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打功效——止痛 其他功效——改善肤色肤质、缓解肌肉疲劳、提高人体免疫力、防止血管老化 其他功效——缓解身心疲劳、加速脂肪燃烧、调节胃肠等脏器功能、增强免疫力 其他功效——改善心肌供氧、促进淋巴循环、预防骨质疏松、改善便秘 主打功效——淋巴引流排毒保健按摩 平时20% 理论40% 实践40% 基本概念 按摩:也称推拿,是以防治疾病为目的,通过手法、 足法或借助器具作用于人体体表特定部位,调整机 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种方法。 按摩技术:指客观地阐述按摩的作用、基本原理、方法程 序、注意事项等,最终达到保健和治疗目的的一门 科学技术。 依据指导:以人体解剖学、经络学、生理学、病理学、免 疫学等科学理论为依据指导。 什么是按摩? 按摩的起源和发展简史 按摩,是人类最古老的一门医术。可能萌于人类的自我保护本能。现代有学者考证:古代殷商地处“中央”,指河 南洛阳一带。按摩法可能发源于此,由殷人发明。 1989年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挖掘出大量甲骨卜辞,其中多次出现一个代表手法的象形文字———“付”。“付”即“拊” 得初文,按摩的意思。(《说文解字》) 甲骨文的史料记载为《黄帝内经》提出我国按摩疗法发源于“中央”的说法提供了物证,也证明了我国推拿按摩已经有 3000多年的文字记载。 按摩是如何出现的? 按摩的发展简史 六、民国时期及现代的发展先秦时期: 推拿按摩的异名有按跷、挢引、矫摩、乔摩、折枝、 摩挲等 《引书》一部导引术专著,其记载了一些治疗性推 拿手法。 帛画《导引图》绘有44人像,描绘各种医疗和保健 性导引动作,其中有捶背等自我按摩图。 《五十二病方》中涉及的推拿手法,有安(按)、 循等十余种。还记载了按压止血法。该书部分内容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推拿手法的成就。 秦汉魏晋时期: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且较全面系统阐述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古典医学巨著,其中有不少关于 推拿按摩的记载。 1、确立了推拿按摩的疗法名称----“按摩”。 2、提出了推拿按摩导引的发源地,即以河南为中 心的中原地区。 3、按摩的作用机理,适应禁忌症,诊断,膏摩和 按摩工具的应用。 4、按摩人员的选材与考核,特殊手法以及与针灸 的配合运用。 它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为推拿按摩体系奠定了基 础。是我国推拿按摩体系建立的标志。 三国时期的华佗,是按摩治疗和自我按摩导引的倡 隋唐时期:在此期间,推拿按摩得到政府认可;按摩教育 走上正规;按摩有了明确的定义和治疗范围,骨伤 疗法隶属按摩科;膏摩得到广泛临床应用。 孙思邈的《千金药方》与《千金翼方》对当时 的按摩治疗与养生法作了全面总结,他倡导小儿推 拿按摩。 流传广泛:日本于公元702年颁布的“大宝令”, “按摩”一科就与我国唐代的编制完全一致 五代大书法家杨凝式,给后代留下“神仙起居 法”。他在诗中倡导“行住坐卧处,手摩胁与肚” 的自我造作方式,以及“才觉力倦来,即使家人助” 的互助式保健按摩。 宋金元时期: 宋金元时期,虽然国家医学机构未设推拿专科, 但发展还是另人瞩目。 按摩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临床各科,并 产生丰富的诊疗理论。 宋代医学巨著《圣济总录》提出将按摩与导引 进行区分,并汲取宋以前道家养生学派精华,编成 养生按摩套路---“神仙导引”。是当时最为系统的养 生按摩套路,对后世的“八段锦”、“十二段锦”深 有启迪。 明代: 再度发展时期 按摩科重新合法化,但只持续 了200多年。 大致有三个分化: 1、以正骨手法名义寄生于 正骨科; 2、改称“推拿”,治疗小 儿疾病; 3、在理发沐浴业求生存。 清代: 缓慢发展时期 太医院不设按摩科,推拿基本在 民间生存和发展。 大致三大特色: 1、儿科杂病临床应用的发展。 2、以骨伤病为对象的正骨推拿 形成相对独立学科体系。 3、与其他外治法和药物疗法在 临床中相互补充、结合。 民国时期: 发展特点是存于民间、 发展于民间。 缺陷:缺乏交流; 优势:依据地区形成各 具特色的推拿流派。 西方按摩术开始传入我 建国以来:复苏普及以及发展与繁荣期 1956年上海卫生学校开办推拿医 士训练班; 1958年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所推 拿专科学校-----上海中医学院 附属推拿学校;成立中医推拿门 1977以后,推拿的临床、教学、科研全面展开 按摩的作用及基本原理 一、按摩的作用 1、保健作用 2、治疗作用 二、按摩的基本原理 属中医外治范畴,通过手法可调整阴阳、补虚 泄实、活血化淤、疏筋通络、理筋整复。 1、疏通经络、改善气血循环 2、疏通血管、改善血液循环 3、调理神经系统 4、放松肌肉、韧带 5、调节内分泌、促进新陈代谢 按摩有什么作用? 中医学解释---“正”“邪”相争 1.外因:外感“六淫”,自然界的“寒、暑、风、燥、湿、火”中医称作“六气”,“六气”失常,如严寒、酷暑、狂 风、暴雨、潮湿等则有害人的健康,称为“六淫”。 2.内因:“内伤七情”,即“喜、怒、惊、恐、忧、思、悲”七种情态的不良因素 自律神经不为人体意志操控,是自动调节消化或血液循环、呼吸、排泄等全身功能的神经。 两种神经相互抗衡(一紧张,一松弛),相互谐调,从而达到全身技能的平衡。 按摩疗法对于自律神经失调引发的疾病疗效显著。西医学解释——自律神经失调 按摩的适用范围 1.骨伤科疾病:各种扭挫伤、关节脱位、骨折与脱位后遗症、颈椎病、落枕、肩周炎、骨关节炎等。 2.内科疾病:头痛、失眠、感冒、高血压病、糖尿病、肺气肿、胃下垂、便秘、腹泻、神经衰弱等。 4.妇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闭经、更年期综合症、胎位不正、盆腔炎等。 6.五官科疾病:麦粒肿、近视、慢性鼻炎、咽喉炎、牙痛等按摩的禁忌和注意事项 一、禁忌症 慎用情况: 1、饥饿时,饭后45分钟内或腹胀时; 2、剧烈运动及极度疲劳者应休息一段时; 3、怀孕和月经期女性腹部、腰部不宜用重手法; 4、高血压及严重心脏病的老年患者适宜轻手法; 5、肾炎患者不宜重手法按摩腰部脊椎两侧肾区; 6、酒醉者 严禁按摩范围: 1、高烧发热者 2、传染病急性传染期 3、感染化脓的体表部位 4、皮肤破损、感染、烫伤出血处 5、骨折早期、截瘫初期 6、出血性疾病或有出血迹象者 7、有脑血管意外先兆者,恶性肿瘤和精神病情绪不稳定者 8、极度虚弱以及严重心脏病病人 9、有其他诊断不明的可以病症者 常用检查方法 问——询问发病时间、过程、既往病史情况。内容包括饮食、寒热、大小便、睡眠、女性生理和家庭病史等。 切——食指、中指、无名指三个手指放在手腕桡动脉搏动处,通过波动变化诊断病情。正常脉象搏动适中,缓和有力,整 齐有节奏,一次呼吸之间搏动4、5次。 析临床症状表现并进行诊断的方法。注意事项: 1、按摩前明确诊断病情,禁止不明病情,不分穴位, 不通手法进行按摩。 2、患者与按摩者都应选取舒适体位。 3、手法操作要熟练,力度适中,先轻后重,由浅入深, 严禁暴力或蛮劲损伤皮肤筋骨。 4、按摩者可在患者皮肤上擦润滑剂,保护皮肤防止擦 5、按摩前,按摩者与患者作好个人卫生准备6、按摩者按摩时严禁佩带饰品,指甲要剪短,施术部 位保持温热。 以手法触摸体表的一种诊断法,也称触诊、扪诊。诊断顺序:先脊柱后穴位,再其他部位;先头颈,后 身躯,后四肢;先局部后整体。 诊断手法以指压、指推、拳捶等为主;力约比按 摩力度轻一半;时间1至5分钟。 确认穴位的主要标致: 1、手压有痛感;(压痛) 2、指触有硬块(硬结) 3、稍微刺激,皮肤有刺痒(感觉敏感) 4、出现黑痣、斑(色素沉着) 5、与周围皮肤产生温差(温度变化) “阿是穴”:局部异常反应点,按压、弹拨该处有酸痛等 主观反应,可触及肌张力增高、结节、条索状物、弹拨感 等软组织异常。 常用手法 第五掌指关节背侧吸附治疗部位,以腕关节屈伸动作与与前臂的旋转运动结合,使小鱼际与手背在治疗部位作持续 不断来回滚动的手法。 临床应用:滾法接触面广、压力大,适用于肩背、腰臀及四肢肌肉丰厚的部位。常治疗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病症。 概念:大拇指端、罗纹面或偏锋拇指桡侧面着力,肩肘放松,腕部连续摆动结合拇指关节屈伸活动的手法。 紧推慢移——120~160次/分钟(200次以上为缠法) 刺激量中等,接触面小,适用全身各部,尤擅长走经络,推穴道,可用于治疗内、外、妇、儿、伤各科疾患。 手指罗纹面,掌根和手掌大鱼际着力,作轻柔缓和的环转运动,并带动该处皮下组织一起活动的方法。根据着力部 位分指揉、掌根揉、大鱼际揉。 掌揉,着力面大,刺激缓和舒适,适用面积大且较平坦部,如腰背、腹部及四肢,常用于肌肉酸痛、软组织肿痛和强痛 刺激手法作用后的缓解; 大鱼际揉,着力面大,刺激更为柔和,用于头面部、胸腹、四肢关节等; 指揉,接触面小,功力较集中,柔和深沉,适用全身各部位或穴位。 用手掌掌面或食、中、无名指相并着力,腕关节作主动环形有节律的抚摩运动。分指摩法和掌摩法 约120次/分钟,掌摩法约100次/分钟 振动类手法:以较高比率节律性轻重交替刺激,持续作用于人体的手法。包括抖法和振法等。 挤压类手法:用指、掌或肢体其他部位,单方向或相对用力的手法 叩击类手法:用手掌、拳心、拳背、掌侧、指尖或桑枝棒等叩打体表的手法。包括拍法、击法、弹法等。 拿捏常见运动损伤和常见疾病按摩 诊断:手指按、压、捏颈肌、项韧带,有结节、肿胀或特别疼痛位即损伤部位 又称颈椎综合症,长期伏案或低头工作者居多,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年龄明显年轻化 属中医痹症,肝肾亏损气血不足,外感风寒湿邪或外伤劳损致气血运行不足。现代医学解释为椎间 盘退变压迫。 约60%患此型,常有反复“落枕”史,颈后伸、咳嗽、喷嚏时疼痛加剧,重则阵发性剧痛;手和手指有麻木触电感觉; 握力减弱,颈部僵硬、活动受限。 病变4、5间隙,颈根疼痛并沿肩、上臂前外侧向腕部放射麻木,但不影响手 病变6、7间隙,项背部疼痛,沿上臂及前臂后侧中央至食、中指放射 瘫痪或麻木,肢体怕冷,酸胀、血运障碍,浮肿,起初有尿急、排尿不尽,后期可尿储留,大便无力、便秘或大便失 百劳:共4穴位,后发际下1寸,中线椎与胸椎之间点左右各开1寸 取穴与部位:风池、风府、肩井、天宗、曲池、合谷、手三里、外关、颈部、患侧上肢 卧姿不良,枕头不适致使经气运行不畅,或当风受寒使颈部扭转失调 取穴与部位:局部及阳陵泉、天宗、曲池、合谷、风府、风池、肩井 太溪:内踝与跟腱之间凹陷处130 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腰椎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第三腰椎横突等 诊断:多数为第4、5腰椎明显压痛,夹脊穴明显压痛,直腿抬起阳性 滾或四指推患侧腰肌(急性损伤刺激量不宜太大,时间不宜过长,目的使紧张痉挛的肌肉放松) 双手虎口部轮流叩击正中脊柱部,有清脆叩击声响,腰部旋转带动发力,位臵越高越好,约20下 点按血海、梁丘、膝眼、足三里、膝阳关、阳陵泉、阴陵泉、委中等穴各1分钟 患屈膝屈髋至90度,医一手扶膝,一手握踝,顺逆时针摇膝关节10次,幅度由小至大,屈伸膝关节10次 出现关节交锁先解锁,仰卧,医前臂托腘窝,一手抓小腿,对拉牵引反旋,逐渐加幅,可两人配合 冲阳:足背最高点,动脉应手处,足阳明 支沟:伏掌,腕横纹上3寸,尺桡骨之间,手少阳商阳:食指桡侧甲根上方1分处 合谷:“虎口”处,疏风清热, 醒脑开窍,消炎止痛 曲池:屈肘侧掌呈90度,肘横 纹头与肱骨外上髁内缘中点 商阳:食指桡侧甲根上方1分处迎香:鼻翼外缘中点 承泣:眼球正下方,眶下孔边缘 承浆:下唇沟正中凹陷处 大迎:下颌角前方,沟形凹陷处 颊车:下颌角前上方,咬牙取 下关:耳前颧骨弓下缘陷中,闭 神庭:头正中线寸,胫骨外 一横骨 梁丘:髌骨外上缘2寸凹陷处 天枢:平脐,距任脉2寸 四白:瞳孔直下1寸眼眶下孔处 厉兑:第二趾甲外角直上1分 隐白:足大趾内侧端,上1分 隐白:足大趾内侧端,上1 太白:足内侧,踝骨下隐中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 骨后缘 阴陵泉:胫骨后缘,内上髁 下缘 血海:髌骨内上缘2寸 单手捏拿对侧肩胛骨上斜方肌肌腱,按肩井,一次向肩肱、肘臂挪移直至腕掌部,重点按摩肩周腧穴、曲池、内关、支 两拇指握在拳心,将其余四指紧按拇指上,用力握紧,然后突然松开四指,一紧一松3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