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不适,找医生。这是百姓的生活常识。医生也因此成为受人尊敬的社会职业之一。可是,医生也是普通人。当面临工作烦恼和压力时,他们的心理健康又该如何“医”呢?
8月15日一早,65岁的孙好婆突然觉得背部剧烈疼痛,被子女紧急送到苏大附一院。经检查,她被确诊为A型主动脉夹层。这是最危险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堪比“不定时炸弹”。
在征得家属同意后,该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团队、麻醉科等迅速集结到位,开展手术。直到晚上8点,手术顺利完成,患者转危为安。
放下手术刀,主刀专家沈振亚回办公室休息了半小时,值班电话又响了。电话那头通知他,另一名心脏病患者的瓣膜置换手术要开始准备了。
沈振亚所在科室每天有3至5台择期手术,另外每周还有2至3台A型主动脉夹层急诊手术,因其复杂度极高,被称作“心脏外科手术皇冠”,每台手术时长基本在12小时左右。“碰到手术集中、连轴转时,下了手术台,只能走到哪是哪、抓紧时间眯一会。毕竟保证手术质量,是第一位的。”他说。
我市另一家三甲医院的医生方毅(化名)表示,由于现代手术要求非常精细,同时要对生命负责,自己每次站到无影灯下,就会主动调整状态,切换到精神高度集中模式,甚至集中到已然不知饥渴、不觉疲劳状态。“而当手术结束,尤其是完成得很顺利的情况下,整个人瞬间放松,身心反而有一种被掏空的感觉。”
高强度和快节奏的工作、不规律的作息和饮食,这是医务人员群体的画像特征之一。而这正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苏州市近三年的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情况公报显示,2017年全市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数比上年增加368万人次,增幅3.95%;在此基础上,2018年又增加了211万余人次;到了2019年,全市总诊疗人次数直接破亿,增幅达4.35%。“除了门诊、查房、手术外,医生每天的工作还包括与患者家属沟通病情及手术方案、写病历、进行学术研究等,很多工作都是默默在做,在大家可视范围外。”市广济医院副院长杜向东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医生需终身学习、搞研究、做课题、写论文,以期得到职称上的晋升和业务水平的提升。有调查显示,医生平均每天至少要花费1小时在学习上。“医学本身在不断进步。现在已被攻克的疾病,仅仅是冰山一角。更何况既定的诊疗指南,随着学习探索持续深入,仍需不断更新,可以说无止境。”杜向东说。
“医生这一职业,面对的客体比较特殊,是多变的疾病,是宝贵的生命。”市医学会秘书长谭秋生表示,医学是一门科学,但在具体医疗实践中因患者存在个体差异,诊疗结果有不确定性。各类突发和未知情况,会给医生本身带来精神压力。也正是因为疾病的不确定性,患者及家属又对医学的认识相对不足,对医疗效果的期望值过高,达不到期望就有可能产产生纠纷。工龄近20年的医生徐佩(化名)发现,患者和家属经常误认为医生是“药到病除”“妙手回春”“神一样的存在”,他从中却感到无形的压力。“过高的期待,反而会成为我们的包袱。”在我市某三甲医院医生曹煜(化名)看来,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的天职,能够挽救生命比什么都开心。但是部分患者对医生不理解,这让他们力不从心。
除了职业身份,医生也有家庭、生活,他们也是大家身边平凡的普通人。杜向东表示,客观而言,高强度工作学习会占据大量时间精力,如何去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关系,以及调整自身无法陪伴家人的内疚感,成为摆在医生面前的现实课题。若协调不好,易伤及家庭关系,反而带来更重的精神负担。
市广济医院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主任吴正言说,今年疫情发生后,一线医务人员普遍工作负荷重、心理压力大,但与之相矛盾的是,这部分人群中向心理援助热线等主动求助申请服务的寥寥无几。他们常采用情感压抑、隔离的方式来消极对待,吴正言分析,这可能与一线医务人员平时是“专家”“助人者”的身份角色有关。如因为心理问题对外求助,他们会担心自己显得“脆弱”“能力不足”。但他认为,这些长期压制和忽视的负面情绪,并不会自动消失,反而会转化为身体不适、心理倦态、工作效率下降,甚至影响人际关系,急需引起重视和关心。
安全感,是任何职业从事者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今年6月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是中国卫生与健康领域的第一部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其在保护医师人身安全、维护医师人格尊严、保障医师工资薪酬、体现医师劳动价值等方面,首次提供了立法保障,以“法治之力”保护医务人员。
2012年,市医师协会成立,医生们有了能代表医师利益的行业组织,还标志着我市执业医师管理由单一的卫生行政管理,过渡到了卫生行政与行业自律协同管理的模式。作为学术性社会团体,市医学会常年通过开展国内外科技学术交流、组织继续医学教学、推荐培养优秀医学科技人才等工作,持续为医务人员提供进步的机会和服务。“医生群体总体求知若渴、追求向上。随时帮助医生更新、提升知识储备,让他们感受到时刻站在前沿,对职业前景保持憧憬和信心,在满满的获得感中有技可施。”谭秋生说。
“2018年9月一台手术,从当天中午12点一直持续到次日上午9点多。而现在用新技术治疗同一个疾病,只需要8至10个小时。这也减轻了我们医护人员的身心负担。”在方毅看来,医生只有通过提升技术、优化流程,才能切实减轻自己的压力,让患者受益。
此外,为帮助医务人员合理解压,苏城各家医疗机构也精心设计了各类活动。例如市立医院工会开设“职工之家”,举办篮球、羽毛球、瑜伽等多形式运动解压俱乐部,或引入多家社会组织,定期为职工开展手工制作、心理团体小组、正念冥想小组等多元解压活动。
今年2月至今,市广济医院带领广大心理工作者主动出击,联动我市多家医疗机构,对医务人员的心理应激反应和心理危机程度进行评估和干预,从而协助一线医务人员增加心理健康的强度与韧性,提升职业效能,构建更加平安、幸福的家庭与生活。据统计,该院对我市医务人员进行团体辅导12次、合计171人次,个体心理疏导与援助85人次,目前已完成550余名一线医务人员及家属的心理测评。另外,该院接受市卫健委、市慈善总会的委托,编写了《医务人员心理防护手册》,对全市医务人员按需逐批进行发放。
对疾病和死神来说,医院是没有硝烟的无情战场。当尊医重卫蔚然成风,医院恰又是最有情的地方。“寒山闻钟”论坛上,有一名患者因病情恶化最终离世,但他的子女特地在论坛写了封表扬信:“苏大附二院医生朱建军及时与我们家属沟通治疗情况,给予我们情绪上的安抚与心理上的支持。从ICU医护人员身上,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崇高的医德修养和高尚的医德之美,谢谢你们。”
医生以治病救人、救死扶伤、呵护生命、保障健康为天职,他们有没有获得公众发自内心的普遍认同、高度尊崇,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而这,也是医务工作者内心幸福感的主要来源。
“不计生死,不胜不还!”苏州白衣战士们走上舞台,真情演绎真实经历。昨天是第三个中国医师节,我市举行2020年“医者仁心抗疫英雄”现场交流活动。
抗疫一线,苏州医生的事迹感人肺腑、催人奋进。为充分展现和回顾他们的“最美逆行”,交流活动特别分为“仁心”“仁术”“仁爱”三个篇章,将真实发生的抗疫故事搬上舞台。活动现场,144名“姑苏卫生人才”及36名“医者仁心抗疫英雄”获表彰。
苏ICP备12032443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571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518
新蕾作文投稿: 苏州日报《沧浪》副刊投稿: 苏州日报小说版投稿: 姑苏晚报《怡园》副刊投稿: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大家一起来护佑医生的心理健康