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是有福气的。养生,有《黄帝内经》;养心,有《心经》;养性,有《庄子》。三本最好的经典,三种最好的智慧。中国人是有福气的,若不珍惜,便是辜负。
现在都市很多人,都是阳气不够——上午起来昏头昏脑,一点精神没有;到下午睡一个午觉起来,精神慢慢好了;到夜生活一来,精神越来越好——这些人都是阴气很盛。他们这个生活不叫夜生活,是鬼生活,昼夜颠倒的。
而且,身体昏沉的人,贪、瞋、痴、慢、疑也都来了,酒色财气都喜欢。所以犯罪行为大多都在晚上或夜间,不只是为了隐蔽。要晓得,昏昧生起一切烦恼,一切烦恼都是跟着昏沉来的。
《黄帝内经》中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像天上太阳一样,如果你的阳气自己搞得不好,就短命了。怎样护养自己的阳气?就是不“失其所”,不与天地人身阳气变化的规律相违背。
“阳气者,一日而主外。”拿一天来讲,这个阴阳是白天阳气在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这是讲一天当中阳气的变化,不是讲气候,是讲我们生理上生命的气,配合天地的原则。
什么叫“平旦”呢?天还没有亮快要亮的时候,这时是生命气的回转,到了中午是阳气最盛,就是太阳当顶的时候。下午太阳向西偏了,阳气就开始虚了。所以我们到了午饭过后,人有一点闷,想睡觉,因为阴气开始生了。
“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这是说到了晚上就要休息,收敛。我们睡觉时自然地会关门窗,这就是收敛。如果违反早、中、晚三时之气,“形乃困薄”,身体就会受损了。
人护养阳气,起居休息就要按照太阳升落的周期来,该睡觉的时候睡觉,该起床的时候起床,万万不可颠倒,那是在耗伤阳气,要生病和折寿的。《黄帝内经》养生的根本原则是护养阳气,护养阳气的根本原则便是“顺天时”。
“顺天者昌,逆天者亡。”这个天并不是宗教,是天地自然的法则,生命的活动配合宇宙的法则规律,就是顺天者昌;违反了,那自找麻烦,自找短命,就是逆天者亡。现在的人生活都是昼夜颠倒,都是在“逆天者亡”。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内格”便是自杀。人要懂阴阳四时这个法则,自己养生,调养、保养这个身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是顺应天时而行,时时保养身体,预防身体生病、衰老和死亡。最愚蠢的,就是等已经生病了才知道救治、着急和后悔。
修行就是修心,修心需要静心,静心才能养心。《心经》,就是一部教人心静的经。人会产生痛苦烦恼都来自于自己的心,佛陀透过《心经》教导我们如何正确使用我们的心,令心寂灭不生妄想妄念,以达到寂静的智慧彼岸。
达摩说:外在情境只是纯然情境,没有净垢分别。但由于我们的自我主观,生心分辨情境的好坏善恶。
外在时空变化=情境,内在心识变化=心境。无明众生的心境易受外在变化情境所影响,现前情境如我们所期待,心情便很顺畅。情境不如预期,心境便坠落谷底。
达摩说:有形的情境叫作色,无形的情境叫作名。我们的心受名色所束缚,因此便有际遇好坏差别。
达摩说:面对现前情境时,不要以自我的立场生心,便无际遇好坏。众生心生则佛法灭,众生心灭则佛法生。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人已经不同,水也不同。现在的我不同过去、未来的我,心识也随时间改变,人的一生中并没有一个不变的我存在,因此不要以过去的观念来评断当下。
外在的情境瞬时万变,如果我们不以主观分辨,只是随着变化而变化,便能达到与万象融而为一的境界。
任何情境,只是整体的刹那切片,无常如梦幻泡影,这就是我们的生命实相。人只能掌握当下瞬间,这样观察,就是觉悟。
修行即是修心,降服自己的心,于境不生分别。在任何当下心不生苦乐,心不起作用,三界心尽即是涅槃。
寺外弥漫清新空气,半绿草芽,斜飞小鸟,流动的小河。过了一个下午,师父领一休回寺内。刚入寺门,师父突然轻掩木门,把一休关在寺外。
一休不明白师父旨意,天色很快暗了,这时师父在寺内叫一休,一休便推开寺门走进来。
庙堂就在你心中,不用往外追寻。心就是佛,佛就是开悟的自己。你,就是自己身心的主人。
养性,就是见自己的真性,得自己的本性。要见真性,要自然;要得本性,须纯粹。自然,纯粹,就是庄子养性之道的真谛。
天地不言语,它只是独自美丽着。一个人能否沐浴在天地万物中,感受到美无处不在,这关乎于他的内心。人心复杂多变,《庄子·在宥》中说,人心躁进时热如焦火,退却时冷若寒冰,变化速度之快,顷刻间可以往来四海内外。没事时,安静如深渊;一发动,远扬于高天,激荡骄纵而难以约束。
若是任由身体感官、欲望去牵引,则心成为烦恼的根源、痛苦的渊薮,也就是原来心中含藏的生命光彩被遮盖了,那么活着片刻也得不到安宁。
庄子提出“心斋”的办法,来对“心”下一番清洗与整顿的功夫,使它进入虚与静的状态,也就是心如枯槁之木。
心如枯槁之木不是让心灵枯竭,使一切都毫无生气,而是要逐步减少感官的刺激、外来的诱惑、层出不穷的欲望,以及执着于自我中心的观念与成见。
经过“心斋”后,心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原来被物欲杂念遮盖的光彩重新焕发出来,庄子认为,人心的奇妙莫过于此。
心如槁木是在无味中寻一种味道,这种味道是对生命怀有一份喜乐,是在一日三餐之外还愿意看看星空。所以心如槁木之后,可观天地之大美。
有一方舟在渡河行进,突然被一条船撞上。方舟上有一暴躁之人,立即向撞来的船高喊着要对方回避。一呼不听,再呼不听,到了第三次呼喊时,便骂声连连。就在此时却发现撞来的船上,竟然空无一人,不仅骂声停止,骂的人还哈哈大笑起来。
心如枯槁之木,就是把自己的心变成空船,也就是“虚己”,舍弃自我而顺应自然,顺应外界的变化,对任何的事物都保持内心的虚静,就不会受到外物的伤害。
人活着是一种心情,是好是坏在于个人如何看待,不同的态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作家雪漠说,在这世上,挤压自己的,只能是自己;抚摩自己的,也是自己那颗贪婪的心。
当我们的心中,没有了“我”这个界定,不执着于自己的狭隘,所有的比较、痛苦和烦恼便无所依存,世上的每一个微笑,每一朵花儿,每一缕阳光,每一个存在都与我们一体,万物与我为一,每一个存在都成为我们生命美好的一部分,每一个存在都成为我们生命的礼物。
身、心、性,就是一个人自身的全部。读好《黄帝内经》《心经》《庄子》,遵照智者先人的话去做,就是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跟《黄帝内经》学养生跟《心经》学养心跟《庄子》学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