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女童命丧小区健身器材 专家提醒注意使用安全

  秋千、漫步机……这样的健身器材很多小区都有,它们也给人们健身、休闲、娱乐提供了很多的便利,不少家长也很愿意让孩子们在上面玩耍。但是,健身器材绝非孩子们的玩具,也许家长一不留神,这些器材很有可能就从“帮手”变成了“杀手”。

  日前,武汉一个普通的住宅小区里,一个8岁的小姑娘,就在一台太极推揉器上玩耍时,由于使用不当,导致胸部挤压受伤,呼吸循环衰竭,最终在医院抢救三个小时后,医生宣告不治。对此,专家提醒,市民在公共场所健身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器械,同时也要注意使用安全。

  记者走访滨江公园、水榭花都小区、运河公园等地,发现安装的健身器材均在使用年限内,大部分社区健身器材上都嵌有一块长方形的小铁牌进行提示,上面注明了该器材的功能、使用方法、适用人群以及禁忌症,如用来活动腰部关节、放松腰背肌肉、增强腰部关节灵活性的“扭腰器”就大多注明了适用于“除儿童外各年龄人群”,且“严重腰部疾病患者禁忌”;又如锻炼膝、髋、踝关节的“晃板”就标注了“适用于中老年人”,以及“平衡功能障碍者、脑血管疾病患者禁忌”。

  在沿江大道等路段的不少小区内都安装有健身器材。“说实话,平时上幼儿园大班的儿子都是自己玩健身器材,我们也没太注意安全问题,没想到这个还会有危险。”市民陈女士称,她一定会加强对孩子的教育,以后孩子玩耍时一定要陪在身边。市民冯先生则经常带孙子在滨江公园健身器材上锻炼,他认为只要有大人在,让小孩使用问题不大,“只要家长看管好,一般不会出什么问题”。

  律师熊正平表示,小区和公园等公共场所安装的健身器材本来是提供休闲、健身和娱乐用途,但不按照使用说明使用健身器材,一旦发生意外,自身需要担责。

  自2009年以来,市体育局按照国务院颁发的《全民健身条例》中的全民健身保障要求,积极增加公园绿地等公共场所免费健身器材,仅中心城区就采购了400多批符合国家体育局认证标准的公益性户外健身器材,采用捐赠形式,由社区、公园、休闲广场等认领安装并负责维护管理。“怎样让器材发挥应有的作用?去年国家体育总局印发并实施的《室外健身器材配建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让健身者、健身器材厂商、相关配件管理部门有了更清晰的法规依据。“整合公共场所绿地,增加文体设施建设后,居民群众的公共满意度和幸福感明显提升。”宜昌市体育局群体科负责人说,“我市户外健身器材的管理是比较严格的,但是我们一再强调安全,特别是未成年人使用健身器材一定需要监护人在身边监护。”

  体育局群体科负责人认为,《办法》为室外健身器材配建管理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明确了行政部门的职责,也对采购安装监管等做出了明确规定,为标准化管理提供了政策支撑。根据《办法》,提供室外健身器材的体育主管部门将与器材接收方、器材供应商签订三方协议,明确器材的产权、管理维护要求。《办法》确定了器材接收方,通常是社区居委会、街道办、企事业单位等负有室外健身器材的维护和管理责任,避免发生的健身路径损坏后无人修缮的问题。

  据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体育局工作人员每年都会会同相关部门对捐赠的户外健身器材进行排查检查。对于排查中发现的个别健身器材随着使用频繁、户外等因素,出现零件丢失、脱落以及超过使用期限、生锈腐蚀等存在安全隐患的器材进行登记在案,并联系生产厂家、施工单位进行保修或拆除,确保器材安全使用。在满足群众需要的同时,拓展公共场所的服务功能,提升区域生活居住功能。

  市体育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市内的全民健身器材实行属地管理。“器材的建设有不同的性质,例如有由小区建设的,也有社区捐赠形式建设的,但后期维护都是通过属地管理。”

  记者发现,不少户外的健身器材都是市体育局采取捐赠形式与街道共建的。二马路社区的工作人员表示,户外健身设施归属居委会管理的,如果发现有损坏,居委会会找人维修。平时会将健身器材的日常巡查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平时网格员在街道巡查治安、消防、卫生等情况时,也会特别留意健身器材是否有损坏,会及时记录并上报,如果无法用肉眼观察发现,也可由居民发现后报给网格员,网格员再报给社区居委会。

  对于健身器材的维修保养,根据和供应方签订的合同,一年内如健身器材出现问题,由供应方提供维修;如超过一年,则视健身器材损坏程度而定,“如果一般螺丝钉松了,我们可以自己请人弄好”,如果损坏程度严重,成本较高,社区会拿出资金对其进行维修。”二马路社区工作人员表示。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8岁女童命丧小区健身器材 专家提醒注意使用安全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