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中医养生保健学 (二) 内容提要: 第一节绪论 第二节中医养生保健学发展简史 第三节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理论 第四节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保健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人民非常重视养生益寿,并在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立了既有系统理论、多种流派、多种方法,又有民族特色的中医养生保健学,为中国人民的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概念 养生保健: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最早见于《庄子》内篇,认为养生保健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中医养生保健学: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人类生命生长发育、寿夭衰老的成因、机制、规律;阐明如何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防治疾病,以达到更好的生存状态、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的实用性学科。 自古以来,人们把养生保健的理论和方法 叫做“养生之道”=“养生保健学”。 二、目的和意义 目的: 长寿(社会+医学+个人)。继承祖国医药学遗产,发展独具特色的预防保健科学,以便更好地为人类保健事业服务。 学习的方法 :整体观念 、理论联系实践。 学习的要求 :要学以致用,身体力行,指导自己的和他人的养生保健实践活动。 意义: 适应当前疾病谱和医学模式的改变 符合医卫服务重心前移的要求 为社会和谐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三、基本特征 中医养生保健学是从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科学, 它涉及到现代科学中预防医学、心理医学、行为科学、医学保健、天文气象学、地理医学、社会医学等多学科领域。 特征: 1)独特的理论体系: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协调 2)和谐适度的宗旨 :遵循自然及生命过程的变化规律 3)综合、辨证的调摄 :综合调养,因人而异 4)适应范围广泛 :不同的人群,个人的一生 四、基本方法 形神共养,协调阴阳、 顺应自然、饮食调养、 谨慎起居、和调脏腑、 通畅经络、节欲保精、 益气调息、动静适宜 五、中医养生保健学与现代医学关系 1)各自的目标: 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思想:强身防病,强调正气作用,防微杜渐治未病。 当代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主要任务是控制和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其特征是从治疗扩大到预防,从生理扩大到心理,从个体扩大到群体,从医院扩大到社会。 2)相同点: 中医养生保健学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科学发展的思维方法是一致的,中医养生保健学将在今后人类防病保健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特别是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养生保健日益显得重要起来。 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历代养生家、医家和广大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防病保健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摄生保健的内容,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系统的养生方法,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卓越贡献,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上古时期(萌芽)---源流:养生保健原始思想的萌芽 1)人类先祖已经注意到改善居住和衣着条件 2)火种的发现(饮食卫生) “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灸、熨” 3)劳动促进上古时期人类社会进步 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命规律 支配、改造自然界 增长了智慧,强壮了身体,延长了寿命 (二)、先秦时期:中医养生保健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由于金属工具的运用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的需求也在提高,提出了有关养生保健思想观点。 1)先秦养生保健思想 (1)《周易》:“变易观”. 祖先生活及生产斗争实践的产物, 是对自然界发生、发展、 变化规律的总结。 (2)道家养生思想 :代表人物:老、庄 子。“清静无为”、“顺应自然”、“贵柔” 、 “返朴归真”、“形神兼养 ”。 (3)管子的养生保健思想 :存精以养生,起居有时、节制饮食、适应四时 ,精神 调养 。 (4)儒家养生保健思想 :精神调摄、身体护养 、饮食卫生 。 (5)先秦杂家养生保健思想 :《吕氏春秋》。毕数之务,在乎去害 、趋利避害,顺 应自然 、动形以达郁 。 (6)先秦杂家的养生思想,融合了道、儒、墨、法诸家之长,参以己见,故有其独 特之处。 2)先秦时期的养生保健实践: (1)提倡讲究个人卫生:出现洗脸、洗手、洗脚等习惯。 (2)注意饮食调养 :创造了“食治学” 、注意五味调和。 (3)导引健身:呼吸、动形和自我按摩融为一体的传统健身术。 (4)敬老养老:礼记:“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伙食忠养之” 。 (5)优生优育与胎教:同性不结亲、成年而婚配;有身孕,目不 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 (6)环境卫生: “陶窦”(下水沟)、“井匽”(厕所)。 (7)药物养生:《山海经》中收集了延年益寿的药物。 太岁:肉灵芝: “视肉、聚肉、肉芝”,描述它“食之尽,寻复更生”。 “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 是介于原生物与真菌之间的粘细菌,生活于土壤中, 生命力极强。 3)《内经》奠定了养生保健学理论基础: 《内经》则是集先秦诸子理论及医药学实践之大成,为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1)对生命起源的认识:“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认为自然界的阴阳精气是生命 之源。 (2)天人相应,顺应自然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 (3)对生命规律的阐述: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有精妙的观察和科学的 概括。 (4)对衰老的认识:情志、起居、饮食,纵欲、过劳等一方面调节失当,是导致 早衰的重要原因。初步建立了抗老防衰及老年病防治的理论基础 (5)明确提出养生保健原则和方法: 原则:调和阴阳,濡养脏腑、疏通气血、形神兼养、顺应自然;“治未病”。 方法:调情志、慎起居、适寒温、和五味、节房事、导引按跷、针灸。 4)先秦对中医养生保健学理论建立指导意义 先秦时期是我国从原始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转折时期。在这一时期里: (1)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认识自然,认识生命。 (2)长期的医疗实践--积累经验。 (3)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建立理论体系. (4)《内经》--系统总结和结晶,为建立理论体系。 集先秦诸子之说,参以大量医疗实践,形成了中医理论体系,为中医养生保健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三)汉唐时期:丝绸之路 、焚书坑儒解除、三教归一充实和发展了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内容。 1)养生保健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1)张仲景的养生保健思想: 养慎:注意四时变化,外避虚邪贼风。 调和五味:“饮食滋味以养于身,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 提倡导引:养生保健思想体现了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原则。 (2)华佗的养生保健思想: “五禽戏(虎、鹰、熊、狼、鸟)”:促进了导引健身的发展。 (3)王充的先天禀赋说: 禀气的厚薄决定寿命长短 提倡少生少育 优生与长寿联系起来探讨,是很有见地的,大大丰富了养生学的内容。 (4)《神农本草经》思想: 提倡以药物进行养生保健。 (5)方士之术利弊: 社会上方士盛行,炼丹术、服石法、神仙术以至房中术等。 促进了方士对炼丹、服石、导引等养生保健方法的探索。 魏伯阳:总结前人经验,阐述了炼丹理论和气功的理论和方法。 2)道家学说与道教养生保健术: 道家:老子,将阴阳、儒、墨、法等各家思想批判地吸收进来,养生之术很多,多是将古代所流行的养生之术,皆吸取进来,加以发挥。代表人物:葛洪、陶弘景:《养性延命原》,为现存最早的一部养生学专著。 道教:所行养生之术,如外丹、内丹、服气、胎息、吐纳、服饵、辟谷、存思、导引、行蹻、动功等等 3)佛家养生思想的传入: “彻悟成佛” 、《易筋经》、戒律等充实了养生学中“养神”、“固精、“节欲” 。代表作:孙思邈 《千金要方》。 4)道、儒、佛、医思想的汇通: (1)汉唐时期,道、儒、佛思想盛行,三家之说影响着当时整个社会。 (2)孙思邈精通道,佛之学,广集医、道、儒、佛诸家养生之说。 《千金要方》在我国养生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① 继承和发展“治未病” 思想 ② 奠定了我国食养学的基础 ③ 强调房中补益 ④ 重视妇幼保健 ⑤ 融道、佛、儒、医于一体,收集、整理、推广养生功法。 (四)宋元时期:理论渐趋完备,其方法更加丰富。 1)养生保健方法的日臻完备: 《圣济总录》 、《太平圣惠方》、“针灸铜人” 等丰富发展了养生保健理论和方法。 2)老年医学的充实和发展: 在唐代孙思邈重视老年保健的基础上,宋元医家、养生家寻求新的老年保健方法,全面认识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点,丰富老年人的治疗保健原则和方法,促进了老年医学的发展。 对老年保健的理论和方法的认识更趋完善: ① 强调精神摄养 ② 主张饮食调养 ③ 提倡顺时奉养 ④ 重视起居护养 ⑤ 注意药物扶持 3)食养方法的丰富: (1)四时五味养脏:春减酸增甘养脾气, 夏减苦增辛养肺气, 秋减辛增酸养肝气, 冬 减咸增苦养心气。 (2)食养食疗: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 4)“金元四民”对养生保健学的主要贡献: (1)刘完素主张养生保健重在养气 :调气、守气、交气 (2)张子和提倡祛邪扶正:养生当用食补,治病当用药攻 (3)李东垣注重调理脾胃:调节饮食、调摄情志、防病治病来调理脾胃 (4)朱丹溪强调阴气保养: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总之,在这一个时期,涌现养生学家及养生保健专著,促进了养生保健学的发展。充实了养生保健理论、原则和方法,对老年病学的防治和摄生保健有了突出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体系。 (五)明清时期:有理论,有实践的较为科学的、完整的专门学说。 1)养生保健重“命门”和治形保精: “…命门亏损,阴阳病变无所不至”、“善养生者,必保其精”;阳强则寿,阳衰则夭。 2)综合调养发展了养生保健方法: (1)调养五脏法:养心说、养肝说、养脾说、养肺说、养肾说 (2)药饵、饮食保健法:“量体选药” 平和、中和、温和;食疗 (3)综合调理法:饮食、起居、劳作 3)防病养生保健强调动静结合: (1) 动静结合的养生方法:静养精神,动养形体 (2)养静为摄生首务 (3)动静结合:散步以养神、绕室行千步,始就枕 4)提倡导引武术健身: (1)历代养生家都十分重视运动养生,导引、气功、按摩共同成为动形养生的三大支柱 (2)武术流派发展、武术健身普及 5)重视颐养老年人: (1)注重老年人的养生保健研究 (2)在这一时期,中医养生保健学发展成为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较为正统的、科学的、 完整的专门学说。 (六)近代与现代:养生保健得到更加迅速的发展。 1)预防养生保健取得显著成就:多种危害人民健康传染病,也得较好的控制和防治 2)建立养生保健的科研机构:各地科研和康复机构相继成立 3)理论研究不断取得进展: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衰老学说和延年益寿的方法 4)开展社会性养生保健教育:广泛宣传保健知识,提高全社会的健康水平 5)培养传统养生专业人才:中医养生康复专业,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措 施和方法培养人才,建立起中医养生康复体系 6)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防病保健学术交流会及全国养生学术研讨会 中国传统的养生保健学,有系统的理论,又有独特的方法和宝贵的临床经验,如养神、动形、食养、药饵、气功、针灸、推拿按摩等。随着中医药学宝库中的宝藏进一步挖掘,它将为我国及全人类的保健事业进一步作出贡献。 (一)生命 1)概念: 生命是具有生长、发育活力,并按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过程。包括: “生、长、壮、老、已” ,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探索生命的规律,对于中医养 生保健学来说,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2) 起源: (1)人以天地之气生,源于天地日月,其中主要源于太阳的火和地球的水。 (2)运动形式: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气化功能的基本形式 (3)生命的维持和死亡:精是人体生命的产生 气是生命活动的根本和动力:元气(肾)、宗气(脾)、营气(水 谷精微化生)、卫气(水谷之气) 生命的维持还依赖于神的健康 (二)天年 1)天年:就是天赋的年寿,即自然寿命。“寿、百二十岁也” 寿命:指从出生经过发育、成长、成熟、老化以至死亡 前机体生存的时间。常以年 龄来衡量寿命。 ① 年龄计算:时间年龄,又称历法年龄 ② 生物学年龄:分为生理年龄和解剖年龄。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脏器的 结构和功能发生演变和衰老情况 ③ 社会心理年龄:由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所造成的人的主观感受的老化程度。 平均寿命:常用来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的医学发展水平 2)影响人类尽终其天年的因素:衰老、疾病。 3)健康人的身心特征: 生理:眼睛有神 、面色红润 、形体壮实 、腰腿灵便 、声音宏亮 、须发润泽 、 食欲正常 、双耳聪敏 、牙齿坚固 、脉象缓匀 、二便正常 、呼吸微徐 。 心理:精神愉快 、记忆良好 (三)衰老 1)衰老:人类正常生命活动的自然规律,人类的机体在生长发育完成之后,便逐渐进入衰老(或称衰退)的过程.它分为生理性衰老和病理性衰老(早衰). 2)衰老的原因: ① 肾阳亏虚:衰老的关键在于肾气的盛衰 ② 脾胃虚衰:脾胃虚损,五脏之间升降失常,就会产生病变,影响健康长寿 ③ 心脏虚衰:心藏神,主血脉 ④ 肝脏衰惫:肝藏血,主疏泄,关系到人体气机调畅,具贮存和调节血量作用 ⑤ 肺脏衰弱:肺气衰,出现不耐劳作,呼吸及血液循环功能逐渐减退 ⑥ 精气衰竭: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源泉和动力 ⑦ 阴阳失调:阴阳的盛衰是决定寿命长短的关键,保持阴阳运动平衡状态是 延年益寿的根本 3)早衰的原因: ① 社会因素:很多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都与激烈的竞争,过度紧张的社会生活 有直接关系 ② 自然环境:有害的环境因素长期作用于人体,或者超过一定限度,就要危害健 康,促进早衰。 ③ 遗传因素:天禀赋强则身体壮盛,精力充沛,不易变老。 ④ 七情太过:长期的精神刺激或剧烈的精神创伤,超过人体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 范围,就会引起体内阴阳气血失调,脏腑经络的功能紊乱,从而导致疾病的 发生,促进衰老的来临。 ⑤ 劳逸失度:劳伤过度,房劳过度,过于安逸均可招致早衰。 (四)天人相应 1)生气通天:人与自然具有相通,气候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 (1)四时变化与人体的关系: 四时与情志:顺春夏秋冬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之神志 四时与气血:春夏疏泄多汗,秋冬少汗多溺 四时与脏腑经络:肝旺于春,心旺于夏,脾旺于长夏,肺旺于秋,肾旺于冬 四时与发病:春季多温病,秋季多疟疾 (2)昼夜晨昏与人体的关系: “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3)日月星辰和人体的关系: 人体的生物节律不仅受太阳的影响,而且还受月亮盈亏的影响 女性经期、体温、激素、性器官状态、免疫功能和心理状态等都以一月为周期。 “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 :月亮初生的时候人体的气血很微弱,不能轻易去损耗它;当月满之际人体的气血也达到了最旺盛的状态... (4)地理环境与人体的关系:地理环境的不同和地区气候的差异,也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南方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疏松;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 东方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 西方者,其民华食而脂肥,其病生于内 北方者,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 南方者,其民嗜酸而食,其病挛痹 中央者,其民食杂而不劳,其病多痿厥寒热 2)顺应自然和主观能动作用: (1)顺应自然:遵循自然界正常的变化规律;慎防异常自然变化的影响 (2)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规律,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环节 (3)主观能动: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 强调适应自然 强调天人相应 3)人与社会的统一观 : (1)社会环境一方面供给物质生活资料,满足生理需要;另一方面又形成和制约人的心理活动,影响生理和心理上的动态平衡。 (2)社会因素可通过情绪中介或机体功能失调引起疾病。 (五)形神合一 1)概念:形神合一主要在于说明心理与生理的对立统一、精神与物质的对立统一、本质与现象的对立统一等。 ① 形:指形体,即肌肉、血脉、筋骨、脏腑等组织器官是物质基础。 ② 神:指情志、意识、思维的心理活动,以及生命活动的全部外在表现,是功能作用。 ③ 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 神本于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 2)形神合一观念: ① 神为生命之主: 生命的统帅。 ② 形为生命之基:“精气神”人生“三宝”。 ③ 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形与神的对立统一,便形成了人体生命这一有机统一的整体。 3)形神共养: ① 守神全形:“神”起着主导作用,“神明则形安” ;中医养生观是以“调神”为第一要义。 ② 保形全神:形体是生命的基础,有了形体,才有生命,有了生命才能产生精神活动和具有生理 功能。 “形伤则神气为之消” ③ 不可偏废,要同时进行:“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六)动静互涵 1)概念:动和静,是物质运动的两个方面或两种不同表现形式。人体生命运动始终保持着动静和谐的状态,维持着动静对立统一的整体性,从而保证了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功能。 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平衡也 2)生命体的动静统一观: ① 生命体的发展变化,始终处在一个动静相对平衡的自身更新状态中。 ② 生理:阴成形主静,是人体的营养物质的根源;阳化气主动,是人体的运动原动力。 动静协调--“吐故纳新” ③ 病理:“六淫”所伤、“七情”所致病理变化,皆因人体升降出入的运动形式发生障碍,导致体内阴阳动静失去了相对平衡协调,出现了阴阳的偏盛偏衰的结果。 3)动静结合的摄生保健: ① 静以养神 :“神”具易动难静的特点,神气清静,可致健康长寿。 ② 动以养形 :形体静而乏动则易导致精气郁滞、气血凝结,久即损寿。 ③ 动静适宜:动为健,静为康,动以养形,静以养气,柔动生精,精中生气,气中生精。 (七)协调平衡 1)概念: (1)协调:是指调节人体自身的生理功能状态,及其与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平衡:一是指机体自身各部分间的正常生理功能的动态平衡;二是指机体功能与自然界物质交换过程中的相对平衡。 (3)协调平衡是中医养生保健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2)协调平衡与生命活动: (1)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稳定和协调,才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状态,保证机体的生存。 (2)新陈代谢通过机体阴阳协调完成。 (3)阳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保证。 3)协调平衡与保健功法: (1)元素平衡保健法:古代:五行、组成生命的物质,通过相生、相克维持平衡。 现代:体内某些元素过多,或某些元素不足,出现 元素平衡失 调,导致疾病和早衰。 (2)交替运动平衡法: “体脑交替”、“动静交替” “上下交替”、“左右交替” “前后交替” (八)正气为本 1)概念:指的是人体的正常功能活动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有维护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功能。它包括了营、卫、气、血、精、神、津、液和腑脏经络等功能活动。 2)正气是生命之根: (1)疾病的发生和早衰在于机体正气虚衰。历代医家和养生学家均重视正气养护。 一者少言语,养内气;二者戒色欲,养精气;三者薄滋味,养血气: 四者咽津液,养脏气;五者莫嗔怒,养肝气;六者美饮食,养胃气; 七者少思虑,养心气…… (2)机体康复--正邪相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3)保养正气重在脾肾: 保养正气,就是保养精、气、神。从人体生理功能特点来看,保养“精气神”的根本,在于护养脾肾。 (1)保精护肾:肾之精气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全部过程;“人之有肾,如树木有根” (2)调养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夭的重要因素;“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 为了便于掌握,中医养生保健学的理论,千百年来产生了诸多形式的养生保健方法,尽管经历了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但是许多指导养生实践的基本原则变化不大,同时也正是由于遵循了下述基本原则,才使得诸多形式的养生保健方法 得以传承和发扬。 1)协调脏腑:五脏间的协调是保证生理活动的顺利基础。 (1)协调的含义:① 强化脏腑的协同作用,增强机体新陈代谢的活力; ②是纠偏,当脏腑间失和,及时调整,纠其偏差。 (2)四时养生保健中强调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 (3)运动养生保健中的“六字诀”、“八段锦”、“五禽戏”等功法,均以增强脏腑功能为目的。 2)畅通经络: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只有经络通畅,气血才能川流不息地营运于全身。 (1)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2)畅通经络法:① 是活动筋骨,以求气血通畅。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 ② 是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任督二脉的相互沟通,可使阴经、阳 经的气 血周流,互相交贯, 任脉起于胞中,循行于胸、腹部正中线,总任一身之阴脉,可调节阴经气血。 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上行,循行于背部正中,总督一身之阳脉,可调节阳经气血。 胞中者,包含丹田﹑下焦﹑肝胆肾膀胱,为精气所聚之处。 3)清静养神 (1)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各种生理功能都需要神的调节。故神极易耗伤而受损。因而,养神就显得尤为重要。 (2)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神的特点:易动难静) (3)清静养神原则:① 清静为本,无忧无虑---做到“恬淡虚无” ② 少思少虑,用神而有度,不过分劳耗心神,使神不过用 ③ 常乐观,和喜怒,无邪念妄想,用神而不躁动,专一而不杂 (4)清静养神的内容体现:四时养生中的顺四时而养五脏 起居养生中的慎起居、调睡眠等等 4)节欲保精 (1)广义保精:“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 (2)狭义保精:保养肾精。男女生殖之精,是人体先天生命之源泉,不宜过分泄漏,如果纵情泄欲,会使精液枯竭,真气耗散而致未老先衰。 (3)保精方法:①节欲:可防止阴精的过分泄漏,保持精盈充盛,有利于身心健康。 ② 保精:养五脏以不使其过伤,调情志以不使其过极,忌劳伤以不使其过耗, 来达到养精 保精的目的。 5)调息养气: (1)一是保养元气,一是调畅气机。元气充足,则生命有活力,气机通畅,则机体健康。 (2)保养正气方法:① 顺四时、慎起居;人体若能顺应四时变化,则可使阳气得到保护, 不致耗伤。 ② 饮食营养以培补后天,节欲固精,避免劳伤。 先天、后天充足,则正气得养 ③ 调情志可以避免正气耗伤,省言语可使气不过散。 6)综合调养: 人是一个有机体,养生必须着眼全局,注意到生命活动的各个环节,全面考虑,综合调养。 (1)综合调养为养生保健的指导原则之一。 (2)综合调养注意事项: ① 养宜适度,方可“尽终其天年”----养不可太过,也不可不及。 如:食养可益寿,嗜食甘肥腻可夭寿。 ② 养勿过偏:综合调养亦应注意不要过偏 误区一:一种情况是认为“补”即是养,于是,饮食则强调营养,食必进补;起居则强调安逸,以 静养为第一;为求得益寿延年,还以补益药物为辅助。 误区二:另一种情况是认为“生命在于运动”,只强调“动则不衰”,而使机体超负荷运动,消耗大于 供给,忽略了动静结合,劳逸适度,同样会使新陈代谢失调,虽然主观愿望是想养生益 寿,但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 ③ 审因施养:要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一般说来,可因人、因时、因地不同而分别施养。不能千人一面,统而论之。 7)持之以恒:养生保健不仅要方法合适,而且要经常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不断改善体质。只有持之以恒地进行调摄,才能达到目的。 (1)养生贯穿一生:人的一生各种因素都会影响最终寿限,养生必须贯穿人生的自始至终。 (2)练功贵在精专: ① 中医养生保健的方法很多。要根据自己各方面的情况,合理选择。选定之后,就要专一、 精练,切忌见异思迁,朝秦暮楚。 ② 如果同时练几种功法,对每一种功法都学不深远,则起不到健身作用,而且各种功法的规 律不完全相同,互有干扰,会影响生命活动的有序化,身体健康水平不可能提高。 ③ 古人云,药无贵贱,中病者良;法无优劣,契机者妙。 ④ 要有“三心”,即信心、专心、恒心,掌握正确的方法,勤学苦练,细心体会,一定能取得 强身健身的效果。 (3)养生保健重在生活化: ① 积极主动地把养生保健方法溶化在日常生活的作、息、坐、卧、衣、食、住、行各个方面。 ② 须结合人体生理特点、自然和社会的规律。 ③ 养生是人类之需,社会之需,日常生活中处处都可以养生。 ④ 唯有把养生保健的思想扎根日常生活之中,掌握合理的健身方法,方可却病延年。 第四节: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原则 * * 中医养生保健学 第一节:绪论 第一节:绪论 √ √ 第一节:绪论 第一节:绪论 第一节:绪论 第一节:绪论 第二节:中医养生保健学发展简史 第二节:中医养生保健学发展简史 第二节:中医养生保健学发展简史 第二节:中医养生保健学发展简史 第二节:中医养生保健学发展简史 第二节:中医养生保健学发展简史 第二节:中医养生保健学发展简史 第二节:中医养生保健学发展简史 (3)陈直《寿亲养老新书》 自身有病自身知, 身病还将心自医。 心境静时身亦静, 心生还是病生时。 第二节:中医养生保健学发展简史 第二节:中医养生保健学发展简史 第二节:中医养生保健学发展简史 第二节:中医养生保健学发展简史 第三节: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理论 √ 第三节: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理论 √ √ 第三节: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理论 √ √ 第三节: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理论 * *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中医养生保健学()祥解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