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实施的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上海高校女教师中,时有“失眠”现象的占44.8%,时有“身心疲惫”之感的占58.6%,时有“烦躁易怒”情绪的占54.9%,常感到“体力不足”的占48.2%。专家认为,相当一部分高校女教师已处在“亚健康”状态,她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程度不容乐观,应该引起全社会关注。
某高校一位三十出头的女讲师,为了“教学、科研上水平”,经常忙得通宵达旦,连寒暑假也排得满满的,3年前因心脏经常早搏就开始吃药到现在。某高校多位女副教授(岁数在40岁至50之间),外表看起来还健康,由于超负荷工作,分别患有高血压、胃病、腰间盘突出、糖尿病,有的连看病的时间都没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自尊心使这群女知识分子“不用扬鞭自奋蹄”,“忙”和“累’是她们的显著特点。而在家里,女人比男人每天还多干2.7个小时的家务。
调查发现,越是名气响的高校、名校,女教师群体中疲劳、失眠、精神不佳等“亚健康”状况的比例和程度越高。教学、科研工作压力过重所带来的是她们精神上长期的高度紧张,使她们心理负担沉重。较多女教师常年超负荷地带病工作,难得有闲暇时间休息,普遍缺少必要的运动及防病健体的意识。某重点高校工会曾想组织女教授们去浙江考察和疗养,时间是周六和周日两天,结果竟无一人参加,原因都是:“太忙,抽不出时间。”
上海市社科院亚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奚潘良研究员认为,失眠、身心疲惫、烦躁易怒、体力不足等现象都是亚健康的表现和脑疲劳的反映,这些症状看似细小轻微,若不加注意,轻则会降低工作效率、生活质量,重则导致多种身心疾病,在我国,许多科技精英英年早逝也与过度脑疲劳密不可分。
上海中山医院心理医学科主任季建林教授认为,在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绝大多数知识型妇女作出了很大贡献,上海高校女教师群体自强不息,用出色的工作和优异的成绩展现自身的价值,赢得了社会尊重。而中国女性所面临的来自社会、家庭和工作等多方面压力是超负荷的,这与中国的国情有关,因为我们一直强调男女平等,没有足够重视男女生理上的差别。
在高校中,女教师要比男教师的困惑更多,心理冲突更加频繁。她们需要向“自立”、“自强”、“刚毅”、“温柔”、“体贴”、“富有情感”等等多性化的现代人特质转化,同时,她们经受着从未有过的困惑与迷惘。
社会发展和激烈竞争带给女教师更大的心理压力。学历的竞争,职称与职位的竞争,使她们与男教师同样承担着事业上的压力。然而,她们的家庭负担和家庭责任似乎没有什么减轻,还要担负起操持家务、照顾丈夫、教育孩子的重任。这使女性经受着心理和生理上从未有过的痛苦与磨炼。
上海交大妇女研究中心副主任、政治与伦理学研究专家余亚平教授提出:“高校在推进教育改革中,应当考虑到女教师的特点,适当减轻她们的劳动强度,维护她们的基本权益。注意建立合理的评估体系,在制定教学和科研相关的工作指标时,应注意切实可行。”
奚潘良研究员建议,高校女教师每天都要留出一定的“喘气”和休息时间,尽量让精神有松弛的机会,学会在快节奏中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遇有烦恼尽快“宣泄”或转移,多与朋友交流沟通,要走出封闭的工作环境和自我小圈子,学会有效改善和调节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过程,每天坚持锻炼一小时,使身心放松,体质增强,如遇有心理危机而难以自行解脱,不妨求助于心理咨询机构,使自己的认知、情感、意志、态度、行为等发生良性转化。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半数女教师亚健康 专家提醒应正视男女生理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