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北京市教委发布了《北京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考核评价方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考核评价包括过程性考核与现场考试两部分,总分值70分。其中,现场考的分值仍为30分,采取分类限选的方式,把内容划分了四类,而男女一分钟跳绳被入选为第二类素质项目2选考项目(6选1)。
随着又一次以加分项被纳入中考体育项目,跳绳培训再次进入大众视野,成为家长们热议的话题。
在某生活信息APP平台上显示,在上海地区以“跳绳”为关键词检索,得到2330个结果,而作为对比,四大标志性球类培训项目,“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检索词得到的结果分别是3588个、3476个、3651个、2751个。
从检索的数据可以看出,尽管在家长的认知中,跳绳运动的魅力和几大球类项目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也并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不招人待见。跳绳培训机构的数量很多,说明愿意花钱进行培训的还是大有人在。
近日,中国国家跳绳队主教练、世界跳绳联合会国际级裁判刘冬奥表示,跳绳可以说是一项非常完美的运动,简便易行、不需要特殊的运动场地、运动成本较低,而且具有增强神经系统功能、提高人体心肺功能、改善视力、减肥塑身、促进儿童健康长高等作用,是一种很好的健身方式 。
一位在上海从事跳绳培训的教练表示,一方面受上海中考体育考试的影响,另一方面可能也是“双减”政策的原因,今年来报班的学生是比往年多多了。不得不承认有的学生是来临时抱佛脚的,但有的学生确实是兴趣爱好,比如说想学花式跳绳。
2019年4月,上海市教委制定发布了《上海市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实施方案》,并于2021年中考时实行。体测分四大类,每名考生必须参加全部四类项目的考试。其中,4分钟跳绳和1000米(男)/800米(女)跑、200米游泳同属第一大类,考生需要三选一。
其实,除了有专门的跳绳培训机构,近两年越来越多的健身机构、少儿体适能培训班等健身机构也都陆续开设了青少年跳绳项目训练课程。
“需求在那,如果我们不开跳绳班,与同行相比我们的竞争力可能就要大打折扣。”一家体育综合体的负责人如是说道。
根据上海教育考试院提供的数据显示,2020年和2021年,选择跳绳这一项目的学生占比高达90%。
跳绳之所以被家长和培训机构如此看中,不单单是因为部分孩子的兴趣以及这一项目在中小学体育考察中的地位提升,更是由于体育成绩与各项评奖评优、升学之间的“硬挂钩”日渐增多。“考试指挥棒”和“加分诱惑”,让跳绳成为了中小学体育培训项目中的“香饽饽”。
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跳绳被列为小学一到六年级评价指标测试项目,而跳绳项目也成为标准中唯一的加分项。
《标准》指出,标准分由各单项指标得分与权重乘积之和组成,满分为100分。附加分根据实测成绩确定,即对成绩超过100分的加分指标进行加分,满分为20分;小学的加分指标为1分钟跳绳,加分幅度为20分。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2014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制定的牵头者张一民教授介绍,将跳绳纳入国家学生体质测试项目,是有原因的:首先跳绳具有可操作性,对运动场地和环境要求相对低;其次考虑经济承受能力,一根绳子的价格不高而且容易获得;另外小学6至12岁是协调能力发展的关键敏感期,跳绳刚好对人体动作协调、灵敏能力有很好的锻炼。
正是凭借其简便易行的优势与良好的健身功效,多省市在中考改革中,均将跳绳纳入必考/选考项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23省、129市将跳绳列为中考项目,而且报考的人数大幅度增加,比如在2021年广州体育中考二类项目8选2中,选择一分钟跳绳的有52442人,将近58%;在合肥体育中考9选2中,合肥市区3.44万名考生报考跳绳占比87%。
对于家长群体来说,在分数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下,只要是加分项目那就是刚需,就应该“必争”“必鸡”,所以,主观能动性下家长对孩子跳绳能力的提升是非常重视。
虽说跳绳简单易行,随时都可以做,但是要让一些家长自己教跳绳也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顺利,尤其是要让零基础的孩子学会跳绳并达标有难度,于是有家长就认为“花钱把难题交给专业的教练,挺好的”。
一位家长就表示,“家长教的话他(小朋友)就是没有那么认真去练,给专业教练容易出效果。专业人士指导一下,就不用走那么多的弯路。”
据央视财经报道,某家少儿体育中心推出的跳绳课程一度广泛受到家长和孩子的热烈参与,家长们都十分愿意花费上千元来给孩子报名学习。
据观察,在跳绳培训中,一两千元一期(10个课时左右)的跳绳课算是大众价,这有可能还是家长们抱团的结果。如果有的孩子领会的速度慢点,或是还想学更多花样式的跳绳技巧,那就要追加课时。
另外,有的家长为追求效率,也会选择一对一的私教课,那价格就更高,每小时收费最高的可达400-500元。
不过,对于花钱报跳绳班,有的人也持不同观点:玩着玩着就学会了,还报什么培训班,这完全是在收智商税!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几千元的跳绳培训班是刚需还是智商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