣能护背。
心是人体的发动机,也是人体中最累的脏器。现在的人不懂得爱护心脏,以致心气衰弱甚至心脏累死的情况时有发生。现在是高竞争、高压力、高速度的时代,心脏的心理负荷不断加重,如果再加上生理负荷,心脏就很容易被击倒。所以我早就提出慢养生的理念:该快的时候就快,不快我们就跟不上时代,所以上班八小时我们要快;但该慢的时候要慢,下班回到家,我们就要尽量慢了来,以便让心脏得到很好的休息,,这是保养心气最好的方法。
人身之气,根源于肾,所以养生首先要注意养肾。肾对于人体至关重要,因为人的气根于精,精根于肾,所以要养精气神,关键在养肾精。
先天之精:由先天而来,与生俱有,先天之精主要有生殖及生长作用。其中,有生殖作用的精《黄帝内经》称为“天癸”:“(女子)二七(14岁),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49岁),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丈夫)二八(16岁)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深,阴阳和,故能有子。.....七八(56岁)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衰,形体皆极。”可见,天癸关系著人的生殖及生长壮老已的整个过程。
第一,要节制房事。人和其它动物一样,有一个延续种族的使命,也就是传宗接代任务。《黄帝内经》认为“男子四十阴气自半”(男子五八肾气衰),就是说男人40岁后性功能开始衰退;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容开始衰老。《黄帝内经》告诫我们,40岁以前,人们需要完成生儿育女的任务,这个任务完成了,生殖之精就逐渐衰减了,而把更多的肾精用到维持生命长寿去了,所以性能力之衰退是自然规律,男人千万不要去吃壮阳药,以免埋下肿瘤祸根;女人也同样如此,不要去打雌激素,否则容颜虽然停驻了,但等待著的往往是乳腺肿瘤。
建议青年夫妻,房事的频率为每周1~2次,中年夫妻每2周1~2次,老年夫妻每月0~1次。
第二,不要过度用脑,否则易伤肾。因为脑髓化生于肾精,“精生髓”。我曾经接诊过很多因用脑过度而失眠的病人,通过补肾健脑的方法疗效非常好。给大家推荐一个处方:
补肾健脑安眠方:熟地20克、山萸肉15克、茯苓15克、泽泻10克、山药15克丶丹皮10克、柏子仁15克、炙远志15克、益智仁15克、甘草6克、胡桃肉10个、猪脊髓1条为引。
第三,不要过度累腰。腰为肾之府(宅),伤腰易损肾,所以男人持重当量力而行,反之,壮腰可以健肾。也给大家推荐一个方子:
壮腰健肾酒:杜仲30克、熟地30克、山萸肉30克、川续断30克、枸杞30克、丹参15克。将上药泡入1000毫升白酒15日,每次饮10毫升,每日l~2次。
气虚就是气不足,具体表现为脏腑组织的功能减退所表现的证候。主要症状有:易疲劳、全身乏力、少气懒言、自汗(不活动就出汗)、没有精神,脉弱无力。典型症状是乏力、气弱、脉弱。
具体到不同的脏器,五脏气虚的具体表现也有所区别,这和各个脏器本身的功能是密切相关的。
从日常的饮食上看:鸡、猪、午肉等动物性蛋白、油脂的摄入不能太少。在此基础上:
营养不良最典型的症状是乏力、无精神,要注意身体必需的高能量食物如碳水化物不能少,有些人为了减肥不吃主食,结果很有可能陷入“气虚→正气虚→免疫力下降”的恶性循环。必要时应在中医师的指导了服用补气药物,如补气良药人参、黄芪等。
睡眠最养气,我给大家讲一位活了将近120岁的“睡仙”陈抟的故事。陈抟是五代宋初著名的道教学者。自号“扶摇子”,赐号“希夷先生”。他继承汉代以来的象数学传统,并把黄老清静无为思想、道教修炼方术和儒家修养、佛教禅观会归一流,对宋代理学有很大的影响。后世尊称为“陈抟老祖”。传i陈抟在武当山隐居。一天,有五位老叟来问他周易八卦大义,陈抟便传授给他们听。因见他们颜面如玉,便求教导养之方。五位老叟便把蛰伏法传给了他。蛰伏法是模仿龟蛇等动物入冬即蛰伏不食的方法,就是后来的辟谷之法,陈抟得此真传,有时一睡几个月不起而颜面如玉,并从此得了“睡仙”之名。《宋史·陈抟传》称陈抟“好读《易经》,“能逆知人意”,看来陈抟老祖的养生之道少不了从《易经》中汲取的智慧。
其中,戊是阳土胃,己是阴土脾,龙是左青龙为肝,虎是右白虎为肺,表现了肝升肺降、脾升胃降的气的运动。
其中,坎位指的是肾水,在下,在北方;离宫指的是心火,在上,在南方。肺气要降,往肾水的方向降;肝气要升,往心火的方向升。表现的是抽坎填离的态势。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揭开《易经》氤氲观中的养生智慧--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