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则,就如《内径》所言“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大病垂危了才想起养生,那不就是渴了才打井,打仗了才造兵器么?所以,养生要从当下做起,从此刻便入手下功夫。
养生很容易,从理念开始入手转变,然后催动自己去身体力行,把养生落到实处。而转理念换句高深莫测的话就是“修心”二字,要先有这个念头做种子,然后才会有开花结果,有丰硕的果实收获。种下“理念”之种,难道还不容易吗?一念即是也。
但是,养生也很复杂,你虽然种了种子,但却很可能是一个假种子。你可能不知道“艾灸并非老少皆宜的”、冬泳是极其伤阳气的、“晚上夜跑是伤身体的”、也不明白“为什么养生多年却依旧一无所得“、打篮球玩羽毛球打乒乓球等可否作为养生的运动”、“到底哪些运动才是真正养生的”、“保健药物到底该不该吃”……
这些问题的答案,楼主先不急着告诉大家,留在下面一点点分享,让你自己从“理念”入手去判别如何养生才是正确且合理的。
虽说容易,但中医养生的门槛实际上却是极高的,你起码要知道什么是”阴阳五行“、什么是”五脏六腑“、”什么是经络腧穴“等等道理,才可以在养生的道路上保持独立思考的思维,而非”无头苍蝇“一样,一会儿这样做,一会儿那样学。只有了解了《黄帝内经》的养生宗旨,那样才不至于人云亦云,迷乱于市面上的各种养生保健理论,认清方向,正确养生。
而我要做的就是”降低门槛,但不降低标准“,用通俗的语言来分享《黄帝内经》的养生理论和方法,以《内经》理论为根基,参照原文,将其通俗化的展现给大家。
帖子会不定时更新,欢迎大家一起交流学习,留下您的高见或疑问,共同朝着正确养生道路进发。
但是,我们首先要明白一个问题,什么叫迷信?所谓迷信,是别人说的话,你虽然迷迷糊糊,但是却相信。对于一件事物或一个人,我们没有充分的理解,不去寻求真相,而盲目的相信,甚至当做至真之理,那才是迷信啊我的朋友!
由于阴阳学自身的深奥性,再加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胡乱鼓吹、坑蒙拐骗,就使得“阴阳”被披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
在今天这篇文章里,我希望可以用通俗的方式来告诉大家阴阳到底是个什么“怪物”,为什么会这么让人迷惑。
抬头望望天空,日出东山就意味着昼,光撒神州,月挂中天就代表着夜,万籁俱寂,一昼一夜,一日一月,交替出现。四季轮回,月圆月缺,日近日远,春夏秋冬,寒来暑往,风来雨往,千载一律。
低头看看大地。地上有高山,也有深谷,有坚硬的岩石,也有绵延的流水,有广阔平原,也有江河天险……
再瞅瞅天地之间的我们,有男有女,有胖有瘦,有高有矮,有美有丑,有善有恶,有性格奔放的有性格内敛的,有积极向上的,亦有消极自闭的……
渐渐的,人们就对这种自然现象有了抽象认知,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相互对立出现的,于是阴阳的概念就产生了。
也正如道家老子所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形,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上面的这个属性概括很重要的,要用他来指导阴阳的划分。譬如,太阳为阳,月亮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热为阳,寒为阴,生长为阳,肃杀为阴,上升为阳,下降为阴等等。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再用前面讲到的内容举几个例子,男属阳,女属阴,高为阳,矮为阴,硬石为阳,柔水为阴,白天属阳,夜晚属阴,苍天为阳,大地为阴,高山为阳,深谷为阴……
下围棋,黑白棋布内含阴阳。攻为阳,守为阴,审时度势,敌强我弱,敌攻为阳,我守而待机为阴。
练书法,藏锋露锋即是阴阳。露锋为阳,藏锋为阴,只有阴阳平衡才能书写出一副传世佳作。
我讲阴阳主要是为了让大家明白阴阳是一门学问,就是古人的一种归纳方法,道理很朴素,并没有非常浓郁的神秘色彩。
你们应该都看过这样一副图,在一个圆里有黑白两部分图案,这两部分由一条“S”型曲线隔开。
左面这个叫做“两仪图”,注意这可不是“太极图”,“太极图”它带着“小眼睛”,是右边这样滴!
古人有这么一句话,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就是阴、阳两仪。
这幅图就是在说阴阳的关系,首先,二者面积相等,表达阴阳的作用是一样重要的并且是平衡的。
其次,曲线分割给人一种动态感,表达阴阳是在不断变化和运动的。曲线又使得阴阳两部分的划分不是很规整(单看阴或阳的话,是头大尾小的蝌蚪状),这是表达阴阳自身也是有多有少,不断变化的。
再者,二者同居一圆,共同构成一幅图,表达阴阳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共生共存。
本篇文章主要是为给大家普及些阴阳最、最、最基础的简单小知识,破除对阴阳学说的陈旧成见,方便大家理解中医嘴里的阴阳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首先,第一个问题,药是因证而选的,是根据具体病症来确定的,绝不是百病用一方。我认为真正的中医是没有所谓的秘方、万能方的,这个会在以后慢慢谈。
其次,第二个问题,中医不等于玄学,但吸收了阴阳五行等学说,并用之作为指导,玄学往往会“落空”,但中医是切实治病的,是用疗效说话的。
对于第三个,我想说,中医一点也不糊涂,是有医理作为支持的,这个问题也是我最想分析给大家听的。
请放心呀,我不会给大家陈列枯燥难懂的文字,我会用最通俗的方式来讲述给大家。只要你有生活常识和正常的想象力,我相信你就一定能理解我讲的东西。
八纲辨证是中医来用于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它从八个角度入手来分析疾病的状况,也就是所谓的“八纲”。它们分别是: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也叫火),它们都是成对而言的,阴阳是一对儿,表里、虚实、寒热又各自成对儿。这“八纲”你不用记住,有个印象就好,下面我会用生动形象的例子来一一解释给大家听。
大家都知道人是一个恒温动物,人的正常体温一般都在三十六度左右,适宜人生存的温度大多不会超过人的体温,当然也不能太低。所以现在,请允许把你变成一口锅。
院子里的温度比锅里水的温度要低一点,所以锅里水的温度会随之一直下降,但是我们要让水的温度维持在三十六度左右的平衡状态,那怎么办呢?
哈哈,都说了是烧水锅嘛,锅下面当然架的有柴火,这个柴火在不断燃烧使得锅里的水不断被加热。水温受到柴火的加热而升高,但是不会一直上升,因为外界的温度低,所以水的热量会丧失到外界,如此循环往复,加热和散热保持平衡,所以锅里水的温度也因而保持大体不变。
上面讲的是人体正常的状态,也就是中医嘴里常念叨的“阴阳平衡”,火热为阳,寒水为阴,二者平衡,人的机体就能一直保持正常。这个不难理解吧,下面就要逐渐讲述不正常的情况了,也还是从这口锅来讲,让我们继续。
这口锅在烧水,水被不断加热,这就使得有一部分水会变成蒸汽而消散到空气中,久而久之水就会越来越少。
但请不要担心水会变少,因为你每天都在不断吃食物和饮水,这个就如同是在补充锅里的水一样,所以水的消耗和补充也是大致持衡的,故而还是维持着人体的正常机能。除非你哪天不吃不喝了,这个锅里的水才会被熬干!
同样道理,锅下面架的柴火也是会随着燃烧而不断减少的,火灭了水不就凉了?只有死人才是凉的,我们可不能凉凉啊!你吃的食物有一部分就发挥了“柴火”的功能,所以你的这口“生命之锅”才会一直保持温度适中,你的机体才会一直保持正常运转。
上面也都是在说人体健康时的状态,锅里的水一直保持恒温的情况,下面就要出问题了,注意啦!
锅里的水不变,锅也不变,院子也还是那个院子,但是柴火突然加的多了,火焰也随之变的更旺盛了。此时,锅里的水会怎么样?当然是温度上升呀,水变得比以前更热了,咕咕的冒着气泡,都快要沸腾了!这就是病态,中医为之起名叫“热证”。
所以,这种增多了、增进了而导致的疾病就叫“实证”,加之也是“升温”了,所以就合称为“实热证”。有什么会导致我们人体的“柴火”变多呢?比如,饮食太过于辛辣肥甘、感受到夏季的暑热、误吃了大量温热的补药等等。
当然,有“实热证”就有“虚热证”,我们还是来看这口锅。此时,其他情况都不变,只有锅里的水被突然倒掉了一半,那么由于柴火的状况还是老样子,而水却少了,之前那个“三十六度”的平衡被打破了,所以锅里水的温度也会上升。这个就叫做“虚热证”,它也是温度上升了,但却是因为缺少了一部分正常的东西,减少、缺少而导致的疾病就是“虚证”。一般过度劳累,长期熬夜,纵欲无度,忧思过多等都会使我们“锅”内的水大量减少。
“实寒证”是锅里面的水量突然增加了,原本柴火的温度不能再使锅里水的温度保持“三十六度”那个平衡了。更严重的是锅里面加的不只是过多的水,而是冰水或者冰块。比如,冬天吹冷风受寒,经常喝冰镇啤酒饮料,常吃雪糕等就是如此。
“虚寒证”则是锅底下的柴火出了问题,我们对这口大锅来了个“釜底抽薪”,把柴火给抽走了,锅没了柴火的加热,温度也就自然凉了,也就是“寒”了。人走茶凉,生命之火灭了,人就死亡了,这个柴火的作用不言而喻。中医又把这个柴火叫做“阳气”,这个阳气是人生命的支柱。一个人,年老体衰了,久病体弱了,外伤致命了等等就会使得这个柴火,也就是阳气慢慢的变少而使人逐渐走向死亡。
先说“表证”吧,我们仍然是请出那口用了很多遍的“锅”来!此时,院子温度突然冷下了,冷风呼呼的吹着那口锅,那么锅里面的水也会由外而内的受到影响,温度也会下降,这就叫“表寒证”,“表”说明机体的平衡是受到外界影响而被打破的,也说明疾病是相对表浅的。比如,冬天吹冷风而导致感冒就是“表寒证”,当然也属于“实寒证”,因为“锅”自身没有缺少东西嘛。夏天院子高温三十九度,水的温度也就随之而升,这便是“表热证”,又叫“实热证”。
与上述道理一致,“里证”就是机体里面直接受到影响,疾病停留在比较深的层面,用“锅”来解释就是直接往锅里面倒入了热水或者冰水,然后使得锅里面水的温度改变了,这种症状名叫做“里热证”或者“里寒证”,当然也是“实证”。这个情况的出现,可以从饮食失宜的角度来解释,吃了过多的麻辣烫到肚子里面就是“倒热水”,吃了太多的美味雪糕就是“倒冰水”。
“阴阳”这一纲在中医辩证(辩证,辨别疾病的性质、势头、原因等)中是辩证的关键所在,是分析疾病的根本,是个大问题,这就很难用几句话来说了。
“阴阳”是道,想悟明白已很难,说出来就更难了,讲明白就更是难于上青天了。简单用《黄帝内经》中的句子来回答吧,大家一起参详参详,如下: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我们大家只要能理解中医嘴里的“虚热”啊,“实寒”啊等等,就已经达到我本次作文的目的了。
说中医糊涂,其实你错了,糊涂的不是中医,反而是我们自己,是我们不了解中医。
当然啦,看完这些,能理解中医的八纲了,并不意味就能看病了,因为疾病有它的复杂性。比如,这口锅刚开始只是单纯的柴火火焰太旺了,使水温上升,但久而久之就会使得锅内的水也大量蒸发而减少,水少了,火就显得更旺盛了,这个病症就由“实热”转向了“虚实夹杂”再到“虚热”了。
此外呢,这口“锅”也可能既受到院子降温的影响,又可能有过多的柴火,更加之锅里水也可能不多了,而且每个人“锅”的状况也各不相同,有的锅大,有的锅小,有的火弱,有的水满……具体到人体,人的每一个脏腑就又是一口锅,不同的锅又是相互影响的,脏腑间疾病也是相互作用的,不同脏腑通过五行的生克制化而相互联系,如此复杂之情况存在于每一个人的疾病当中。
所以,这就不是简单举例子能说清楚的了,它需要一个中医大夫去望闻问切,然后具体分析疾病状况,并给予相应治疗,水少了添水,火大了灭火,锅漏了补锅,因时因地因人的开出药方来治疗疾病,使人体重新回到阴阳平衡的状态。
如果你感兴趣的话,我也会在以后的文章中逐渐分享给大家听,让大家知道自己的病其实不是糊里糊涂得的,也绝不是糊里糊涂好的。
下面,我们一起进入中医的经典医籍——《黄帝内经》来学习和探索养生理念与具体操作吧!当然,还是引用些自己以前写过的文章来帮助大家理解。
她就是大名鼎鼎的《黄帝内经》,这么牛的书到底讲了什么,竟会被各家各派如此看重?这本书分为《素问》和《灵枢》上下两册,每册各八十一篇。上册主要讲述“天人关系”的理论为主,下册多以针灸为主。
天和人是啥关系嘞?先把答案告诉你——天人合一。但是呢,这是道论述题,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整本书就在诠释这四个字。
天地自然是大海,我们是里面的一滴水,大海的一个巨浪就可以击裂顽石,我们往往会以为这是自己的功劳,其实我们是借助天地自然的势力而已。
试想一下,大自然只有日出没有日落,气温持高不下,一直光芒四射,那我们还能去正常睡觉来补充能量吗?植物还能正常生长吗?我们还能生存吗?日出日落,这便是天地自然的势,天地是父母,我们是子女,但我们是富家少爷,豪门小姐,天地这个父母既有钱又有势。然而问题关键在于我们会不会和父母和平相处,理解父母的苦心,感受父母的爱。
武术家借天地的力量呼吸吐纳来增强内力,修道人凭借天地的力量打通任督来与天同寿,医家更是借助天地之力来力挽狂澜,拯救黎民,消除疾患!所以这本书牛就牛在教你如何继承父母的万贯家财,更绝的是她还会教你如何去理财,让你的子孙后代也福禄无穷,安康无尽。这道“天人合一”的大题,我会在以后慢慢给大家答出来,让我们一起领略《黄帝内经》的智慧。本篇文章只是给大家开个小头,让大家初步了解这本书,希望能起到“敲门砖”的作用吧。下期我将会介绍一下本书的主角——黄帝。敬请期待。
黄帝纠集了部落里的一票人先去找炎帝打了一架,结果呢,黄帝太厉害了,炎帝只好认输求和,大家和和气气一起生活,共享地盘里的资源,从此华夏民族便迎来了第一次大融合。
之后呢,东边蚩尤来犯,黄帝就和炎帝手拉手、肩并肩把蚩尤打了个落花流水。这下好了,黄帝和炎帝,这两个不打不相识的好哥们,一口气来了个“一统中原”,于是便成就了今天我们“炎黄子孙”这个伟大称号。
他为我们留下了《黄帝内经》、《黄帝外经》、《黄帝四经》、《黄帝阴符本经》……这些著作都承载着我们的华夏文明,让我们的文化发展更加辉煌。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用通俗的言语分享些简单易行的中医养生方法与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