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三伏怎么养生

  中医认为暑热最能耗伤人的正气。气温高,人体大量出汗,体内的正气也随着汗水往外走。汗就是津液啊,出汗太多就会造成气津两虚。伏天雨水也多,湿气影响脾胃运化,导致脾气虚,消化功能减弱。此外,夏季心火旺又会克肺。所以说,一夏无病三分虚。就是这个道理。

  论补气良药,黄芪当属第一。中气不足的人,身体比较虚弱,一动就出汗,肺活量比较小,甚至内脏下垂,最适宜用黄芪进补。黄芪又称小人参,它的作用与人参相似,都是补气的。但人参是大补元气,作用十分迅猛,一般的人不可轻易使用。而黄芪是补中气相对温和,效果却不逊色,而且比人参固表的作用更强,所以成为最常用的补气药。

  中医讲黄芪性温,味甘,入脾、肺二经,因此它提升脾肺之气的功效是最强的。脾肺之气增强,就是增强人体的运化功能,因此黄芪可以强健三焦、补益五脏,可以解脾湿、升肺气、强心、益肾气、补肝虚。

  黄芪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又能降血压,老年人吃黄芪,可以防治中风和高血压。年轻人吃黄芪,可以增强抵抗力,预防感冒。

  黄芪还有利尿消肿和托毒生肌的作用,不仅适合肾炎、水肿病人做食疗,对于虚胖的人,还有减肥的作用。

  金代著名的医家张元素,对黄芪的药效总结得最好。他说,黄芪甘温纯阳,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去肌热,四也;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五也。

  黄芪有如此强大的功效,所以中医治疗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炎等,以及对于大病初愈的调养、促进手术后伤口的愈合,都会用到黄芪。

  黄芪粥,古已有之。在苏轼的诗中,就曾提到过他在大病初愈时喝黄芪粥的事情。那年他三十九岁,谪居密州。当时“斋居卧病 禁烟前,辜负名花已一年”,故用“黄耆煮粥荐春盘”。这是用黄芪粥来补养病后虚弱的身体。

  白居易也有一首《斋居》诗写道:“香火多相对,荤腥久不尝黄耆数匙粥,赤箭一瓯汤。”诗中的黄耆就是黄芪,而赤箭是指中药天麻。黄芪、天麻之类在今人看来纯为药材,而在古人看来却可列入日常食谱。从白居易到苏轼,自唐至宋,文人们的餐桌上竟少不了这一道黄芪粥,病后喝,吃素时也喝。古代儒医不分,乐天、东坡之辈想必也深谙药食同源之理吧。

  做黄芪粥,要注意黄芪本身是不能吃下去的。要把黄芪通过中药的“三煎三煮”方法熬成药汁。用这个药汁加大米煮粥。具体的做法如下:

  第一步,取大约30克黄芪,加10倍的清水浸泡半小时,连水一起烧开,中火煮30分钟,将药汁滗出备用。

  第四步,将煮过的黄芪药渣捞出扔掉。将三次煮的药汁放在一起放入约100克的大米,煮成稀粥即成。

  这个粥方中,黄芪的用量不多,配上大米,很平和,属于平补,在暑湿重的季节大部分人都可以吃一点。气弱体虚的朋友,在三伏期间坚持每天喝黄芪粥,能够提升中气,增强免疫力,到了秋冬就不容易生病了。

  三伏天暑湿伤气,用黄芪进补正当其时。伏天太热,常使人感觉懒洋洋的,不想多说多动,有的人身体发重、头脑昏沉、出汗多、手脚发热,还有的人双腿浮肿、便秘等等,这些症状正需要黄芪的药力来化解。

  注意:黄芪粥是补虚的,实证不宜。体虚、中气不足、中老年人大病初愈、手术后、放化疗后的病人可以多吃。阴虚阳亢者、有表邪者则不宜。比如如果你今天受凉了,感受了风寒,那就是有表邪那么这两天就不要喝黄芪粥。

  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在疾病的调治过程中,将平衡人体阴阳与四季气候的特点有机结合,会有事半功倍之效。春夏养阳,三伏最佳,“三伏”天为极盛阶段,阳虚之人,养阳可得天助,此时贴三伏中药贴可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宽胸降气,健脾和胃,鼓舞阳气,调节人体的肺脾功能,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不断增强,从而达到振奋阳气、促进血液循环、祛除寒邪、提高卫外功能的效果。

  6.22日夏至或7.7日小暑开始贴每六天贴一次。也可7.13入伏开始每4天贴一次.配合三伏灸效果更佳!

  2、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引起的胃胀、胃酸、胃痛等,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腹泻。

  今年三伏40天,天热饮食宜清淡,少吃高脂肪油腻食物,可多吃水果,绿色蔬菜,多煮绿豆汤喝,也可喝西瓜解暑!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2015年三伏怎么养生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