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健全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2013年 5月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2016年国家22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2016年 12月民政部颁发的《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指南》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文件,均有关于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容。第一级预防是社区人群心理保健的基础,旨在通过心理咨询、健康指导和心理健康普及教育等形式,在社区推行各种促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措施。调查显示,资金缺乏是制约社区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首要因素,应出台相关制度以保证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有序运行的必要经费来源,同时将心理咨询和治疗费用纳入医疗保险范围,以保证社区居民拥有稳定的心理服务购买能力。

  近年来,国家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非常重视。2013年5月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2016年国家22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2016年12月民政部颁发的《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指南》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文件,均有关于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容。在既有实践中,现有社区服务已经为居民提供很多便利,在社区建设中也有加强心理健康工作的版块,但其具体内容以及操作等还不够清晰。

  相较于社会发展的时代召唤与大众旺盛的实际需求,我国目前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尽如人意,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亟须进一步加强。居民需求大,供给服务不足,专业人员少,队伍质量不高,地区差异大,支撑保障不力问题突出。在吸取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文化背景特点,建立有效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模式,是新时代社区建设的重要任务,具有深远意义。其关系国家的和谐稳定和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关系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指数的提升。

  第一,深化思想认知,提高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重要性的认识。社区是个体长期生活、活动的地方,是提升个体生活质量的平台。相较于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社区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更加快捷便利,更能实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目标。就我国现实情况而言,医院资源十分有限,仅靠医院资源解决精神、心理问题杯水车薪,依托众多社区建立心理健康服务网络,为社区居民提供全面、持续的心理服务是一种必然选择。各级政府要将关注全民心理健康尽快纳入社区日常工作范畴,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政府责任,积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充分发挥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第二,加强基层调研,构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三级预防与干预体系。充分调研居民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结合不同社区居民文化背景、社会活动特点、行为和生活方式,构建三级预防体系,有层次地提出针对性的工作原则和指导方法,制定相应的心理卫生措施。第一级预防是社区人群心理保健的基础,旨在通过心理咨询、健康指导和心理健康普及教育等形式,在社区推行各种促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措施。第二级预防的工作对象主要是社区中常见的心理不健康的个体和群体,工作重点是对已发现的患有心理障碍和精神疾患的居民进行及时干预和治疗,以及对危机事件进行及时干预。第三级预防的工作重点是搭建为心理障碍者提供融治疗、训练、康复于一体的人性化服务机构,积极帮助他们进行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恢复。

  第三,优化基础保障,确保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在制度上,建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组织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估制度,形成明确的组织管理体系和科学的效果评估体系。调查显示,资金缺乏是制约社区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首要因素,应出台相关制度以保证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有序运行的必要经费来源,同时将心理咨询和治疗费用纳入医疗保险范围,以保证社区居民拥有稳定的心理服务购买能力。同时,为积极有效地推进心理健康服务,社区需配置心理咨询室、健康活动室、心理宣泄室、心理测评工具、情绪疏通工具等,满足多元心理健康服务需求。

  第四,强化队伍建设,培养高质量、专业化的人才队伍。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系统应由专职心理工作人员、兼职心理专家和心理志愿者组成。要引进或培养一批心理学专业人才进社区,保证社区公共服务中心配置至少1名专业专职的心理服务工作者,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医院)应有执业心理咨询师以及精神卫生专家定期坐诊等。同时,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高校师生、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等的力量,以兼职、实习、购买服务等方式广泛吸收专业人才充实服务队伍。例如,可以通过与高校心理学专业合作的方式来完成心理咨询专家进社区、心理健康工作人员培训和志愿者的招募工作。除了吸引专业人才进社区,还需要培养“本土”的人才队伍,可以通过与高校合作制定系统专业的培训计划,对社区民警、保安、居委会工作人员等基层对象进行心理学的基础培训,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服务意识,促进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融入到社区工作的方方面面。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建设健全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