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被尘封在历史博物馆的其他辉煌文明不同,中医学基本上保持着整体原型,从2000多年前走到了今天。历史是公正而严酷的,它并不偏爱中医,能够如此,主要是由于中医学本身的科学性、强大的生命力和鲜活的实用价值。
中医学把人的自然、生物、心理、社会属性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认识生命过程、生理、病理、疾病诊治和养生防病,并形成了以辨证论治为主要诊治方法,是中国特有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诊治体系均奠基和形成于《黄帝内经》。《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81篇,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长达六七百年的时间里,由多位医家相继完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百科全书式的古医经。
《内经》把人和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看做一个统一的、随时空推移不断运动变化着的整体。
天地是统一的整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言道:“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意思是我们的上面是天,下面是地,泛指我们生存的自然界空间。认为风、热、火、湿、燥、寒六气的运动变化形成了春、夏、长夏、秋、冬这几个季节,使得地面上产生了万物、生命。这些生命现象在地面上经历着“生、长、化、收、藏”或“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
人体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医学把人的形体结构、功能活动、精神情志、自然现象进行了一个广泛的归类,强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当我们面对一个疾病时,不仅要考虑是哪一脏出了问题,而且要考虑这一脏和其他脏之间的相互关系。“五脏相通,移皆有次。”所以说中医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考虑到整体的协调和平衡。
“人与天地相应”。气温如果超过60℃,人就很难存在了。所以天地是人的生命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条件。人和天地的关系是“人应天”。《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讲:“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忽视这个变化是不行的。对同一个感冒,中医学会因四时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它是从动态变化中来审视和处理人的疾病的。
所谓“气”指的是自然气候,具体指风、热、火、湿、燥、寒这六气。直到今天,国家气象局每天发布的气象预报中,仍然还是这六大要素,只不过更量化,更精确了。“物生谓之化”,也就是说地面上的生命现象都叫“化”。有气才有化,“气止则化绝”。
中医学通过长期观察,发现自然气候的变化呈现周期性,疾病也有同样的周期可循。1733年是癸丑年,这一年北京发生了大疫。60年之后到了1793年,也是癸丑年,北京又发生了大疫。当时记载“癸丑年毒下,瘟疫大行,死人无算”。而《内经》里就有癸丑年有大疫发生的记录。2003年,非典开始流行。当时我查了《内经》,里面讲“丑未之纪……二之气……其病温疠大行,远近咸若”。“二之气”是指3月21日春分到5月中旬的小满之前,“远近咸若”,是说不是一时一地,而是面积很广。
《素问·气交变大论》指出:自然气候还有自稳调节规律。当风、热、火、湿、燥、寒中一个气太强盛时,就会有一个相应的能制服它的气,让它恢复到正常。由于“人与天地相应”,因此人体也存在这样一个自调机制。中医学诊断治疗疾病的出发点不是病原微生物。中医认为当人体自己能够根据外界环境调节时,就是健康的;当失调时,就是病理状态。通过针灸或中药治疗时,其诊断的落脚点不是细菌病毒转阴了,而是人体恢复了自调状态。
人体生命规律是与自然规律相通应,所谓“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内经》把人体对年节律和季节节律的关系称为“五藏应四时”、“藏气法时”(“藏”通“脏”)。春天是风温为主,人体肝气比较旺,所以肝病、风病、温病最多。夏天火热,和心气相通,这个时候人的脉是洪大的,心病、热病比较多。长夏潮湿,与脾气相通,脉象表现为濡脉,即摸起来比较软、比较沉,这个季节脾病湿热病比较多,肠道门诊也多。秋天属燥,肺气通于秋,这个时候的脉象比较浮,如风吹毛,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冬天寒冷,和它相通的是肾,脉象比较沉。这个时候肾病、寒病比较多,骨关节病比较多。
日节律对人也有一定的影响。“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生气通天论》)。晚上11时到凌晨3时是阳气的最低谷,阴气最盛,多半病人去世是在深夜。还有时辰节律,气血的流注与时辰有关系,“子午流注,灵龟八法”。
气化理论是中医理论的基础。病因理论认为六气的反常变化,是外感疾病的病因;病机理论以六气变化来认识疾病的性质。“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胰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治则治法理论讲究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方剂药物理论涉及方剂的君臣佐使、药物的性味归经;养生康复理论讲“药食宜”,“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
“精”:泛指构成人体生命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包括:精、血、津、液、髓等。它藏在全身,主要在五脏。肝、心、脾、肺是分仓库,肾是总仓库,所以我们讲“肾为先天之本”。
“气”:泛指人的功能活动。具有温养、推动、防御、调节等功能。根据气的分布与功能,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五脏之气等,是构成人体最必需的物质,但是从直观来看它是无形、无色、无味的。所以从我们的传统来讲,精和气一个是有形的,一个是无形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精生气,有形生无形”。
“神”: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综合表现,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神是在精气的基础上产生的,精气神三者的关系是“精生气,气化精”,“两精相搏谓之神”。
藏象是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分类认识。“脏居于内,象见于外”,比如说以笑为主的精神方面的失常,就可以定位在心,怒就可以归于肝。中医还通过五色来定位,比如说中医望诊里边的色脉诊,脸色发青,可能是肝有毛病。心主神明、肝主血脉,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肺负责全身气的调节功能,肾主封藏,主藏精。
经络应该说是中国特有的学问了。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十二皮部。经络系统把自然界和人体的脏腑器官、气血营卫、表里上下联系起来。如果经络运行失常,会引起很多的病变,而且它还是病邪出入的一个途径。
辨证论治是中医特有的、最具优势的诊断治疗方法。证,指与发病有关的各种证据 (信息)。辨证论治就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通过收集分析与疾病有关的各种信息;对疾病本质作出的诊断,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论治主要辨病位,辨病性,辨病本,辨病势。辨病位,是确定肝、心、脾、肺、肾哪里出了问题,辨病性是用风、热、湿、燥、寒来定性。辨病本是告诉我们治病必求于本。
我跟随著名中医学家方药中先生学习时,有一位病人前来就诊。这位患者在一次比较严重的腹泻之后,眼睑耷拉下来了,西医诊断是重症肌无力的眼肌型病,属于横纹肌神经肌肉接头点处神经传导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用的药是吡啶斯的明,一片60毫克,每次1片,一天3次。但两年以后出现了复视和咀嚼困难等症状,吡啶斯的明一天吃6片仍不能维持。于是他就来到西苑医院内科,请方先生给他治疗。病人体形偏胖,外观衰老,两只眼睛的眼皮睁不开,脑袋抬不起来,两条胳膊也举不起来,穿不了衣服,方先生给他辨证为脾气虚衰,不单纯是虚,而且到了衰的程度了。中医认为眼睑、肌肉四肢归属于脾,经常拉肚子也属于脾虚,不能运输转化饮食物所致。给他开了补中益气汤。吃到第12服药的时候,眼睑下垂基本消失。之后采取了药量递减的方法,慢慢地患者吃饭中间也不需要休息了,穿衣服也能抬胳膊了。治疗半年左右,症状全部消失,吡啶斯的明全部停药。我们对这位病人随访了6年,都没有复发。
《内经》描绘的完美的生命模式,是顺应自然-形体健康-心理道德完善-适应社会。西医的理论和用药往往采用拮抗医治的方法,而中医却是顺应和疏导,讲究“治未病”,违反自然就是“自伤”。
心理道德完善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是不张扬,“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第二是不贪,中医讲要“志闲少欲、恬淡虚无”,即对物质和权力的欲望不要过高。第三是不恼怒,生气、愤恨、苦恼这些都会影响你的正气。第四是不惧怕,除了生命结束,其他事情都有回转余地。“心安不惧”,心里平静你就不会怕事情。第五是不暴烈,“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中,任何一种情绪过于突然、过于持久对人都不好。那么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是最好的呢?两个字,“恬”、“愉”。所谓“恬”就是平静,“愉”就是愉快,中医推崇的心理状态是精足、气畅、神全,精、气、神全有了。
《内经》有一篇《疏五过论》,讲一个人从贵到贱,突然失去了社会地位和权势后,会“虽不中邪,病从内生,血脉虚减,故曰脱营”,如果你不能摆脱出来,长此以往身体就会出问题。还有一种是从富到贫,你会“内结忧煎,外悲过物”,心里总是想着过去怎么好,随时随地就会涌起悲伤来。
出现以上两种情况时,最重要的是自我调节。第一是不慕,《内经》里边叫“高下不相慕”,你做你的百万富翁,你有一套20间房的别墅,晚上还是睡在一张床上,吃饭还是一日三餐。尽管我粗茶淡饭,我吃得很可口。第二是不惑。“奢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这些常有的欲望我平静地对待,不被它所诱惑。
《内经》是中医学的魂和精华所在。我希望大家身心健康,多多地支持中医的发展;最后希望中医能为您的健康提供更多服务。
许家松 女,1938年生,山东省济南市人。1962年山东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1966年师从著名中医吴少怀先生,后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任中医师。1978年考取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届研究生,医学硕士。任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对内科多种疾病的诊治经验较丰富,与著名中医学家方药中教授完成的科研课题《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研究》、《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治经验研究》均获国家中医药局科技进步奖,并获国务院对有突出贡献专家的特殊奖励。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东莞外来工群像:每天坐9小时 经常...66833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从《内经》走近中医:理论基础是气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