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养生”成了现代人生活中的热门话题,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行业得以迅速发展。据统计,我国中医养生保健市场规模已超1万亿元。中医养生成为热潮,然而伪中医养生也大行其道。如今,随处可见养生馆、美容美体馆,并打出刮痧、拔罐、艾灸、热敷等中医理疗方法的名头。但大部分实际从事养生保健的机构,其工商注册经营范围和实际经营项目并不相符,是典型的“挂羊头卖狗肉”。据笔者在江西省新余市了解,实际从事养生保健的机构有70余家,但工商注册经营范围与实际经营项目相符的不足10家。问题随之而来,缺乏医学常识的非专业人员妄自使用中医治疗方法,导致养生保健事故频发,危害消费者健康,更让中医无辜“躺枪”。
尤其要警惕的一个现象是,近年来,在保健品这个大而乱的市场里,深得人民群众喜爱和信赖的中医药正在频繁成为不法分子牟利的道具。邀请假冒的专家、老中医开展健康讲座,或在电视上兜售保健品,已是不法商家惯用的营销伎俩。随着新媒体发展,微信上包治百病的“名医”“名药”也越来越多。很多不法分子假借中医药旗号销售产品,借中医药之名行违法违规之实,危害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也损害了中医药形象。
综合分析,利益驱动、监管缺位、标准缺失以及错误的养生观都是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乱象背后的原因。就监管而言,有业内人士透露,卫生部门主管医疗机构,而对养生机构无执法与处罚权;市场监管部门主要负责企业主体资格审核、经营行为规范及消费纠纷查处,难以监管养生机构的医疗行为是否专业;而保健品、药品归食药监部门管,但也不是所有养生机构都出售保健品、药品。养生保健机构看似谁都能管,其实谁都没法真正管,处在一种“民不举,官不究”的状态。
因此,治理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乱象要从明确监管主体入手,变“九龙治水”为“一龙管水”。在审批养生保健机构的开办时,要严格执行“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服务岗位人员应取得有关主管部门颁发的资质证书,开展的服务范围应与取得的资质相一致,同时应持健康合格证上岗”等规定,而非“谁都能开”“不管注册成什么都可以干养生保健”。
其次,要围绕中医养生保健出台一系列规范标准。制定包括中医养生保健机构规范、服务人员规范、服务规范、技术规范等。同时,积极发挥中医药养生保健协会的作用,制定行业管理规范,加强行业自律。建议借鉴市场监管部门对餐饮企业的评星模式,对养生保健机构进行等级评定的行业管理。
此外,还要面向公众进行科普,让他们区分保健和医疗,在接受养生保健服务时发现相关机构涉嫌非法行医,积极向相关部门投诉举报。
值得期待的是,如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加强保健品企业营销行为管理的公告,希望相关部门能够以此为契机,在保健品乱象的治理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针对发布中医医疗广告、培训、保健服务及产品等问题开展全面排查和梳理。对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危害大的借中医药旗号实施的违法违规案件,有关部门必须依法严肃惩处,绝不允许不法分子打着中医旗号危害人民健康。只有如此,才能让中医药在深化医改中发挥更大作用,才能让中医药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向伪中医养生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