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病素,大病饿〗有什么科学依据吗?如果有科学依据,是怎么发挥作用的?
记得听过一句, 〖小病素,大病饿〗一直不能完全明白它的科学道理,请诸君解我疑惑。
“俞平伯一生不爱看病吃药,在亲友中是出了名的:“平日偶患小病,他便蒙头大睡,只吃粥和咸菜,暂不吸烟,一两日便好了。”俞平伯活到九十岁。记得《红楼梦》中好像就说过:“小病素,大病饿。”我们扬州也有俗语说:“要得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看来素和饿,确是养生去病良方也。”
文中举例三处,一是俞平伯的生平经历,二是红楼梦中出现的“饥饿疗法”,三是扬州谚语。
而意林作者瘦茶对于这段经历的印象,源自于俞平伯曾外孙韦柰写的回忆录《我的外祖父俞平伯》。
众所周知,俞平伯是一个很注重养生的人,也是一个爱好众多、视野开阔的人,他有众多养生方法,比如终年光脚不穿袜子,甚至还自编了一首《养生歌谣》,他活到九十岁,不能完全归于所谓饥饿疗法。很明显,作者是牵强附会居多。
而且,患伤风感冒这样的小病,即使不吃药,也会短期内自己痊愈,更别提他还采取戒烟,忌辛辣,捂被子等等措施。哪怕现在,医生能给你提的建议,也就是这些。
“贾母得知晴雯生病后开出了偏方:“只要清清净净的饿两顿就好了,不必吃煎药。”
(晴雯)故于前日一病时,净饿了两三日,又谨慎服药调治,如今劳碌了些,又加倍培养了几日,便渐渐的好了。”
是否该疗法真的具有什么神奇作用呢?曹雪芹借用柳氏之口为我们做出了解答:“每日肥鸡大鸭子,吃腻了肠子,如此长久下去,不病才怪!”
这个“饥饿疗法”只是曹雪芹为了反衬贾家的富贵奢靡而特意设计的情节罢了,毕竟曹雪芹年轻时,家中的境况也和宝玉差不多少。
当曹雪芹落魄之后,回想起当年挥霍奢华的情景,再看看自己就着一根老韭菜下稀粥的困窘,如何能够不落泪?写这段文字,也只是感叹当年只知奢侈无度,却不懂惜福二字。这饥饿疗法,是治病良方,而所医治的这个病,正是富贵人家的“富贵”之病。想必,这治病良方也是曹老先生难以言说的悲哀吧。
这句俗语出自明代医书《万密斋》,意思是说要确保小儿平安健康,就不能给孩子吃得太饱、穿得太暖。
出现这句的原因是当时很多小孩子出现发热,咳嗽,体虚,腹痛等症。经过医生仔细询问,才发现是由于父母过于溺爱孩子,给孩子吃的太饱,哪怕孩子吃不下,也要强迫孩子多吃。给孩子穿的太厚,甚至强迫孩子要多穿,直到穿得出汗才行。
这句话本是医师对于某些溺爱孩子家长的劝诫,却被作者用来牵强附会的做证据。
“小病素,大病饿”并无什么科学依据,也不是严谨的医学结论,甚至连流传下来的俗语谚语都不算,也就只能算是那种在朋友圈赚赚点击量的公众号脑洞文。
真的生病,还是要听医生的说法,不要迷信所谓偏方、俗语。因为很多这样的东西,只是某些人一拍脑袋瞎想出来的,应该没有人想去做他们的小白鼠吧?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小病素大病饿〗有什么科学依据吗?如果有科学依据是怎么发挥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