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养生保健ppt课件

  内容提示:妇女养生保健 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扈有芹 2016 年1 月22 日宁夏  一、养生原则  二、女性养生特点  三、养生误区  四、膏方调补  五、女性常用方剂的应用 一、养生原则  《 黄帝内经 》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二、女性养生特点  《 临证指南医案 》 说:“女子以肝为先天。”妇女以血为重,行经耗血,妊娠血聚养胎,分娩出血,以致女子有余于气而不足于血。“冲为血海,任主胞胎”, 《 医学真传 》 说:“盖冲任之血,肝所主也。”故冲任二...

  妇女养生保健 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扈有芹 2016 年1 月22 日宁夏  一、养生原则  二、女性养生特点  三、养生误区  四、膏方调补  五、女性常用方剂的应用 一、养生原则  《 黄帝内经 》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二、女性养生特点  《 临证指南医案 》 说:“女子以肝为先天。”妇女以血为重,行经耗血,妊娠血聚养胎,分娩出血,以致女子有余于气而不足于血。“冲为血海,任主胞胎”, 《 医学真传 》 说:“盖冲任之血,肝所主也。”故冲任二脉与女子生理机能紧密相关,肝主疏泄,可调节冲任二脉生理活动,助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带下分泌正常,妊娠孕育,分娩顺利。因此,所谓调理冲、任,实际上就是调肝。  1 、女子以肝为先天 肝的生理功能:肝主疏泄 肝主藏血 生理特性可概括为:肝为刚脏,体阴而用 阳;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 在中医里,人的情绪与肝关系最密切,因为肝具有主疏泄的作用,指肝对人身的气机有调畅作用,其具体作用主要体现在调节情志活动和协助消化等方面。因此日常生活中要养好心态:心存善良;乐观;宽以待人;淡泊名利。  保持良好的情绪:要情志舒畅,避免肝气郁滞。就女性来说更要保持情志舒畅,为什么这样说呢?这主要由于妇女具有经孕产乳的生理特点。  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修炼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  中医对女性保健有独到的见解,调适情志,谨和五味,导引健身,将心情调节到最佳状态,使人达到健康长寿。 情志不佳是造成疾病的重要原因  在 《 素问天元纪大论 》 中指出“人有五脏化五气,而生喜怒悲忧恐” 。情志的物质基础是五藏的精、气、血,百病皆生于气,七情内伤,即喜、怒、忧、恩、悲、恐、惊的异常。可以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使脏腑的功能失调,能使经络阻塞,气滞痰凝,血瘀积累而能成肿块, 《 外科正宗 》曰,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虑在心,所愿不得,致经络痞涩,累结成核,轻则乳腺增生,多发在 在25-45 岁女性身上,重侧积之渐大,数年后而发,内溃深烂。名曰乳癌,多发在中年之后女性身上,所以情志内伤对女性有着深深的影响,如长期不良的精神状况,可以使女性免疫力和内分泌失调,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增加各种病患的发生。  女性以血为本,肝经循阴器绕乳头,与乳房和子宫有密切的关系,肝为刚脏,体阴用阳,体阴主藏血,以血为本。用阳主疏泄,以气为用,肝气宜疏畅而条达,宜发散,宜疏散,肝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血运畅通,情志舒畅,心生血,脾统血,肝主藏血,肝藏血能制约阳气,使疏泄有规律,如果肝失疏泄,那就种种疾病,空巢而出。女性多忧郁伤情,感情比男人重,如慈恋、爱憎、嫉妒、悲伤、情不自抑、病根就越深,治疗也会越难,要排除不良影响,就得要养生,养生重在养性,养性首先养德,孔子 《 中庸 》 中提出“修生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享”.  《 素问上古天真论 》 曰,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要讲究豁达大度,乐观善心,自得其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与人同乐,清静养神,可使正气聚而不散,清心寡欲,保持思想安静,神气清静,从默坐澄心,呼吸吐纳,排除杂念,用一念而万念,意守丹田,凝神不二,思想放松,好象世上无我,一息尚存,万念俱消。使气血和畅,营卫流通,气血畅达,使生机旺盛。糊涂一点,潇洒一点。 不斤斤计较,不心烦,不气急,胆量大一点,高站望远,心地坦然,不生闷气,心胸开阔,要有知足的思想,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气从以顺,皆得所愿,保持一颗平常之心,轻松度日。  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如遇到不良的情况,不顺心和受挫折,应压抑情绪,通过哭、喊叫、向亲友倾诉、写诗、作赋、绘画、唱歌,把心中的气愤发泄出来,忘却烦恼,忘记忧怨,排除愁结,舒畅气机,怡养心神,使百脉通和,气血流畅,享乐松龄鹤寿,获得益寿延年。  2 、由肝所引起的妇科疾病略谈  ①月经不调  ②带下  ③不孕不育  ④绝经期诸症 三、养生误区  1 、补字当头  《内经》如何补益?  《 素问 脏气法时论 第二十二 》 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 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 2 、水果蔬菜当饭  《 素问 生气通天论 》 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 3 、过度锻炼 四、膏 方 冬令养生进补的首选 什么是膏方  膏方是一种具有营养滋补和预防治疗综合作用的稠厚的膏滋方 。药性较缓和,药力持久,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达到扶正祛邪、疗疾延衰的目的。具有滋补强身、抗衰延年、治病纠偏等多种作用。  膏方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根据各人的不同体质、不同临床症状综合辨证而处方配制。膏方从开方、用药到熬制、服用都十分讲究,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调整的用药特色。 什么是膏方 膏方药味较多,少则 20 余味,多则 40 余味或更多。膏方加工时,根据处方将药材合在一起经过浸泡、二~ ~ 三次煎煮、再将药汁合在一起,煎煮浓缩,再加入名贵药材(另煎)、用阿胶、龟版胶、鹿角胶、鳖甲胶、饴糖、冰糖、蜜等收膏,精制加工成稠厚的膏剂。 膏方的历史  在 2000 千多年前 《 黄帝内经 》 中就有膏剂的记载。东汉 《 金匮要略 》 记载的大乌头膏、猪膏发煎则是内服膏方的最早记载。  唐宋时期膏方逐渐发展,明清时期膏方更趋完善和成熟,如流传至今的 “龟鹿二仙膏”、“茯苓膏”以及“两仪膏”等。清代膏方不仅在民间流传,宫廷中亦广泛应用, 《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 有内服膏滋方近 30 首,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 为什么要在冬天进补膏方 中医认为冬季是一年四季中进补的最好季节。冬季气候严寒,自然界的动植物均处于收藏蛰伏的状态。人也同样顺应着自然界的变化,进入冬藏季节,正如 《 内经 》 所说: “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 ”又说: “ 冬三月者为封藏。 ” 也就是说,一到冬三月,正是养精蓄锐的大好时期。 为什么要在冬天进补膏方  冬季人的皮肤肌腠比较致密,汗出较少,摄人的营养物质也容易贮藏起来,气血流动趋于缓慢,处于 “ 冬藏 ” 状态,此时进补,有利于把精华物质储存在体内。  在冬令季节里,人的食欲比较旺盛,所以这时进补正是最好的时节,冬至以后尤为相宜。俗话说 “ 冬令一进补,春天可打虎 ” ,是很有道理的。 为什么要在冬天进补膏方  冬令进补能预防疾病的发生,以达到养生健体的目的,正象 《 内经 》 所说: “ 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 ,即在冬令进补,能使 “ 精气 ” 储存于体内,到春天就不会患病。反之,如不能做到这一点,那就会 “ 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 这体现中医预防为主的思想。现代研究发现,冬令进补膏方,可起到调节免疫、加强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 冬令进补以膏方为最佳  作为一种特定的冬令调补手段,膏方在江南已经流传近两千年。  膏滋是经药液高度浓缩而成,它集中了药物中精华,量少而纯,无须煎煮、服用方便,易存易携,口味宜人,便于长时间服用。  膏滋由滋补药组成,天热易变质,冬季便于保存,故冬季进补服用膏方深受大众欢迎。 膏方的适宜人群  亚健康状态者: 平时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胃纳不香,情绪低沉,焦虑善愁,精力不济,健忘失眠,惊悸胸闷,自汗盗汗,头晕眼花等等,但去医院作全面检查,均未发现有实质性病变。此为亚健康状态。亚健康虽未检查出有器质性疾病,实际上是处于有病与无病之间。 膏方的适宜人群  久病体虚、慢性病患者: 久病全身机能减退,胃肠消化功能减弱,此时服用膏方,不仅补充能量,又能兼顾所患疾病,能使机体尽快康复。 膏方的适宜人群 产后调理及老年养 孕妇产气血虚弱;人到老年,精气日衰,此时服用膏方,补充人体气血之不足,对于维持人体阴阳平衡,加强脏腑气血功能,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膏方的制作 膏方制作分为四步:  药料处理: 将处方的药料洗净,贵重药研粉。  煎煮: 把药物放入大容器,文火煎沸一小时以上,反复三次,并将药渣压榨,把煎汁和压榨液合并过滤澄清。  浓缩: 上述澄清液煎煮浓缩。  收膏: 将冰糖、饴糖或蜂蜜以及阿胶、龟版胶、鹿角胶等加入浓缩液中,搅拌至成膏状,放入容器中储存。 膏方的存放  膏方存放至关重要。存放器皿可选择瓷罐( ( 锅、钵) ) 中,也可用搪瓷烧锅存入,但不宜用铝、铁锅作为盛器。  应放在阴凉处,放入冰箱冷藏更佳。  一旦膏方上出现霉点,用清洁水果刀刮去表面有霉点的一层,再用隔水高温蒸烊,完全冷却后再存放。如果霉点很多且膏面深处也见霉点,就不能服用了。 膏方的服用方法  一般每天2 2 次。早晨空腹服用。如空腹服用肠胃有不适感,可以改在半饥半饱时服用,晚上睡前服用。每次1 1- -2 2 调羹,用温开水化服。  膏方服用期间的忌口。针对不同体质,如阴虚体质者须忌食如狗肉、牛肉、黄鱼、带鱼、巧克力等,少禽姜、蒜、葱等调味品。阳虚体质者忌食如柿子、黄瓜等,少食油腻之品。 服用膏方不良反应的防治 少数人服用膏方后,出现纳食减少,腹部胀满,大便秘结等。为预防这些不良反应:  在服用开路方时尽可能祛除湿浊,调整好肠胃功能。  服用后出现上述症状时,可暂停服用,改服 1~2 周理气和胃消导药后,再少量服用膏方,慢慢增加。  亦可把理气通腑药煎好后放入膏方中,一起服用,以纠偏差。 五、妇科常用方剂应用  逍遥散、八珍汤、圣愈汤、左归丸、右归丸、薯蓣丸、白术膏、人参养荣汤、复脉汤 逍遥散  【 出处】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 分类】 】 和解剂- 调和肝脾  〖 释名〗 〗 王子接曰:“逍遥,说文与消遥通,庄子逍遥游经云:如阳动冰消,虽耗不竭其本,舟行水摇,虽动不伤其内。譬之于医,消散其气郁,摇动其血郁,皆无伤乎正气也”。  【 组成】 】 甘草微炙赤 半两、当归去苗,锉,微炒、茯苓去皮,白者、芍药白术、柴胡去苗,各一两 两  【 功用】 】 疏肝解郁,健脾和营。  【 主治】 】 肝郁血虚,而致两胁作痛,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作胀。  【 脉 】 弦细而虚 小建中汤  【 处方】 】 桂枝9 克(去皮)甘草6 克(炙)大枣12 枚(擘)芍药18 克 生姜9 克(切)胶饴30 克  【 功能主治】 】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治虚劳里急,腹中时痛,喜得温按,按之则痛减,舌淡苔白,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现用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神经衰弱、慢性肝炎等见有上述症状者。  【 用法用量】 】 上药六味,以水700 毫升,煮取300 毫升,去滓,加入饴糖,更上微火烊化,分二次温服。  【 注意】 】 呕家、吐蛔、中满者均忌用。  【 脉诊 】 弦细 数 按之略减或阳脉涩,阴脉弦。  病证加减 炙甘草汤、三甲复脉汤、苓桂朮甘汤、桂枝加附子汤 白术膏  【 来源 】《 医学入门 》 卷七。  【 组成 】 白术500克 克 陈皮120 克  【 用法 】 煎膏。每次服15 ~20 毫升,开水冲服。  【 主治 】 脾胃不和,饮食无味,大便泄泻。  【 脉诊 】 脉弱。  【 病证加减 】 四君子汤、六君子汤。 白术膏  竹茹黄芩黄连 干姜附子肉桂  半夏泻心汤  木香陈皮枳壳佛手防风砂仁 八珍汤  八珍汤 《 正体类要》 》 [ 组成] 当归( 酒拌)10g 、川芎5g 、白芍药8g 、熟地黄( 酒拌)15g 、人参3g 、白术( 炒)10g 、茯苓8g 、炙甘草5g 。 [ 主治] 临床应用以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耳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常用于病后虚弱、各种慢性病,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属气血两虚者。  脉诊特点:脉细无力  加减:可根据自己的临床表现选用,但在应用时如血虚为主(眩晕心悸明显者),可加大熟地、白芍用量; 气虚为主(气短乏力明显者),可加大人参、白术用量; 兼见不寐者,可加酸枣仁、五味子。 。  病证:妇科疾病、骨科疾病、内科杂症。 。 圣愈汤 □ 圣愈汤 ( 清 吴谦 《 医宗金鉴 》 ) :黄芪 , 人参 , 当归 , 川芎 , 生地 , 白芍 , 柴胡 □ 方解:圣愈汤为四物汤加人参 、 黄芪 ,“ 此六味皆醇厚和平而滋润 , 服之则气血疏通 ,内外调和 , 合于圣度矣 ” 柴胡苦平 , 气质轻清 , 为肝胆经要药 , 能升能降 , 可达上中下三部 , 疏解郁滞 、 化瘀散结 人参养荣汤  人参养荣汤为方剂名,出自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卷五方。又名养营汤、养荣汤。  组成:白芍药三两,当归、陈皮、黄蓍、桂心(去粗皮)、人参、白术(煨)、甘草(炙),各一两;熟地黄(制)、五味子、茯苓,各七钱半;远志(炒.去心)半两。 人参养荣汤  功能主治:补气养血,养心安神。治积劳虚损,四肢沉滞,呼吸少气,行动喘喝,小腹拘急,腰背强痛,心虚惊悸,咽干唇燥,饮食无味,阴阳衰弱,多忧惨戚,多卧少起,久者积年,少者百日,渐至羸削,五脏气竭,难可振复;又治肺与大肠俱虚,咳嗽下痢,喘乏少气,呕吐痰涎等症。  脉诊:脉细无力 人参养荣汤  病证加减:  老年便秘:重用熟地或地黄加肉苁蓉、何首乌、蜂蜜。  老年皮肤瘙痒:加荆芥、防风、蒺藜、何首乌。  妇科疾病:不孕不育症、月经量多、月经量少、闭经、更年期综合征。 左归丸  左归丸 (明 明 张介宾 《 景岳全书 》 ) : 大怀熟地 、 山药 、 山茱萸 、 枸杞 、 川牛膝 、 鹿角胶 、 龟板胶 、 菟丝子  功能: 滋阴补肾 、 填精益髓 , 主治真阴不足, 精髓亏损所致头晕目眩 , 腰酸腿软。 。  脉诊: 尺脉弦细数按之力减。 。 左归丸  主治病证:咳嗽、喘促、月经不调、骨关节疾病、疮疡、骨不连等。 右归丸  右归丸 (明 明 张介宾 《 景岳全书 》 ) : 熟地黄 、 山药 、 山茱萸 、 枸杞子 、 菟丝子 、 鹿角胶 、 杜仲 、 肉桂 、 制附子 、 当归  温补肾阳 、 填精益髓 , 主治肾阳不足 , 命门火衰所致神疲气怯 , 畏寒肢冷 , 腰膝酸软。 。  脉诊:脉弦细无力尺甚。 。 右归丸  主治病证:咳嗽、喘促、月经不调、骨关节疾病、疮疡、骨不连等。 地黄饮子  地黄饮子 ( 《 素问宣明论方 》 ) :熟干地黄 、巴戟天 、 山茱萸 、 石斛 、 肉苁蓉 、 附子 、 五味子 、 官桂 、 白茯苓 、 麦门冬 、 菖蒲 、 远志 、 生姜 、 大枣  【 功能主治 】 滋补肾阴为主 , 兼温肾阳 , 故对肾阴阳两虚者宜之 。 症见腰膝酸软 , 头昏沉 ,精力不济 , 或性功能低下者 。  【 病证 】 中风喑痱 , 肢体不遂 、 痿厥痹挛者 。高血压  【 脉诊 】 脉弦尺弱 薯蓣丸  薯蓣丸出自 《 金匮要略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 ,乃仲景设立治疗“虚劳风气百疾”的方剂。该方组方严谨,配伍精当,疗效显著。  《 金匮要略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第 第16条云:“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薯蓣丸方:薯蓣三十分,当归、桂枝、曲、干地黄、豆黄卷各十分,甘草二十八分,人参七分,芎穷、芍药、白术、麦门冬、杏仁各六分,柴胡、桔梗、茯苓各五分,阿胶七分,干姜三分,白蔹二分,防风六分,大枣百枚为膏,上二十一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  该方是通过以四君合干姜、大枣益气温中,四物合麦冬、阿胶养血滋阴来达到补气血阴阳诸不足的扶正作用。  该方通过 桂枝汤调和营卫,去除在表之邪;柴胡、枳壳、桔梗、苦杏仁调畅全身气机,全身气机升降,气血调和。防风、白蔹疏风祛邪。 复脉汤类  【 来源 】《 温病条辨 》 卷三。  【 组成 】 炙甘草18 克 干地黄18 克 生白芍18 克 麦冬15 克(不去心) 阿胶9 克 麻仁9克 克 生牡蛎15 克(先煎) 生鳖甲24 克(先煎) 生龟板30 克(先煎)  【 用法 】 上药用水1.6 升,煮取600 毫升,分三次服。  【 功用 】 滋阴潜阳。  【 主治 】 肝肾阴虚 复脉汤类  【 脉诊 】 细数而虚、脉虚数浮大、脉弦细数劲、脉弦劲而大。  【 【 病证 】 见上述脉的急慢性疾病。  王某,男70 岁。2015 年10 月9 日初诊。  主诉:呕吐尿闭7 天。  四诊:恶心、呕吐,右胸痛,大便干,小便每小时 时150ml ,面目黧黑浮肿, 舌淡白,苔黄厚腻 ,胃脘胀满,不欲饮水,脉弦劲数尺甚。  现病史:6 天前因小便量少,恶心呕吐,胸闷憋气而急诊入院治疗,查电解质紊乱,血糖高,蛋白尿、西医诊断为肾功能衰竭,代谢性酸中毒,2型 型糖尿病合并肾病、高血压、冠心病。  既往史:膀胱癌术后2 年。  中医诊断:肝肾阴亏阳亢夹痰浊上扰  治法:滋补肝肾平肝潜阳兼以化痰  方药:干地黄40 麦冬15 白芍15  龟甲30 龙骨30 牡蛎30  代赭石30 麦芽12 茵陈15  2015 年10 月14 日二诊:呕吐止,食欲佳,小便量可,未再作透析。脉弦劲数尺甚。以上方出入,加阿胶熬膏。 医案  母某,女,79 岁。2013 年10 月12 日初诊:胃腹部胀气20 余年,心下痛,按之加重,揉之有水声,矢气多,不臭,大便2~3 日一行,便难解,但成形,每夜间10点入睡,12~2 点胀甚则醒,午后亦胀痛,不喜凉硬,食欲可,口干不喜饮。平素畏寒,手足冷,高血压十年,即刻血压:145/70mmHg 。 医案  脉:寸关浮弦硬涌。尺沉弦。  证属:阴虚阳亢化风,夹瘀。  方宗:三甲复脉汤加息风药。  龙骨30g (先煎) 熟地黄12g 蜈蚣10 条 地 地龙 龙15g  赤芍12g 山萸肉12g 生地黄12g 阿胶12g(烊化)  生牡蛎30g (先煎) 生鳖甲30g (先煎)生龟板30g (先煎)  7 付,水煎服。  2013 年10 月19 日复诊:患者服药后腹胀减轻,心下痛未减,大便日一次,偏稀,仍畏寒,手足凉。  方加:山药15g 、炙甘草8g 。  2013 年12 月12 日电话回访:胃腹胀基本已愈,现已无明显不适。  脾主腹,腹胀乃脾失运化,或因脾虚或因脾气壅滞。经云“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非独肺也。”推而广之,五脏六腑皆能令人腹胀,非独脾也。然凡能影响脾的运化功能的皆能出现腹胀的病症。故腹胀不能仅治脾,治病必求其本,要看什么影响了脾的运化,去除病因,疾病才能痊愈。  《 删补名方论 》 谓:“肝为木气,全赖土以滋养,水以灌溉”。  《 血证论 》 曰:“木之性主疏泄,食入于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可见肝需脾胃所生水谷之气的濡养,而肝之疏泄的功能可助脾胃运化。  此案,脉浮弦而硬涌,乃是阴虚阳浮,肝阳上亢而化风之脉。肝主藏血,主疏泄,体阴而用阳,如肝阴虚阳亢,肝失所养故而肝疏泄失常。肝失疏泄可致脾失健运,可见纳呆、便溏、腹胀满等。此病例中,腹胀、腹泻、寐差,均属肝阴虚而肝亢,肝疏泄太过所致。法当滋阴潜阳,予三甲腹脉汤合镇肝息风汤,滋补阴水,潜镇浮阳,使肝复其调达之性,脾得肝助而运,则腹胀自除。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妇女养生保健ppt课件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