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痛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高尿酸血症这一痛风的“罪魁祸首”已经为继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之后的“第四高”,据估计,2010年我国高尿酸血症患者已高达1.2亿人。但是,大众对于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认知程度却远远不及传统的“三高”,很多人对痛风的认识还停留在“忌口”的层面上,甚至被网络上一些似是而非的虚假健康信息“洗脑”。那么,痛风到底是什么病?怎么做才能真正远离痛风呢?今天,让我们和专家一起解开“谜之痛风”的神秘面纱。
痛风曾被称为“帝王病”,有不少的帝王和名人都患有痛风,如亚历山大大帝、腓特烈大帝、忽必烈、牛顿、达尔文等。是什么原因让曾经“偏爱”帝王将相、历史名人的痛风,如今渐入民间成为威胁到每一个人的疾病呢?为此,我们先要弄明白什么是痛风,痛风到底是怎么来的?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蔡小燕教授说:“痛风的‘痛’很好理解,就是发作时关节异常疼痛。‘风’是指痛风的发作像风一样,发作很突然,症状持续一周左右又缓解了,疼痛来得快、去的也快。痛风的发病机制跟人体内嘌呤(嘌呤的氧化产物是尿酸)代谢紊乱和尿酸排泄障碍有关。所以,痛风的发病机制简单来说,就是人体内尿酸生成太多或者排泄障碍,导致体内尿酸水平太高而引起的一组疾病。当血尿酸浓度过高时,尿酸以钠盐的形式沉积在关节、软骨和肾脏中,引发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尿路结石、痛风性肾病、关节畸形等疾病,此外,痛风还与其他代谢性疾病、慢性肾病、心血管疾病、卒中等关系密切。
曾经的“帝王病”如今已在民间“盛行”。根据我国风湿病大数据研究显示,20世纪80年代前我国痛风患者较少。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巨大改变,高热量、快餐食品的大量摄入使得我国痛风患病人数大量增加,平均患病率达1%~3%。现在的老百姓,跟过去的帝王将相一样,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美食美酒和不良的生活方式,如此一来,我们得痛风的患者也越来越多。
痛风的发病受遗传、环境、饮食、生活方式、年龄、性别等诸多因素影响,从整体上来看,痛风男性患者远多于女性(主要由于女性绝经前有雌激素的促尿酸排泄作用,几乎没有痛风的发生,但绝经后女性痛风发生的比例和男性没有差别),北方的痛风发病率高于南方,沿海地区、山区高于内陆城市。此外,发病人群明显年轻化,以前多集中在40~50岁,现在20~30岁的人群中就有很多人患病,甚至还有部分儿童患者。在我国,痛风的男女发病诱因有很大差异。根据国家风湿病中心统计数据显示:男性患者最主要为饮酒诱发(25.5%),其次为高嘌呤饮食(22.9%)和剧烈运动(6.2%);女性患者最主要为高嘌呤饮食诱发(17.0%),其次为突然受冷(11.2%)和剧烈运动(9.6%)。
既然高嘌呤饮食是诱发痛风的主要诱因,那什么是高嘌呤饮食呢?蔡小燕主任解释道:“嘌呤是人体内能量供应、代谢调节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的一种物质,它最终的代谢产物是尿酸,为了避免痛风的发作,所以我们应该限制如动物内脏、鱼贝类、浓肉汤、啤酒等含有高嘌呤成分的食物摄入量。
在了解了痛风到底是什么病之后,人们对于痛风的相关认知还会存在一些误区,这对于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痛风都是不利的。因此,预防痛风,我们要从一开始就做对。
田新平教授强调:“既往的观念认为痛风高发于发达国家和沿海地区,内陆城市和农村较低,所以内陆城市和农村居民对于痛风的防范不是很在意。虽然目前中国痛风各个省市及农村的发病率有较大差异,但痛风的发病率在总体上是在快速升高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国人的饮食习惯中,高蛋白、高嘌呤、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摄入过多,且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运动量的减少,都促使了痛风发病率逐年攀升,而且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发病率也已趋于普遍化及年轻化。农村受医疗条件和认知的限制,防治痛风的力量更为薄弱。由此可见不论内陆或者沿海,城市或者农村,人们对于防范痛风的认识都需要加强。
为了预防或治疗痛风,有些人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严以律口”。对此蔡小燕主任解释道:痛风患者的确需要控制饮食,因此提倡多吃低嘌呤食物,适量中嘌呤食物,少吃高嘌呤食物。但对于大多数正常人来说,并不需完全的“严以忌口”,因为高嘌呤食物只是痛风发作的一个危险因素,食物里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是身体所必需的,只要摄入量在正常范围内对身体是有益的。
高尿酸/痛风患者需要戒烟酒,动物内脏、高嘌呤海产、牛羊肉等红肉类食物少吃。豆类及豆制品既可以提供丰富的植物蛋白,且对血尿酸水平影响少,可以吃。除此以外,突然受冷和剧烈运动等因素同样会诱发痛风。
田新平教授介绍,通常由于痛风急性发作期患者比较痛苦,可能会前往医院治疗,但往往会忽视发作间歇期的管理。
如果不重视间歇期的管理,痛风石会沉积到肾脏引起慢性肾病、尿毒症;高尿酸血症的持续存在,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如冠心病、心梗、卒中、糖尿病等。
因此,临床医生要及时告知患者,发作间歇期管理的重要性。除了患者以外,大众也应该及时了解预防痛风的科学知识,及早纠正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从一开始就远离痛风的“泥潭”。
在逐步解开了“谜之痛风”的病因、诱发因素及误区之后,蔡小燕主任为大家定制一个预防和治疗痛风的“健康处方”-多喝水、管住嘴、别冻腿!
☆多喝水。建议健康成年人每天保证2000 ml以上的饮水量,最好是白开水,能促进排尿,帮助尿酸排出。
☆管住嘴,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对于普通大众,动物内脏、贝类和鱼类(沙丁鱼、凤尾鱼)、浓肉汤等食物中嘌呤含量在150毫克~1000毫克/100克,根据人体正常摄入嘌呤饮食的需求(约100 毫克/天),应尽量减少,严格控制摄入量。对于急性痛风发作、慢性痛风石性关节炎的患者应避免含酒精饮料。
☆增加新鲜蔬菜、水果和植物蛋白的摄入。应坚持摄入足量的新鲜蔬菜,每日应达到300~500克,保证每天摄入200~350克新鲜水果。鼓励摄入低血糖生成指数的谷类食物,摄入的蛋白质最好以植物蛋白为主。
☆别冻腿。蔡小燕主任指出:“冬季比较寒冷,尿酸容易结晶在关节沉淀形成痛风石,因此提醒广大女性,应注意关节特别是手指和脚趾的保暖,这是我国女性减少痛风发作的一个主要措施。
总之,科学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痛风预防和治疗。无论是痛风、高尿酸血症患者还是正常人群,都要远离高嘌呤食物、白酒啤酒、突然受冷和剧烈运动等痛风高危险因素。对于牛羊肉、含糖饮料(例如可乐等汽水饮料)等食物,目前有一些小样本的研究观察了它们与痛风的关系,相较于高嘌呤食物、烟酒等高危险因素,对于人体尿酸生成与排泄过程的影响相对较小,与痛风的发生关系并不大,在适量范围可以放心摄入,不必谈“痛”色变,因噎废食。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远离痛风要谨记“多喝水、管住嘴、别冻腿”口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