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102岁阿婆自编30首闽南语歌谣 唱出百年人生

  闽南网12月6日讯 家住泉州南安梅山镇埔仔村的黄算娟,1911年出生,今年102岁了,不识字的她却能出口成“歌”,她自编了30多首闽南语歌谣,大多是源于自己的生活,老人一家称其为“古话”,不过由于老人年事已高,歌谣已经记不全了。

  这些歌谣在我们看来,或许并不那么押韵,也没有那么严谨,甚至有那么一点不像歌谣,不过,当我们听着这个百岁老人念出的“古话”时,不难从中描绘出这一个多世纪来,老人幸福的一辈子。

  歌谣一:“小弟3岁读幼儿园,二哥9岁上学堂,大哥参军守国门,保家卫国做英雄。”

  黄阿婆鹤发童颜,穿着一件红色的中式夹袄,显得十分喜庆。现在跟三儿子戴建昌一家住。见我们来,阿婆直问“这是谁啊?”媳妇黄秀敏凑在阿婆耳边大声说:“他们来听你念古话的。”“念古话啊,好。”说着,阿婆就大声地念了起来。“小弟3岁读幼儿园,二哥9岁上学堂,大哥参军守国门,保家卫国做英雄。”

  这首歌谣是黄阿婆念最多次的,媳妇黄秀敏说,这是说她几个儿子的故事。只是阿婆年纪大了,有时念得不全。黄阿婆一家如今已是五代同堂,最大的儿子今年都已经82岁了,也都已经当上了太爷爷。

  阿婆最开心的,是儿孙们都十分孝顺,对她这位大长辈十分尊重。曾孙结婚时还特意在阿婆面前办了热闹的仪式,新郎新娘欢欢喜喜地在太婆婆面前行了礼,阿婆的玄孙出生时,子女们还特意把他抱来给黄阿婆看,黄阿婆的脸乐出了一朵花。

  对于家里儿孙的事情,阿婆都记得清清楚楚:“三儿子的孙子生了对双胞胎,二儿子在晋江,四儿子的孙女在读研究生,不知什么时候找对象哟?”

  阿婆还喜欢给晚辈们讲故事,她的诗歌,除了讲述自己的生活故事外,还有不少是“看大戏”里看出来的。陈世美与秦香莲、孟姜女哭长城、陈三五娘的故事,黄阿婆一说就停不下来。“男不看陈世美,女不做秦香莲。”说完了故事,她还会总结出歌谣,告诉儿孙们做人的道理。

  “我16岁裹脚,17岁嫁人。”黄阿婆是现在少有的裹脚的人了。阿婆说,“当时的女人都要裹脚,没有裹脚的女人会跑走,所以娶媳妇都要娶小脚的”。

  阿婆做了一辈子家庭妇女。“丈夫田里干活,我站一旁舀水,儿孙满地收麦田。”这是阿婆跟我们描述的年轻时的场景。因为裹着小脚行动不便,阿婆做不了重的农活,在田里只能帮忙打打下手,但回到家里,她就是一等好手,煮菜做饭、操持家事,掌管着一家大小,一直闲不下来。

  老人还有一项绝活,就是做绣花鞋。媳妇黄秀敏拿出阿婆床底的绣花鞋,这是一双古旧却精致的小鞋子。阿婆裹了小脚,之前穿的鞋子都是自己织布、裁布、绣花样,几十年来,儿孙们的鞋子也都是阿婆一手包办的。不过这两年阿婆眼睛不行了,这项绝活也就渐渐放下了。

  三媳妇黄秀敏说,婆婆能那么长寿,全靠有个好心态。阿婆心地善良,见不得别人受苦。她总跟儿女说,我们不能看人不起,自己有十斤米,要拿三斤给人煮。要是碰上邻居吵架,黄阿婆也会第一个站出来做“和事佬”调解。就像她常跟儿女说的“有量就有福”。

  阿婆还有一个养生秘诀,就是晨吃生姜片,饮食宜简单。黄秀敏说,两三年前阿婆身体还好的时候,还能自己做饭。平时还以黑枣、红枣做零食,每天早晨,她都会切几片生姜片剁碎,再泡上一杯冰糖茶,一撮一撮慢慢吃。直到现在,阿婆有时候咳嗽痰多,媳妇就给她泡上一杯姜茶喝,阿婆很快就能好。

  年轻的时候,生活艰苦,阿婆三餐都是简单的稀饭配菜,有时煮一次稀饭能吃上一天。儿子戴建昌说,母亲虽年事已高,身体却没什么大毛病,很少生病。(本网记者 彭思思 黄谨 文/图)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南安102岁阿婆自编30首闽南语歌谣 唱出百年人生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