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路志正: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

  路老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60余年来,擅长中医内科、针灸,对妇科、儿科、外科等亦很有造诣。此外,他对眩晕、胆结石、风湿病、萎缩性胃炎、甲亢和甲状腺病、白塞氏病、干燥综合征、胸痹、不寐、嗜睡、糖尿病以及不孕症等,均有自己的见解。

  另外,路老也是有一颗悬壶救世的医者仁心,凡来找他求医者,他总是一视同仁,有求必应。对生活拮据者,他尽量少用贵重药,以减轻其家庭负担。路老还多次远涉重洋为海外患者诊治疾病或参加国外学术交流活动,足迹遍及欧、美、东南亚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每到一地,他都为弘扬中医药学而竭尽全力。

  路老常说:治疗疑难病是中医的优势,要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医综合疗法优势,内外合用,针药并施,食药配合,身心同治。药不在多而在精,量不在大而在中病,贵在轻灵活泼,恰中病机。基于这种认识,加上大胆实践,他治疗疑难杂病屡起沉疴。路老还认为,中西医学是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各有所长,也各有不足。在临床中参考现代医学检查数据是必要的,但治疗时,仍要根据中医理论进行辨证论治,不要被西医病名束缚了自己的思路。

  痹证的发生多为风寒湿三气杂至,风湿相合、或风湿化热阻于肢体经络。路老在痹证的治疗中,特别重视湿邪为患。认为不独南方多湿,北方亦多见。湿之来源,有天、地、人之不同。天暑下逼,氤氲蒸腾,或感受雾露雨淋,是天之湿;久居潮湿之地,江河湖海之滨或水中作业,是地之湿;暴饮无度,过食生冷,素嗜浓茶,或饥饱失常,过食肥甘厚味,伤及脾气,皆人之湿。天地之湿伤人,常在脾气不足时;而伤于饮食的内湿,又多有脾虚。因而脾虚湿盛是痹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脾胃功能的强弱与痹证的疗效、预后、转归有密切关系。

  路老也认为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湿邪既是病理产物,又可成为病因,一旦停留于体内,不仅阻碍气血运行和津液的输布,同时,又可使脾胃受损,生化乏源。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生在女性的更年期。更年期妇女在绝经前后,肾气日渐衰退,精血日趋不足,外邪侵袭固然是这类病人主要原因,但此期的妇女,因体质差异,易受环境、饮食、情绪等因素的影响,损伤脾阳,致脾失健运,湿邪停聚,化源不足,才是痹证发病的根本原因。再如骨痹有纳呆、形体消瘦变形的脾肾不足表现;燥痹多有胃阴虚的情况;肌痹常有胃脘痞满、四肢无力的脾虚不运、生化无源之证。此外,痹证大多病程长,用药久,脾胃多有损伤。可见,痹证大多脾胃虚弱,所以健脾起着重要作用。

  如东垣立法处方,详于脾而略于胃,而叶天士的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之论,又补充了东垣之不足。故路老在临床上多取仲景、东垣、叶桂诸家之长,重在升降相宜,润燥相间。升脾阳,降胃气;温补脾胃,勿劫胃阴;滋养胃阴,勿伤脾阳。用药时常在祛风除湿的基础上,以升麻、柴胡、葛根、荷叶、荷梗等合健脾益气之品以升脾阳;而用杏仁、杷叶、竹茹、苏子、苏梗合清养胃阴之品以降胃气,从而达到培土胜湿,益胃生津,治病求本之目的。

  另外,路老注意到因痹证种类的不同,表现脾胃虚弱的情况也不相同,而且各有一定的特点:如燥痹多有胃阴虚的口眼干燥,不喜干食,舌红苔少的胃阴不足之证;肌痹多有纳食不香,胃脘痞闷胀满,四肢无力,舌苔厚腻的脾虚不运之象;而病程长的痹证患者,因用药久、情志抑郁,大多有肝胃不合的情况。因而强调因病用药,调治脾胃:对燥痹病人应注意濡养胃阴,宣肺布津,药多用太子参、南沙参、杷叶、玉竹、石斛、生山药、天冬、麦冬、玄参;对肝肾阴虚者,则多用白芍、阿胶、五味子、首乌、旱莲草、女贞子等酸甘化阴;对肌痹病人应注意健脾化湿,醒脾和胃,多加白术、苍术、山药、粳米、赤小豆;对病久的患者,应疏肝和胃,调理肝脾,加用佛手、郁金、素馨花、绿萼梅、川楝、元胡等。

  路老不仅在遣方用药时注意到脾胃,在用药治病的同时,常配以食疗方法,开处简便易行的食疗方,或是代食,或是代茶饮。如喜用赤豆三米粥:以木瓜、忍冬藤、丝瓜络煎水煮苡米仁、粳米、小米、赤豆为粥。健脾益胃,清热利湿,疏通经脉,达到培土胜湿、治病求本之目的。对燥痹病人常用茶饮方:茅根、绿豆衣、玉米须、乌梅、首乌藤、忍冬藤、甘草等以养胃阴,通络宣痹,缓缓取效。

  调理脾胃的同时,更注重药食并进,总是仔细告诫病人饮食宜忌,以防伤胃。如嘱燥痹病人,虽有阴津不足,口干喜饮的情况,也不要大量进水或药液,要少量频饮,这与《伤寒论》中少少与之的告诫一脉相承。否则,不但所饮的水及药液不能吸收,还会伤及脾气。要求病人用药2月后,胃阴渐恢复,脾津渐旺,唾液才会分泌增加,要坚持用药。另外,嘱其不饮酒,少吃辛辣。对脾胃虚弱舌苔白厚腻的病人,嘱其少食冷食肥甘以免进一步伤及脾胃。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国医大师路志正: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