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说,冬季三个月,宜早睡晚起。冬季是一年之中最冷的季节,此时讲究养藏进补。应早睡晚起,等到日光出现再起床;使情志埋伏、深藏;远离严寒之地,靠近温暖之所,不要让肤腠开启出汗使阳气大量丧失。这是顺应冬气、养护人体、闭藏机能的法则。
中医认为生命的关键在于平衡。然而,现代文明的人类,却处在一个极不平衡的环境中,生态的破坏、生活的恶习、社会的压力等诸多因素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使得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越来越多。今天,小编与大家分享黄帝内经冬季养生知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冬季是指从立冬开始到立春结束,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冬季于五行为水、五味为咸、五色为黑、五化为藏、五气为寒、五方为北、五季为冬、五脏为肾、六腑为膀胱、五官为耳、在形体为骨、在情志为恐。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冬季草木凋零,冰冻虫伏,是自然万物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阴阳消长代谢相对缓慢,应顺应自然,养护人体闭藏机能的规律,倘若违背,伤害肾气,甚至到春季还会导致四肢痿弱逆冷。正所谓“冬伤于肾,春必温病”。
顺天守势,天人合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高度概括中医养生防病以及治病的机理,正气充盛与人体的肺、脾、肾有密切的关系,肺为卫气之本,脾为正气之源,肾为元气之根,养生最重要的所在就是养脾胃及肾脏。
冬季万物肃杀,生机潜伏,阴气内藏,除要保持精神上的安静以外,在神藏于内时还要学会及时的调摄不良的情绪,要以安定清净为根,同时应避免各种不良情绪的刺激和干扰,使心情处于恬淡宁静的状态,不要妄事操劳,遇事做到秘而不宣,含而不露,令心神安静自如。
在藏神、养神的同时还要让自己的内心世界充满乐观喜悦的情绪,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讲到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此外冬季要注意防止季节性抑郁症的发作,冬季草木凋零、日短夜长,易使人的身心处于低落的状态,尤其是体质虚弱或常年有病卧床的患者,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冬季属阴,以固护阴精为本,宜“去寒就温”,但应忌向火醉酒,暴暖过汗。冬季气候严寒易使各种慢性病复发或加重,应注意防寒保暖,特别要预防大风降温等不良天气对机体的不良刺激,对体质虚弱的人来说,备好应急药是十分必要的。
冬季穿衣要做到轻、软、暖、舒适,所谓寒从脚入,足部受寒势必会影响内脏,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不足,因此脚的皮温最低,足部的保暖显得尤为重要。故冬季应着透气性好的棉鞋和棉袜,并经常烘晒以保持鞋内的干燥。
此外冬季为防寒,人们多门窗紧闭,致使冬季室内的空气污染程度比室外更严重,因此冬季应经常开窗通气,多晒日光,勤晒被褥,以清洁空气、醒脑提神,阳光中的紫外线不仅能杀死人体皮肤表面的病菌,还能促进机体对钙、磷的吸收,有助于骨骼的发育,同时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冬季天寒地冻,人体的血液循环随之减慢,中医认为寒邪强盛易伤人体的阳气,因此冬季养生重在滋阴潜阳,尤忌生冷之物。
《素问·脏气法时论》有言:“肾主冬……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四时调摄笺》中讲到:
“冬之时,饮食之味,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冬月肾水味咸,恐水克火,心受病,故宜养心”。
这就告诉我们冬季滋补以养肾为先,饮食上应注意肾脏的调养、热量的补充,冬季要少食咸味,以防肾水过旺从而影响心脏的功能。可以多食苦味食物以补益心脏,增强肾脏功能。
冬季运动应选择运动幅度小、热量消耗较大的有氧运动,可选择快走、慢跑等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切不可因忙于工作而放弃运动。
冬季是一个“养藏”的季节,也是一个“藏病”的季节。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这足以说明冬季运动的重要性。
对于老年人,尤其是患有呼吸道疾病、高血压、心脏病的患者,晨运并不是最佳的时机,因晨起气温较低,而寒性收引,血管易收缩,寒性凝滞易使气血运行不畅而使原有的疾病复发或加重,对这一人群来说傍晚锻炼,是不错的选择。
总之,冬季是一个生机闭藏的季节,也是一年之中保养、积蓄的最佳时机,故应顺天而“藏”,借天而“补”,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有藏精之本、主骨生髓的功能,肾精充足对人体的健康起重要作用,所以冬季养生重在养藏,贵在养肾。而冬季的养生质量又直接关乎来年的健康,故冬季养生在四季养生中显得尤为重要。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黄帝内经》冬季养生收藏篇学到皮毛全家享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